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宁夏让生态移民的幸福生活不再遥远

网友投稿  2011-11-05  互联网

    图为宁夏为生态移民新建的特色种植温棚。

    10月30日,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和顺新村首批移民在举行搬迁仪式。

    移民新村环境优美,图为农民工在铺设地砖。。

    电力工人为移民新村架电线。

    10月26日上午,尽管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让银川市的气温陡降了几度,空气中弥漫着深秋的寒意,但是在金凤区良田镇移民安置点的建设工地上,一拨拨为了迎接即将搬迁到此的山区移民而紧张忙碌的供电工人、铺路技工、粉刷匠、农技员等,似乎对这股寒流全然“不知”,大家全神贯注地只在忙乎一件事。

    为了让移民住进新房就能用上电灯、看上电视,供电工人顶风冒雨,爬上十来米高的电杆在安装变压器;为了让移民感受到人行道的人文与平整,一位位铺路师傅手中的橡皮木槌,挥舞的频率不曾见缓;为了让移民邻居间不会因房屋的粉刷质量而有攀比,一群粉刷匠正在走家串户做着最后的完善;为了让搬进新村的移民一来就有温棚种,春节前后就能有收入,金凤区农牧局的科技员陈齐,已经猫在育苗棚里一个多月了;眼看着一根根下水管道已经接好,需要将砂土重新回填,农民刘长生挥动铁锹时的那股劲头儿,就好像再给自家干活儿……

    “移民工程是一项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我区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各行各业也都全力支持。照目前这个落实法,“十二五”期间,生活在中南部山区里的35万贫困群众,一定会在移民新村里过上幸福的新生活。”宁夏移民局办公室主任范勤高介绍道。

    搬得出,首先要稳得住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气候条件、薄弱的经济基础,中南部山区一直是宁夏扶贫解困的重点和难点地区。近年来,宁夏有针对性地对部分生活在自然条件严酷、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移民搬迁,易地安置。为了让更多的贫困群众早日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今年宁夏再度提出:“十二五”期间,将生存条件极差地区的35万贫困群众,搬迁安置到近水、沿路、靠城的区域。

    按照“山内的问题山外解决,山上的问题山下解决,面上的问题点线解决”的思路,宁夏明确生态移民工程必须围绕“水源、生态、开发、特色、转移”五个重点,以脱贫致富为目标,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整合资源为保障,着力拓宽安置途径,着力发展劳务和特色产业,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提高劳动力素质,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全面加快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进程。

    为此,宁夏规划提出了六大建设任务。一是移民住房。按照科学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要求,规划建设移民住房7.88万套407.5万平方米。二是农田水利。按照节水灌溉的要求,配套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川区重点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山区重点发展旱作节水和集雨补灌农业。规划开发农田25.5万亩,改造农田32.6万亩。三是劳务产业。采取有力措施,引导移民到沿黄经济区、重点城镇、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务工就业。规划实施劳务产业技能培训11.8万人,使移民安置区每户有1-2人外出务工,增加移民工资性收入,使劳务收入成为移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四是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种养业,稳定增加移民收入。规划发展设施农业4.6万亩,养殖暖棚1.3万座,特色种植业53.5万亩。五是公共服务。在移民安置区统一配套建设水、电、路、气、通讯、商贸等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安置区主干道816公里、巷道2694公里;新(扩)建教育设施30.1万平方米;建设村级(社区)活动场所5.2万平方米。六是生态建设。规划实施迁出区生态恢复300万亩,完成迁入区生态建设8.7万亩。

    作为首批接收移民迁入区之一的银川市金凤区,不仅为每户移民建设了1栋54平方米的住房,建成1栋占地2亩的设施温棚,而且积极深入辖区企业,与锦旺综合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宁夏颐和置业有限公司、宁夏翔达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协议,挖掘就业岗位1330个,保障了每户移民至少有一个就业岗位。10月30日,第一批搬迁到金凤区移民安置点和顺新区的彭阳县小岔中学初二年级学生柳永霞,一边跟妈妈一起收拾新屋子,一边激动地告诉笔者:“我做梦都没想到,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屋子,妈妈说还要帮我买一张新床呢!”

