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业大市的精神文化建设工程

零零社区网友  2011-11-03  互联网

    第六届宿迁创业文化节开幕,右五为宿迁市委书记缪瑞林。王甫君摄

    生态宿迁绿色家园。

    三台山森林公园。

    在家门口创业收获丰。。

    街头的创业咨询服务街头的创业咨询服务。。

    创业文化进乡村创业文化进乡村。。

    □□本报记者 沈建华 陈兵 通讯员 苏轩 学飞

    11月1日,在这收获的深秋时节,以“全民总动员创业在宿迁”为主题的江苏省宿迁市第六届创业文化节又拉开丰富多彩的帷幕。从2006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的这个吸引了数百万人民关注的文化节,来自乡村的“草根创业者”们成为耀眼的明星,表彰、讲演、交流、竞赛,各种与创业和创业文化有关的思想观点撞击、融合,使大家对创业文化的认识得到升华,一批富有新意、具备可行性的创业创意由此诞生……创业文化节,已经成为宿迁市每年重要的城乡节日之一,成为宿迁546万人民自己的文化大餐。

    用创业文化凝聚起宿迁的精气神

    宿迁提出打造创业文化的目标始于2006年,这不仅在当时的江苏是首创,放诸国内也属率先。

    1996年,在沭阳、宿迁、泗阳、泗洪四个原省级贫困县基础上,成立了地级市宿迁。通过十年的拼搏,宿迁走完打基础、还欠账、蓄后劲的“建市”阶段,开始步入求突破、跨台阶、大发展的“兴市”阶段。

    这时,市委、市政府敏锐地觉察到,宿迁要在新的平台上谋求更大突破,在精气神上总是缺少点东西:大多数群众思想意识中“创业元素”的稀少成为影响和阻碍宿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思想瓶颈。

    当时的宿迁人重义轻利,你说声“够朋友”,他就能替你两肋插刀;你要说让他出去摆个地摊去创业,他想前想后不敢同意。为什么?保障是一个问题,嫌丢人、爱面子才是最主要的。

    宿迁市委、市政府认为,作为经济发展洼地的宿迁,要在新的一轮区域竞争中抢得先机,实现追赶

    型、跨越式发展,必须重新审视宿迁本土文化,扬优弃劣,兼收并蓄,融合创新,以开放的文化之魂凝聚发展的强劲动力,努力打造符合宿迁实际、具有宿迁特色的创业文化,不断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

    2006年5月8日,宿迁在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动员大会上提出“创建学习型机关引领宿迁创业文化”,第一次明确表示要建设富有宿迁特色的创业文化。

    8月29日,宿迁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围绕打造核心竞争力,精心培育创业文化。创业文化正式进入市党代会决议,成为全市广大干群的共同奋斗目标。

    当年10月,通过媒体面向全市征集、讨论,宿迁市把“生态为归宿、创业求变迁”定位为城市精神。

    2006年12月,宿迁出台《宿迁创业文化建设纲要》,提出宿迁创业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有利于创业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法制环境和人文环境明显改善;创业文化作为宿迁主流文化的地位更加突出;体现创业观念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实现由认理讷言向明理敏行转变,由守业守旧向创业创新转变,由重义轻利向利义并重转变,由大而化之向精心精细转变……”

    同时提出具体实施创业文化建设的“三项工程”:以观念更新为先导,实施创业引导工程;以提高素质为抓手,实施创业培训工程;以平台建设为重点,实施创业促进工程,推动创业实践。构筑“四个载体”:办好创业论坛,开好创业课堂,建好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搞好创业节庆活动……

    自此,一场树立社会主流价值观,建设创业文化的巨大工程,在8555平方公里的宿迁大地上,开始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

    宿迁对“创业文化”内涵的描述浅显而实用:“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

    如果把经济实力比作一个地区的“骨”和“筋”,那么文化底蕴就是一个地区的“气”和“神”。宿迁正处于加速发展的初始阶段,此时,思想观念的转变,精神力量的塑造,比建几座工厂、修几条道路、上几个项目来得更重要更深刻更长远。

    “我们要把创业文化打造成宿迁的主流文化和城市品牌,使创业欲望融入每个宿迁人的生命基因,激发他们的创业冲动!”宿迁市委书记缪瑞林说。

    精神的力量在于能够加快催生“内力”,而“内生动力”则是一个地方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首要条件。

    2006年12月28日,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同志,在宿迁市调研时指出,宿迁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三创”积极性,依靠这个活力之源形成了宿迁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创”精神来自江苏的“文化再造”。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观念与现代经济发展需要之间产生了冲突:江苏人纯朴稳健,但开拓不足;善创实业,但不善经商;发家较早,但小富即安。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江苏在2005年围绕“创业、创新、创优”展开了一场文化再造大讨论,从而使得“三创”精神深入人心。

    “三创”,就是创业、创新、创优。

    弘扬创业精神,就是要鼓励、引导和支持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形成家业殷实、企业兴旺、事业发达的生动局面。

    弘扬创新精神,就是要鼓励、引导和支持产品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形成用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新思路落实新任务、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的生动景象。

