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过去十年九不收现在年年都丰收

网友投稿  2011-11-16  互联网

    本报记者 李亚玲

    听说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的专家来测产,生活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镇周家山村69岁的老支书马少元说,这回的数据不会有假了。他告诉记者,他6年坚持使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遇到干旱年景玉米也能获增产,他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有了玉米,他们可以不断发展畜牧业。如今,他老人家一人种了十五亩的玉米地,饲养了10头牛还有20多只羊。当记者问他这项技术给他带来哪些好处时,马少元手捋着胡须信心十足地说:可以节省劳力,没有这项技术的时候他只能忙活三五亩地,再多的话他就顾不过来了。他们这里海拔在2000米以上,在过去若遇到灾年时收获无几,日子十分艰难。现在可好了,有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能提高了地温,种的庄稼不管年景怎样都会有收获,小康的生活有了希望。他给记者算了一下收入情况:他种的十五亩玉米,按亩产900公斤算能收3万元,畜牧业一项每年也有2万元,加上种植花椒等其他经济作物能收4000元,他的日子已经很舒心了。在地膜方面政府还有扶持,一亩地政府拿出80元作为补贴,老人家最后总结说,过去十年九不收,现在年年都丰收啊。

    政府行政推动资金落实到位

    这里说的地膜即是甘肃省在全省推开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所使用的地膜。广河县是全省最早推行秋粮全膜覆盖技术的示范县。从2005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在干旱山地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到2010年面积达到33.6万亩,成为全省实现适宜种植区域全覆盖的“第一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平均亩产831公斤,亩均增产350公斤,全县总增效益2.3亿元。今年全县种植旱作农业34.2万亩,是全省惟一的整建制高产创建示范县。

    甘肃省农牧厅杨祁峰副厅长告诉记者:以前,广河县的秋粮面积只占40%,通过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实现了夏秋调整,现在秋粮面积占到80%以上。过去这里属于十年九旱的地方,因为这里的年降雨量少,秋粮作物长不出来,想调整都不具备条件。它的年降雨量在450毫米,在甘肃省年降雨量还不算少,但都降在7-9月。农民习惯种小麦亩产只有300多斤,收入处在很低的水平。自从实行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以后,玉米亩产能达到750多公斤,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另外,玉米的产量高了,秸秆就多了,秸秆多了牛羊就多了,牛羊多了粪便就多了,大量的有机肥又可使用到农业生产中,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圈。广河县98%的人口是回族和东乡族,他们习惯于养殖,由于缺乏草料,养殖业始终没有发展起来。现在通过结构调整,提高粮食单产,单位面积的产量增加秸秆就多了,保证畜牧有了草料,草料有了农民就可大量地养牛羊了,牛羊多了农民的收入也就增加了,收入增加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也就高了。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县委、县政府推广全膜覆盖技术的决心也就更大了。

    从一个县可以看到整个省的情况,甘肃省政府从2007年开始推行在全省推开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省财政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补贴全省50万亩;2008年资金增加到5000万元,面积扩大到300万亩;逐年增加资金扩大面积,2010年,省财政筹措2.4亿元专项资金,市县配套3.1亿元,推广面积达到1048.21万亩,增产粮食129.35万吨。今年省财政拿出2.4亿元,面积达到1100万亩。项目区市县两级政府加大地膜补贴力度,省市县每亩地膜补贴量达到3公斤以上,使政府补贴数量超过地膜实际需要量的一半。

    组织保证有力成熟技术到户

    雨还是那么多,地还是原来的地,温度还是以前的温度,产量却一下子升上来,说明甘肃省推行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真正给旱作农业带来了一场革命。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认为这既然是旱作农业的一场革命,就应当做好这项工作。他们多次召开全省旱作农业现场观摩会和技术研讨会,把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作为全省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和为民兴办的实事来抓。2011年,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了1000万亩全膜双垄沟播旱作农业工程,旱作农业新增5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翻开甘肃省旱作农业新的一页,省委、省政府下的力气大,作为技术部门应当怎样做,杨祁峰副厅长作了回答。他说:“我们应当搞清技术保障是什么,支撑点在哪里。先解决一些基础问题:一是这项技术适合哪些地区,一项技术会有它的局限性,任意放大肯定不行。在甘肃,降雨量在250毫米以下的地方,实行全膜,它的全膜玉米生产不保险;降雨量在600毫米的地方,它的雨量实行全膜效果也不一定很好。二是技术的成熟配套。农技部门提供了完善成熟的技术,再把它组织落实解决好,就可以形成巨大的生产力。”这项技术推广几年,年年受旱,年年高产。2010年达到900多万吨,今年在大旱之年实现1000万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功不可没。

    随着全膜双垄沟播为主的综合集成技术的大面积推广,科技在抗旱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杨祁峰副厅长告诉记者:“在年降雨量300毫米的地方,作物亩产达1500斤左右,水分利用效率达到2.5公斤,也就是说,每亩地每毫米降雨可以生产粮食2.5公斤,在以前这对旱作农业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事。以前,旱作农业水分利用效率每亩只有0.5到1公斤,现在能达到2.5公斤,是成倍的增长。在水分利用率方面也有大的变化:旱地的水分利用率一般在40%—50%,全国都一样。要想提高5%到10%都是大的突破了。甘肃通过使用简单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水分利用效率就提高了近30%,达到70%-80%这也是一场大的革命。我们以前只能用150毫米的降水,现在老天降300毫米,这项技术用80%,等于240毫米降雨可以有效利用。从水分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这两个数据可以诠释以前不能做到现在我们完全可以做到的事情。过去的境况是靠天吃饭,遇到灾年,惟一能做的是夏粮(小麦)不成种秋粮(玉米或马铃薯),大秋不成种小秋(糜子或谷子),让老百姓有点收入,秋粮不行再种点菜来弥补。现在想来当时的做法很被动,没有技术主动解决这些问题,造成节节败退,退到没有了也没办法。五六十年代大旱之年,旱作区要饭吃的现象很正常,到七八十年代随着化肥使用与优良品种引进,产量有所提高,但是这些技术都没有解决旱作农业的根本局面,仍然是:天大旱大减产、天小旱小减产。这就是历史。”

    扩大覆盖范围实现千万吨总产

    “十二五”期间,甘肃省力争每年稳定旱作农业全膜双垄沟播技术1000万亩,年生产粮食600万吨以上。在稳定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亩产600公斤的基础上,力争到2015年平均亩产达到650公斤。杨祁峰说:像通渭县与广河县玉米平均亩产达到700公斤以上,但是有的地方也只有500公斤,从全省情况来说亩产保持在600公斤不成问题。第一,进一步完善技术措施,从品种的选择,适宜区的种植,加强肥水的管理,降雨靠天,而人可以增加农家肥的使用量,通过平田整地解决水分储藏。第二,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不仅在玉米作物上使用,逐步扩大到马铃薯、蔬菜、谷子及油菜等其他农作物,增加旱作农业区的效益,解决农民的增收。到“十二五”末,全省计划实现1100万吨以上,其中全膜玉米亩产600万吨,1000万吨的马铃薯,通过地膜覆盖、脱毒马铃薯种薯的推广,实现亩产1.5吨,折合粮食是300万吨,还有1400万亩的小麦,按亩产200公斤,保底实现200万吨。这是三大作物的产量。再加上一些小杂粮和啤酒大麦,这个目标一定会达到。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1-16/175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