    稳得住,必须要能致富

    2011年春耕期间,西吉县张家屲村村民党满仓一边忙乎着移民前的最后一次春耕,一边跟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唠叨着心中的矛盾:“我们这里,第一没水,第二靠天吃饭,第三住的这个破山,下一点雨,根本就承受不住,它就跑了。我们全家想走,但是又害怕,害怕要去的地方还不如这个地方。”党满仓的这份担忧,或许代表了无数像他一样,全年全家收入仅有3000元的山区贫困农民的担心。

    为了给移民吃上“定心丸”,按照宁夏中南部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部署,在安置方式上:规划采取山区川区结合、城市乡村结合、宜工宜农结合、集中插花结合等多种途径,以县外为主,在全区范围内对移民进行妥善安置。提出了五类安置方式。一是开发土地集中安置。山区结合库井灌区、扬黄灌区节水改造、新建水源工程,对宜农荒地进行规模开发,建设移民新村。川区结合黄河金岸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引黄灌区节水改造等重大项目,挖潜利用川区土地资源,调剂国有农林牧场耕地,安置移民。二是适度集中就近安置。迁出县(区)在乡镇范围内,选择靠镇、近水、沿路的区域建设大村庄,采用集雨补灌措施对原有耕地进行改造,就近适度集中安置。三是因地制宜插花安置。各市县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在有条件的地方插花安置部分移民。四是劳务移民务工安置。依托沿黄城市、重点城镇、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建设移民周转房,集中安置部分移民。迁入县政府负责签订就业合同、住房合同、社会保障合同,采取多种扶持措施,为务工人员实现稳定就业和长期转移创造条件。五是特殊人群敬老院安置。对鳏寡孤独及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按照有关社会保障政策在敬老院安置。

    在政策措施上:规划还提出了住房、土地、户籍、财税、惠农、社保及其它等七项政策,明确了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责任机制、科学编制规划、扶持产业发展、多方筹集资金、强化移民管理、加大宣传引导等八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在整个宁夏生态移民区的7万多家庭、35万移民群众范围内,对于初中毕业没有上高中、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的孩子,都会接受3到5年的企业订单式职业技术学历教育,并达到中专或大专学历。

    当年建设 当年使用 当年见效

    原州区移民大计早谋划

    日前,作为宁夏“十二五”期间承担生态移民任务最重的县(区)——固原市原州区,率先交上了一份骄人的成绩单:7月底,全面完成2011年度移民住房建设任务;8月中旬,首批移民率先搬迁入住;截至10月中旬,县内移民搬入新居的入住率高达92%以上。

    早谋划、早宣传、早建设、早搬迁,一个“早”字,是原州区今年成为首个成功接收移民县(区)的独门秘笈。

    按照宁夏生态移民总体规划,“十二五”期间,原州区共需移民1.5万户、6.2万人,其中县内移民5983户、24377人,占移民总户数的39.4%,是宁夏县内移民任务最重的县(区)。为了完成这一责任大、任务重、惠民利民的“一号工程”,原州区把生态移民攻坚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实现了早谋划——调研论证,快速确定县内生态移民安置点位置,主动与自治区有关厅局进行对接;早宣传——抽调千名干部深入田间炕头广泛宣传,引导移民群众转变“穷家难舍、故土难离”观念;早建设——及早组织开展招、投标,确保所有移民项目尽于今年3月底开工建设,使移民能在封冻前做好生活辅助设施、温棚建设和种植准备;早搬迁——8月中旬,首批移民率先搬迁入住。

    然而,建设早、进度快并不意味着对质量降低标准。移民工作开始后,原州区始终把住房建设看成是整个移民工程的关键,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施工、统一基础设施,全面落实项目法人、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质量监理、审计监督等各项制度,强化资金专项管理,规范资金使用程序,实行项目建设公告公示制度,并聘请群众监督员,主动接受移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监督,确保工程设计规范、建设材料合格、符合抗震标准。

    为了使移民搬入新家后能够有收入来源,实现就业、创业,原州区创新移民模式,移民办与农牧、水务、扶贫、林业等部门共同参与,捆绑项目、整合资金,做到了移民生活生产设施同规划、同布局,新家园与新产业同建设、同发展。目前,移民新村水、电、路、垃圾处理站、环村林带和村级活动场所、学校、幼儿园、卫生室、文化室、篮球场、便民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并做到了统筹规划、统筹建设,确保了工程当年建设、当年使用、当年见效。今年县内移民的1910户6937人,户均都有1栋日光温室、1座养殖暖棚、1亩牧草地或枸杞。而移民技能培训力度的加大,还将保证每户都有一人输出,家家有“活”钱。

