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

零零社区网友  2011-11-14  互联网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牧区工作会议精神,做好“十二五”期间草原保护建设工作,交流探讨实施草原新政后的草原牧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之路,推动我国草原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和中国草学会10月26日-27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共同主办了“2011中国草原可持续发展论坛”。论坛以“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来自全国23个省(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近200名从事草原行政管理、科研教学、技术推广和生产经营方面的领导、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参加了论坛,20余名领导、学者、企业家在论坛上做了精彩的报告。现将大会报告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可持续发展路径日益清晰

    中国草学会理事长  马启智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草原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维护生态安全方面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草原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近年来,随着中央对草原牧区问题的日益重视,在总结牧区几十年发展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草原牧区要实行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草原牧区“生态优先,减畜、转人、转方式”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已经越来越清晰。一年来,国务院相继出台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和《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并在时隔24年后再次召开全国牧区工作会议,草原保护建设的政策支持体系日臻完善。回良玉副总理在今年召开的全国牧区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本着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把每一寸该保护的草原坚决保护好,把每一寸该建设的草原切实建设好”。我们每一位“草原人”,必须认清草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牢牢把握草原工作的战略机遇期,切实增强做好草原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看到我国草原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的同时,更应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挑战也异常严峻。草原生态“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遏制;草原畜牧业增长方式难以为继,草畜矛盾仍十分突出;草原灾害频繁发生,防灾抗灾能力仍很薄弱;草原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毁坏草原资源现象时有发生。实现“草原绿起来、畜牧业强起来、牧民富起来”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做好落实草原新政、转变增长方式、促进草原可持续发展工作,是一篇大文章,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很多。既有草原管理制度、监理体系建设等管理问题,又有草原监测、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问题;既有草地产量、载畜量等生产力问题,又有草原承包、经营制度等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既有碳汇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宏观问题,又有苜蓿生产、饲草加工贮藏等微观问题等等。希望与会专家在草原发展论坛这个平台上,能畅所欲言充分展示成果、交流思路、贡献智慧,探讨未来草原发展思路,共同推进草原的科学发展。同时,作为国家草业建设和发展草业科学助手的中国草学会,在草业科技事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草学会将充分发挥科学研究主参谋、学术交流主渠道、科学普及主力军的作用,针对草原面临的突出问题,组织专家加强研究,正确把握草原保护建设的客观规律,为推动我国草原保护建设事业健康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认真贯彻落实基本草原保护制度

    内蒙古农牧业厅巡视员  纪大才

    基本草原保护制度是《草原法》明确规定的一项重要的草原保护制度,建立健全配套政策并尽快落实,十分紧迫、意义重大。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尊重客观现实,从自治区发展大局出发,根据《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和《内蒙古自治区基本草牧场保护条例》的规定,责成自治区农牧业厅、国土资源厅于2005年开始在全区范围内进行基本草原划定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摸索办法、总结经验、全面推开。经过四年的努力,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推进依法保护草原奠定了重要基础。目前,全区37个旗县(区)的8.4亿亩草原依法划定为基本草原,占全区草原面积的63.6%,占划定基本草原旗县草原面积的84.3%。落实基本草原保护制度是内蒙古继草原“双权一制”(所有权、使用权和承包经营制)落实后的又一次草原保护、建设和利用的重要举措,它将为内蒙古天然草原保护工作发挥“里程碑”的作用。

    南方草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云南省草山饲料工作站研究员  尹俊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南方畜牧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初步构建了南方现代草业的基本框架。但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南方草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新时期要怎么看待南方草业,怎么发展南方草业,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要在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大背景下认真分析研究南方草业,生态优先,开发与保护并重,草地畜牧业发展与生态安全建设和环境保护相结合,是南方草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南方草业要定位于生态产业、营养体农业、现代草地畜牧业、草畜产品精深加工业、草畜产品沿海进出口业,高效益、高水平、高层次、宽领域可持续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式的草业。要树立四个特色:一是常绿草业;二是资源草业;三是休闲草业;四是生态草业。明确五个目标:一是建成1340万公顷的基本草地,建设667万公顷的优质人工草地;二是建设现代化的南方草食家畜生产基地;三是建立沿海发达地区优质草食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进出口基地;四是国际草文化旅游、休闲运动中心;五是国家重要河流的生态屏障和生物多样性基地。建议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层面要研究编制《南方草地资源保护建设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南方草地能源草固碳潜能和生态功能,进行技术创新、推广创新和研发创新,实现南方草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苜蓿产业促进奶业健康发展