    弘扬创优精神,就是要鼓励、引导和支持岗位创优、行业创优、区域创优,形成各个劳动者创优争先、各个单位励精图治、各个地区竞相发展的生动格局。

    《国语·周语》中所谓“以创制天下”,“三创”的精神实质在于“创”字,即“思想再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要敢创造,敢变革,敢闯天下。

    宿迁精神与“三创”精神是一脉相通的。宿迁精神中的“敢试敢闯”,宿迁城市精神中的“创业求变迁”,以及市委在2011年提出的“我能我行我成功、创新创业创一流”,都是“三创”精神的体现。

    建市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宿迁人在创业中求变迁,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创优中争一流,其创业文化的“精气神”,已经为广大城乡人民所弘扬广大,并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和力行。

    开动城乡经济加快发展的文化“发动机”

    宿迁市委书记缪瑞林说,文化是现代经济的“发动机”,创业文化是开展创业富民的思想根基和力量源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源头活水。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的力量,总是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与凝聚力之中。创业文化,以文化人,化民成俗,创业欲望正在成为宿迁人的生命基因、价值取向、矢志追求。

    宿迁人的“创业细胞”曾经很不发达:2006年,站在建市10年新起点上的宿迁,面貌虽然有了很大改变,但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省13个省辖市中依旧是“丑小鸭”。

    “思想观念的转变,精神力量的塑造,远比建几座工厂、修几条道路、上几个项目,来得重要。”对此有深刻认识的宿迁市的决策者们提出:“宿迁要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抢得先机,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重新审视本土文化,扬优弃劣,融合创新,通过播撒、张扬进取精神和致富激情,加快培育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创业文化。”

    面向全市546万人的宿迁创业文化建设,不是简单空洞的说教,而是以感性、引人入胜的方式出现:广播天天有声音,电视天天有画面,报纸天天有文章,网络天天有内容,新闻媒体面向大众开设的“创业课堂”、“创业之路”、“创业经验大家谈”,使创业文化轻松入耳、入脑、入心。

    一年365天“想看就看”的宿迁创业文化网,被誉为宿迁人创业文化“免费午餐”。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和“创业前沿”、“创业明星”、“创业讲坛”、“创业政策”等栏目亲密接触,“昔日穷小子今成水果大亨”、“一位全职太太的美容创业经历”、“益智玩具让他开出5家连锁店”等典范故事,曾让很多人怦然心动。

    创业文化节是宿迁创业文化建设的“重头戏”,2006年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六届,“连续剧”精彩纷呈。今年创业文化节的主题是“全民总动员创业在宿迁”。在为期三天的创业文化节上,“创业嘉年华——全民创业成果展销会”、“创业面对面——宿迁财富论坛”、“创业群英会——‘赢在宿迁’2011青年菁英创意创新大赛”、“创业技能秀——全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创业金点子——面向全国有奖征集创业项目”等活动,让创业激情在更多宿迁人的胸间回荡。

    为了构建创业服务“立体平台”,宿迁专门组建创业培训专业机构——宿迁市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开通创业服务热线、宿迁创业文化网,全天候、全方位开展创业服务。

    在宿迁,不仅创业文化会帮助创业潜力人群“开窍”,各种各样的创业服务还会把他们“扶上马,送一程”。《宿迁创业指南》、《农村创业实用科技指南》、《关于鼓励全民创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创业指导服务周、创业培训月、创业者俱乐部、创业互助联盟、服务外包创业者协会等一齐为初始创业、二次创业及创大业者提供多种帮扶服务。“你创业、我服务”已然成风。

    为解决初创业者和中小企业资金困难,市财政拨出专款设立全民创业基金,用于中小企业创业贷款贴息和工商登记补贴;在苏北第一个以政府监管、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组建创业培训专业机构

    宿迁市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开通创业服务热线,全方位为创业者释疑解难。

    在宿迁,与创业有关的活动很多,贯穿全年,2月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全民创业培训月活动,7月举办创业指导服务周活动,11月举办宿迁创业文化节活动。同时,还通过举办“创业咨询服务大集市”、“创业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等各种活动,为全市各类群体提供宣传教育、政策引导、信息发布等服务。

    在宿迁,“准创业者”们遇到的各种疑问,都能得到专业解答。全市每年都要举办200余场“创办你的企业”讲座,讲座办到每个乡镇,让全市每个想听讲座的群众都能听到。同时发放《宿迁创业文化简明读本》、《宿迁创业指南》、《农村创业实用科技指南》等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教材。新闻媒体同步开设“创业课堂”、“创业之路”、“创业经验大家谈”等主打栏目,面向大众开展创业“普及教育”。

    创业文化建设,激活了大批宿迁人的“创业细胞”;创业行动正在成为江苏省宿迁市广袤平原的社会潮流、财富源泉,不竭涌浪。

    “我们就是要通过各种手段为建设创业文化加油鼓劲,为创业者保驾护航,以带动更多人加速脱贫致富。”宿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正兰告诉记者。

    全民创业带来“宿迁速度”