    山内的问题山外解决

    西吉移民成为惠农区新市民

    六盘山下,山高云淡。空旷的山区粗犷豪迈,却养不活一方百姓。“出门就是沟,抬头就是山”,“人养地,地养不活人。”对于祖祖辈辈在大山里耕种的宁夏南部山区西吉县的农民来说,是从前生活的真实写照。

    “山内的问题山外解决,山上的问题山下解决,面上的问题点线解决!”“十二五”期间,宁夏再度实施生态移民计划:将35万农民从贫瘠的土地上搬离出来,将山区极度贫困的农民安置到近水、沿路、靠城的区域生活!按照规划,石嘴山市惠农区将首批安置3399户,共15400人的劳务移民。为此,惠农区本着“打工近、上学近、就医近、吃水近”原则,将具备小村合并、大村扩容条件的区域作为移民落户点,让农民靠特色种养、劳务输出、商贸经营、道路运输来摆脱贫困。

    作为宁夏工业发祥地的惠农区,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尤以“太西乌金”闻名世界。该区城市化率达70%。辖区企业多,用工需求大。为了使今年首批迁移到此的398名西吉移民成为“新市民”,惠农区出台了住房、医疗、就业、子女上学、养老保险等一系列政策,以保障劳务移民与当地居民享有同等市民待遇。

    同时,针对移民难舍的“土地情结”,兼顾劳务移民重要安置区的实际特点,惠农区还采用“流转土地使用权”和“牲畜托管”的方法管理土地和牲畜,实行“3+1”移民安置模式,即“一户一套房”、“一户一岗位”、“一户一亩地”,搬迁移民在稳定居住及工作两年后,政府即无偿提供一户一头奶牛,统一托管,移民每年可收红利;分给每户的一亩土地,由政府协调中粮集团进行土地流转,移民每年可从流转的土地中获得收益,真正给移民群众带来实惠。

    目前,首批来自严重缺水山区的移民已经住上了自来水到院里,电通到房间,水泥路修到大门口的宽敞住房。这样的新生活,是以前从未想过的。移民工程所带来的福祉,在他们或兴奋、或感动的纯朴面庞上表露无遗。

    青铜峡因接纳移民更具活力

    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美称的宁夏青铜峡市,因拥有全国酿酒葡萄最佳种植生态区、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4万亩,而被誉为中国的“波尔多”。如今,这颗“塞上明珠”又因宁夏35万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再次在贺兰山东麓掀起了一股建设高潮。

    按照总体规划,为了接收安置今年首批1500户7500名来自贫困山区的迁徙移民,青铜峡市根据当地现代农业发达的特点,一方面在距市区23公里的广武移民安置点启动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建设千头奶牛养殖园区,实现户均养殖1头奶牛标准,长期解决6000人的就业问题;一方面与内蒙古伊利集团签订合作方式经营,由伊利集团全面负责园区的生产和管理,每户移民入股奶牛一头,签订合同但不参与生产与管理,年终由企业给每户分发利润,5年后返还一头相同月龄的奶牛。

    同时,依靠万亩葡萄产业基地,保证到这里落户的移民都能实现稳得住、能致富。目前,红十月葡萄专业合作社是宁夏规模最大的温棚葡萄种植基地,推行协会+基地+农户的生产管理模式。青铜峡市便从移民中选择部分有基础的移民户到这些示范户中进行培训,把温棚葡萄种植技术传授给生态移民,实现生态移民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而在甘城子葡萄产业基地,也已安置劳务移民500户、2500人。

    俗语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由此,青铜峡市依托宁夏金环轴承制造有限公司、宁夏御马葡萄酒有限公司等企业,重点对45岁以下、有一定文化程度、务工能力较强和以务工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家庭主要劳动力,针对企业所需岗位的工种开展“订单式”培训。培训合格后,由这些企业直接进行安置,并解决就业人员的食宿问题,形成长期提供劳务移民就业岗位的长效机制。

    抓住民族地区特色一乡一业巧规划

    海原特色产业走出“深闺”

    从古至今,宁夏中卫市海原县都是连接中亚及中国西北与中原地区的咽喉要道。打造“全区交通运输第一县”,始终是海原县的一大发展目标。今年10月下旬,全长40.6公里、总投资7千万的海原县关桥至草场公路、曹洼至杨明公路开工建设。两条道路建成后,不仅可以解决沿线3万余群众的出行问题,而且为海原县安置生态移民提供了一条“康庄大道”。