    河北省草原监理监测站研究员   张焕强

    我国长期沿用传统的“秸秆+青贮饲料+精料”奶牛养殖饲喂模式,使得优质牧草添加量严重不足,是造成所产原奶质量达不到收购标准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而导致添加三聚氰胺、皮革水解蛋白粉等事件的发生。所以,首先只有大力发展苜蓿产业,从根本上解决提高牛奶品质问题,才能使奶业走上健康发展之路,保障人民用奶及生命安全。其次,大力发展苜蓿产业是促进奶业健康发展、保障食品安全的需要。最后,要大力发展苜蓿产业,一是将苜蓿种植纳入种粮“种植直补、农资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四补贴范畴,二是建设优质苜蓿生产基地,三是加快种植苜蓿土地流转,扶持苜蓿生产专业合作社经营。

    草原这篇大文章已破题

    国家首席兽医师  于康震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草原工作迎来黄金时期的一年。今年6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牧区发展必须树立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走出一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路子。”同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草原生态保护、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牧区经济全面发展、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今年8月,在时隔24年之后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牧区工作会议,回良玉副总理发表重要讲话,对草原的战略定位做了深刻阐述,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牧区又好又快发展做了全面部署。这次会议既指明了牧区发展的方向,又明确了草原保护建设的主要任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可以说,今年国家在草原生态保护方面建立了一项重要机制,出台了一份重要文件,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标志着草原这篇大文章已经破题,草原保护建设事业迎来了黄金时期。

    但我们也要认识到,草原各项新政的出台,只是做好草原这篇锦绣文章的开始;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切实抓好草原新政的落实。要按照“保护草原生态、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草畜平衡、推动转移就业”的要求,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政策体系,构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长效机制;实施草原生态保护重大工程,稳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落实基本草原保护、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加强草原执法监督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高人员素质,改善物质装备条件,增强执法监管和服务能力。同时,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各方面对草原工作的支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关注草原、爱护草原的意识,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科技和人才是做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作的重要支撑。从事草业科研和教育工作的专家学者,要紧紧围绕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实际需要,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组织开展科技攻关,积极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尽快解决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中的技术难题。要加强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好的管理经验和方法,为我国的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注入活力。要加强对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方面投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全面提高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整体水平。

    建设现代草原畜牧业

    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司长  杨振海

    草原畜牧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强牧惠牧政策力度,相继实施了一批重大工程项目,草原畜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草原畜产品生产稳定增长,产业地位不断提升,生产方式逐步转变,防灾减灾能力有所增强,动物防疫条件进一步改善。但由于长期粗放型掠夺式经营,也面临着诸多问题: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滞后,生产性能较低;草原退化严重,饲草料资源不足;生产方式落后,产业化水平低;饲养设施差,防灾抗灾能力弱;扶持政策少,发展动力不足。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今后一段时期建设现代草原畜牧业的政策着力点是:加快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加大草原畜牧业生产补贴力度;支持种畜场等良繁体系建设;推进牛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推行农牧结合生产模式;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

    加快能源草开发利用

    中国农业大学草地研究所副教授  杨富裕

    能源草又称草类能源植物,是一系列可以作为燃料使用及用作能源生产且通过光合作用可产生碳氢化合物的草类植物统称,一般为二年或多年生高大丛生草本或半灌木、灌木植物,是生物质能源中重要的原料之一。优质能源草具备生长速度快、生物量大,光合效率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富含高纤维等特点,在大面积种植情况下,更易于实现机械化作业。

    美国新的《国家生物燃料行动计划》已将草本植物列入生物燃料第三代燃料。欧美等国相继出台政策法规,不断加大研发力度,生物能源应用规模不断扩大,每年增长率达30%以上。生物燃气、生物液体燃料等生物质能源在德国、美国、巴西等国已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应用。巴西生物液体燃料乙醇已替代50%的汽油,是世界上唯一在全国范围内不供应纯汽油的国家。

    我国幅员辽阔,具有高光效的C4草本植物就有数千种,利用荒山荒滩、沙地、盐碱地和南方冬闲地发展草本能源植物,符合“不争粮,不争地,不争油、糖”的原则,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对维护粮食安全也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能源草研究发展迅速。“十一五”以来,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等科研单位在柳枝稷、芒、狼尾草、割手密、班茅等重要能源草种质资源收集、育种、栽培和高效转化利用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已获得一些具有耐盐、低木质素、抗虫、抗寒、抗旱等特点的能源草新品系,并用能源草生产出生物乙醇和生物燃气。