    农村群众最现实最迫切的愿望是什么?市委书记缪瑞林、代市长蓝绍敏等一班人,在基层调研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能够就近创业、就近就业、就近致富。持续不断的创业文化建设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在先进理念的引导、优惠政策的扶持、党委政府的激励下,宿迁人追求美好富裕的愿望迅速爆发出来,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创大业,一个个不甘现状的弄潮儿满怀创业激情,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成就创业梦想,实现自我价值。

    一名30岁、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除了在家种地、外出打工,还能做什么?宿迁市的农民张海露给出了另一种回答:网上创业。从2008年夏天开始,他利用自家的旧电脑,在淘宝网上开了一家拖把平价店,短短两年时间他的网店已达到2个皇冠级别,年销售额达120余万元,成为淘宝网上“拖把王”,一举摘掉贫穷的帽子。

    30出头的周红亮,几年前还是一个上门搞装潢的打工仔,返乡创业,如今成了年销售额2000多万元的天然干花厂的总经理。一次到德国客户家装潢的偶然经历,催生了他将沭阳老家种植的龙柳枝条晒干后卖到上海的念头……“创业”这两个字,改变了乡村小伙的人生之路。

    “不分男女老少,不问文化高低,不出村口上班,不管风雨赚钱”。这是宿豫区蔡集镇张油坊村支部书记刘宝华总结的顺口溜。

    国庆节后不久,记者来张油坊村采访。正在村子里皮革厂干活的七组村民马月霞介绍说,她今年40岁,“家里有一亩地,老公在东北打工,小孩上初中,家里要人照顾。我就在家门口打工,几百步路,一张煎饼吃不完就到厂子了。工作是计件,拿回家里做也可以,起早带晚,一个月最多能挣1800多元。”36岁的罗霞是皮革厂门卫,家里有5亩多地,丈夫种,她门卫工资每月600元,边当门卫边织地毯,每月又能增加收入三四百元。

    刘宝华介绍说,张油坊村近几年组织村里“三八(妇女)六零(老人)部队”搞“三来一加”,田无闲地,村无闲人,今年估计人均纯收入要达8000元,每年500元的增长,其中,工资性收入占了70%。全村1148人,用工50人以上规模的企业8个,50人以下的企业有10多个。村里劳动力输出很少,大部分就地转移,还吸引了周边邻近村组500多人来做加工活计。

    刘宝华随口所说的“三来一加”,是宿迁农村这几年特别流行的农民自主创业模式,指的是“来料加工、来样定做、来件装配和农副产品加工”。张油坊村所属的宿豫区,已发展“三来一加”工业企业586家,兴办加工点1500余个,培训农村大龄人员7.8万人,带动了全区近10万人就业,其中形成刺绣、珠绣、地毯、草编、电子和工艺品等加工专业村100余个。

    “不管大钱小钱,有钱就赚;不管活多活少,有活就干”。沭阳县章集社区68岁的农民李士同说,今年,他和老伴在家搞手工活,已经赚了一万多元。由于“三来一加”工业具有投资少、风险小、工艺简单易学、时间安排随机性大、加工地点分散、农民足不出户就可实现就业创收的优点,立即受到广大农民青睐。

    “创业,没有先来后到;创业,不分能耐大小!”沭阳县钱集镇漆圩村葛霞美等100多名大龄妇女,从事足球缝制。每人每天可挣得20多元的加工费。悦来镇组织留守村民从事钩花、穿珠、贴图等来料加工项目,年创产值500多万元,解决就业人员1600多人。据沭阳县劳动部门统计,全县目前拥有“三来一加”项目1095个,销售收入近百亿元,从业人数达18万人,仅木材产业板块上的几个农村乡镇,就有12万人在家门口的企业上班,打工月收入都在1200元以上,有效缓解了这个农村人口超百万大县的人多就业少的难题。

    全民创业带来宿迁速度。据统计,创业文化建设6年来,全市私营企业达到2.9万户,个体工商户达到16.4万户。6年来,宿迁市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工业用电量、工业增加值等多项指标增速持续位居全省前列。

    2010年底,又一喜讯传来,经过多重指标的综合考评,宿迁荣膺“中国创业之城”称号。

    2011年2月11日下午,江苏省省委书记罗志军参加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宿迁代表团审议时,充分肯定了宿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他说,宿迁的确是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宿迁速度”,展示出后发快进的“宿迁力量”,尤其是干部群众精神振奋,从过去的“我穷我难我不行”转变成“我能我行我成功”,这是宿迁最深刻、最难能可贵的变化。“宿迁精神”的力量在建构中壮大,“宿迁精神”的大旗在传承中高扬。

    一树春风绿万枝。“创业文化进乡村”的春风,吹绿了宿迁广袤的田野。有了先进理念的引导,优惠政策的扶持,党委政府的激励,宿迁城乡人民在创业文化大潮的涌动下,改变着贫穷落后的命运,用大胆而生动的实践,催生出一幕幕乡村物质文化巨变的大戏,创造着精神文化巨美的灿烂未来。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宿迁市市委宣传部提供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1-03/174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