    目前,全世界清真食品市场巨大。海原县是我国回族主要聚居地区,回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67.8%以上。按照移民总体规划,海原县因地制宜,一方面利用浓郁的回乡文化、深厚的历史文化等鼓励移民走出去,发展清真餐饮、文化旅游、民间手工艺等特色产业;一方面在七营南堡项目区重点发展设施农业,在海城镇山门安置区重点发展红葱种植业,农家乐旅游服务业等;在关庄乡项目区,结合小城镇建设,依托马铃薯产业,从事马铃薯深加工和营销服务业;在贾塘乡项目区,依托创业园区,打造小商品集散地……

    “一乡一业,一区一品”的统筹规划,确保了资金的安全使用和效益最大化;而且,海原县距西安、银川、兰州等地200-500公里,紧靠银平公路、福银高速、中宝铁路,近临固原机场的便利交通,又为这些项目区的生产原料收购、产品加工、商品集散提供了便利。此外,为了切实打造移民满意工程、质量放心工程,使广大移民早日安居乐业,海原县还相继出台“三级”公示制度、电子档案制度、“包保”制度等“六项制度”,为生态移民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了有效保障。对于一些到区外从事清真餐饮,并创业、扎根、致富的移民,海原县一次性奖励3万元,力促打响海原清真餐饮品牌。“有了政府给的3万元补助,我想到西安、兰州这样的大城市开个小餐馆,相信那里会有更多的致富机会。”准备到区外创业的移民小田,自信地说道。

    种好增收“摇钱树”构筑生态“聚宝盆”

    灵武开启移民幸福之门

    “枣树不害羞,当年红丢丢。明年这3200亩灵武长红枣,就能为山区移民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到时他们的生活也会像这红枣一样红火。”10月18日,宁夏灵武市移民办负责人高兴地说道。截至目前,灵武市狼皮子梁项目区已平整土地1.1万亩,1000户住宅房即将完工,主干道路竣工通行,20万方蓄水池等高效节水工程投入运行,累计栽植灵武长枣3200亩,治理生态5866亩;学校、幼儿园、卫生室、村部、养殖园区即将建成。灵武市正在利用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用发展生产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的科学规划,开启移民的幸福新生活。

    “一日食三枣,百岁不显老。”近年来,枣的养生保健功能日益得到人们的认可,市场量巨大。而宁夏中部的灵武市地处引黄灌区的精华地带,一年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质肥厚。灵武所产的长红枣质地酥脆,汁多肉厚,因可食率和营养价值高而又名“灵丹”。灵武市将枣树栽植,作为“十二五”期间移民增收致富的一棵“摇钱树”。年初,灵武市在新平整出的沙地上覆盖20厘米厚的黄土,出资购置灵武枣树苗并组织机关干部义务栽植,为下半年移民落户打下基础。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集约利用光热水资源,灵武市还采取枣树套种黄豆、苏丹草等措施增加移民收入。

    目前,在灵武市狼皮子梁生态移民区,原来的荒滩上已经延绵起连片的“绿毯”,这些“绿毯”就是苏丹草。今年7月,灵武市生态移民区3500亩土地规划落实后,在沙荒地上第一次播种近千亩苏丹草,将在2个多月后全部用作秸秆还田,最终把原来的不毛之地变成可以种植农作物的粮田。灵武市农业局副局长马学明满怀期待地说:“明年开春,移民们就可以在这里播种粮食作物了,有了地,移民就能把这里当成家了。”

    环境的改善,为移民群众发展特色生态旅游提供了便利条件。白芨滩治沙示范基地、大海子沙漠旅游景点、移民新村长流水风景区等生态旅游线正在建设中。占地275亩的1407栋养羊圈舍及配套设施,为羊绒制品加工厂积蓄着后劲。灵武与银湖农林牧开发公司合作建立的生态移民实用技术培训及务工基地,使移民群众有了一技之长。枣园、李园、桃园等八个特色绿化小品和环村50米宽幅林带,使移民规划区总体呈现花瓣放射状布局,形成“村在林中、林中有村”的宜居环境,公共绿化面积可占住宅区面积的40%。

    本版文图:梅文 蒋培玲 李真慧 尤力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1-05/174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