    能源草已被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作为积极开发利用的能源植物,应该得到广泛的关注与认可。建议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将“能源草”列入草品种范畴,加快能源草新品种培育。另一方面,国家应加大科技投入,支持能源草种质资源开发、品种选育和高效转化方面的研究。

    落实好草原奖补制度是系统工程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农牧业局副局长  刘英俊

    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发达,历史悠久,经过百年培育和选择,培育出著名的三河牛、三河马、还有呼伦贝尔羊等优良家畜品种。呼伦贝尔草原植被覆盖度大,生产力高,植物多样性丰富,虽然出现草原退化,沙化,但是若及时采取措施,可迅速地得到改善,可以较小的投资,得到较快的恢复。

    我们要从战略高度重视,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牧区发展。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可以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增加牧民收入,增强牧区发展后劲。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牧区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因此,我们要抓住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出发,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出发,深刻认识建设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重要性,落实好国家补奖政策。

    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遇到的问题。一是草原权属问题。二是机动草场问题。三是牧民身份问题。四是苏木乡镇所在地嘎查的草场问题。五是林牧矛盾问题。这一争议区我市有700多万亩,涉及三个旗,五个林场。六是补助奖励给原承包人的问题。七是牧草良种补贴问题。

    实施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建议。一是稳妥解决各项矛盾,使新政畅行。深入牧区调查研究新发生的问题,保持与各部之间的协调,尽快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使新政发挥作用。不能僵化地理解和落实新政。二是制定有效的措施,使之可持续发展。我们的目的是草原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阶段性的有所好转就行,事实上,国家有投入,有制度,草地生态破坏的速度就会放慢,而且生态有所恢复。但是要避免出现反复。三是制定规划,加强政策执行力。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和奖励是一项政策,但它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考虑到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平衡和作用着的各种因素,制定长远和切实可行的规划。另外要加强政策的执行力,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监督管理是最重要的,加强、提高监督管理人员的水平和条件,把好事办好。

    研判草原形势共商发展大计

    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主任  马有祥

    关于草原生态补奖机制政策的落实。补奖政策由于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从目前的实施情况看,已经面临不少工作难点。比如,草原承包所涉及的草场权属纠纷、承包不到位不规范、机动草场使用和划分等问题,牧民身份认定和政策受益对象确定问题,禁牧区管理、草畜平衡管理和减畜问题,草原畜牧业发展和牧民持续增收问题,草原执法监督和违法违规行为处置问题,草原工作力量薄弱和工作经费不足问题,草原生态监测和政策效果评估问题,政策实施的透明、公平问题,等等。这些带有苗头性、倾向性和普遍性的问题,务必引起高度重视,提前谋划,找出解决办法。

    关于发展草原畜牧业。必须在草畜平衡的前提下,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要改变依赖天然草原放牧和单纯数量增加型的畜牧业增长方式,推进牧区畜牧业由传统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关于基本草原划定与保护。要设立基本草原保护标志,建立健全基本草原管理档案。要加快推进立法进程,尽快出台《基本草原保护条例》。要切实把保护基本草原和保护耕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严肃查处破坏基本草原的违法行为。

    关于人工草地建设。加大人工种草力度,是缓解天然草原放牧压力,促进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要举措。要加大人工种草的政策扶持力度,提高牧草良种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要大力发展苜蓿产业,建设优质苜蓿生产基地,解决优质高蛋白饲草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

    关于草业科技进步。国家要积极实施科技兴草和人才强草战略。要针对我国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突出问题,以及目前制约草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加强科技攻关,力争在退化草原改良、草种生产、草原监测、灾害防治以及牧草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关于草原承包和草畜平衡制度落实。要认真总结二十多年来草原承包的经验教训,针对草原承包经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分析不同地区各种承包经营方式的利弊。在此基础上,推动国务院出台关于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的意见,明确落实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要把落实草畜平衡制度作为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的一项根本措施来抓,科学核定草原载畜量,与牧户签订草畜平衡责任书,加强草畜平衡监管。

    关于草原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的机构队伍是做好草原工作的基础。要解决国家草原行政管理机构与草原管理职责不匹配的问题。在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中,要切实加强草原技术推广机构建设,明确公益性定位,落实公益性职能。

    草原生态趋势变化分析与评估

    中国农业大学草地研究所教授  王堃

    关于我国草原生态退化的状况,众说不一,但无论从退化面积比例,还是退化程度来看,我国都是世界上草原退化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草地生产力水平较20世纪50年代平均下降30%~50%。

    随着近几年我国草原工作力度加大,投入增加,制度健全,草原生态的总体形势发生了积极变化,加速恶化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由生态恶化到向好的“拐点”即将到来,但仍呈“点上好转、面上退化,局部改善、总体恶化”态势。因此,草原生态治理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多年研究结果,即使现在停止干扰、气候正常波动,轻、中度受损的草原生态系统初步恢复尚须8~10年,重度退化的草地完全恢复需30~50年时间!

    我国经济发展与草地资源退化之间的关系基本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亦即随着经济发展,草地资源退化在总体上呈现退化程度加重、但退化速率逐渐缓和的趋势,目前尚处于倒“U”型曲线的上升阶段。本研究选取7个重要指标,对北方农牧交错带及两侧相邻区的506个旗县进行生态系统价值评估,研究发现从松嫩草原—内蒙古高原东南缘—陕西榆林—甘肃祁连山北侧的农牧交错带出现一条明显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低值区,我们称之为“生态裂谷”,这一重要发现将为该区的生产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中美苜蓿产业比较分析

    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教授  张英俊

    美国与我国国土面积相近,但由于人口少,劳动力成本高,农业总体趋势向大农场、大规模、高效益生产方向发展;我国因人口多,农业则以小农户生产经营为主。美国视苜蓿为作物,而且是排名第四位的重要作物,目前苜蓿种植面积约820万公顷,其中灌溉苜蓿265万公顷,分布在北部和西部;我国苜蓿种植面积约408万公顷(2010年草业统计),主要分布在东北、黄淮海、华北和西北,与我国农牧交错带分布吻合。2010年美国苜蓿干草产值达到75.2亿美元,苜蓿种子出口值为6456万美元;美国75%以上的苜蓿被奶牛饲用,同时肉牛、马等其它家畜和野生动物也利用大量苜蓿,2009年苜蓿产品用于奶牛、肉牛、羊、家禽等畜牧生产所创造的畜牧业总值达1086亿美元;2010年我国苜蓿产量约为2540万吨,商品草仅为15万吨,产值约2.25亿人民币。2010年我国从美国进口苜蓿占总进口量96%,进口量由2006年210吨迅速攀升到2010年的217600吨,进口价格飚升到360美元/吨。

    我国苜蓿种植面积约是美国的一半,但苜蓿产值却远低于美国。美国苜蓿产业发展成熟,育种技术先进,栽培管理技术配套,质量控制体系健全,推广服务周到,草畜结合紧密,产业一体化程度很高。相比之下,我国苜蓿生产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低,苜蓿生产体系尚未建立,缺乏整体规划与生产标准,我国苜蓿生产与家畜生产关联性不够,不论是产业基础,还是发展水平都有较大差距。美国在苜蓿产业的定位、生产规划、科技研发与推广、收割与加工以及为奶业发展提供支撑等方面,都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参与式草畜平衡的探索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  韩伟

    中国草原退化的趋势非常严峻,同时牧民的收入增长缓慢。草原退化和牧民生计的保障形成尖锐的矛盾。为遏制草原的退化,人们从生态和技术的角度想了很多办法,提出草原合理载畜量。强制牧民接受仅从生态和技术角度提出的载畜量,减畜难以成功,容易引起牧民的抵触情绪。这就需要从管理的角度,更多地考虑牧民在生计上的需求,确定牧民认可的合理载畜量。成都蜀光社区发展能力建设中心从2007年开始探索,由牧民自主确定基于生态保护和生计需求的合理载畜量。经过在四川西部牧区三个村的试点,牧民认可的合理载畜量显示出一定的效果,草场退化的趋势基本得到遏制,实现了基于生态和生计的草畜平衡。这种方法被称作参与式草畜平衡方法。

    参与式草畜平衡推动牧民从被动减畜转变为主动减畜。过去是“你要我保护草原”,现在是“我要保护我的草原”。通过牧民自主识别草场保护与利用的问题,自主确定草场保护和利用的措施,重建与恢复草场保护的村规民约,自主监测评价草场的变化情况,采取适应性的草场管理措施,形成社区团结合作、共同行动的自主管理草场机制,实现了牧民对草场的自主可持续管理。为提高参与式草畜平衡的有效性,引入社区发展基金强化牧民的自我管理能力。社区发展基金的作用,一是激发和推动社区开展集体行动保护草场;二是作为社区开展草畜平衡的一种补偿;三是通过牧民借款直接支持草场管理建设活动;四是社区发展基金的利息支付草场集体管理的成本,提高社区自主管理草场的可持续性;五是通过社区发展基金的制度设计和滚动运行,培训和提高社区管理草场的能力。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1-14/175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