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农业大市
□□通讯员 宋心海 本报记者 刘伟林
近日,记者在黑龙江省绥化市采访时发现,这个传统农业地区在实施现代化大农业,保证粮食高产稳产的同时,其城镇化和工业化也在飞速发展:工业园区内厂房林立,农村矮草房正在被新民居和别墅替代,当地农民除种地外,很多还在工厂“兼职”。用市委书记朱清文的话说:“发展城镇化、工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仍然需要依靠农民。我们现在要探索如何把农民动员起来,把乡村干部动员起来,让他们在‘三化同步’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农业现代化:为农区发展“奠基”
深秋时节,绥化的粮食作物已经基本收获完毕。据当地农业部门测产,今年绥化粮食总产305.8亿斤,比去年增产36.7亿斤以上,增幅超过10%,首次突破300亿斤大关。
绥化市处于“寒地黑土”的核心区,被誉为“中国玉米之乡”、“中国优质大豆之乡”、“中国绿色水稻之乡”。今年全市落实粮食高产创建面积1000万亩,其中玉米540万亩,水稻270万亩,大豆达到190万亩。据市农委负责同志介绍,目前该市水稻平均单产1260斤,玉米1600斤,位列全省前列。在该市北林区双河镇西北村“双启”稻米产业园,主人杨启给我们的名片上写的是:绥化市双启米业有限公司、绥化市双启种业有限公司、绥化市双启水稻研究所、双启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所长)。双启有机大米、双启有机降糖稻米、双启有机彩色米、富含铁元素的红米、富含维生素的绿米……他如数家珍地介绍着水稻品种。今年他种了600亩彩色大米,每斤卖到50元还供不应求。他的双启稻米产业园区集科研、示范、经营、休闲四大功能于一体,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近年来研发水稻新品种10多个,今年有的品种亩产高达1500斤。北林区秦家镇民兴村农民张悦告诉我们,他种了20多年水稻,今年区里投资30万元在他那里建了50栋育秧大棚,每个棚可以给40亩稻田提供秧苗。“原来农户一家扣一个育秧大棚,人工和材料都很浪费。”张悦说,他打算建立种苗合作社,用自己过硬的育秧技术为降低水稻生产成本提供服务。
海伦市海北镇是大豆种植核心区的核心,镇党委书记盛春景说,全镇耕地30万亩,有一半种大豆,主要推广大豆窄行密植、垄三栽培等优质高效适用技术。这个镇有142家大豆收购贩运企业,年销售大豆100万吨以上。在海北镇利彬农副产品经销处,我们见到了经理常利彬。傍晚时分,他的大豆经销点还在机声轰鸣,收购来的5000吨新大豆经过筛选,按豆腐、豆芽等用途分成大中小粒3类。他这个收购点已经营了10年,主要销往北京的批发市场。
肇东市五里明镇是“龙江产粮第一镇”,走进田间,一架架进口的大型喷灌机排列整齐,最长的超过400米。镇现代农业公司副经理张长文介绍说,去年玉米亩产是1112公斤(31%水分),今年产量预计超过去年,高产创建吨粮田每亩增产200斤,他的发展目标是干粮(14%水分)实现吨粮田。目前全镇20万亩耕地,其中7万亩由合作社经营。五里明镇现代农业公司采取的是1+8+4模式,即1个现代农业公司,8个种植合作社,4个外联系统。在这个体系中,农民入股的土地每年保底收入350元,盈利部分的60%按股分红;盈利部分的35%为合作社公积金、公益金和风险金;社员在享受国家惠农政策的基础上进退自由。
据了解,在未来五年,绥化市至少要有1000万亩核心区全部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2000万亩示范区和带动区也要基本实现规模化和机械化。
加快城镇化进程:广大农民当主角
在望奎县火箭乡,记者来到了正兰三村的祥和乐园新区,眼前是一栋栋别墅式农村新居。李红莲夫妇正在给儿子的房子硬化车库,老两口都是村小学老师,儿子在正兰三村任大学生村官。184平方米掏了25万元,比县城的房子便宜一半。儿子学的是音乐,儿媳学的是外语,他们想在新房里办个幼儿园,发挥全家人的特长,也让门前这个漂亮的广场派上用场。
目前绥化采取的新农村发展模式有:对等置换模式、老村改造模式、梯次推进模式和集体经济模式。正兰三村作为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推行的是梯次推进模式。祥和乐园一期包括12栋24户别墅以及两栋6层住宅楼。二期规划6栋6层住宅楼,可容纳360户居民入住,计划2012年11月竣工。到今年年底,绥化市的2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一期工程全部完成后,能整合46个自然屯,入住新居5114户。绥化计划通过“强镇、减村、并屯”,逐步撤并小村小屯,引导农民向中心村、镇、城市聚集。到2015年,全市将取消864个屯,撤并267个村,打造中心集镇30个。最终要建成150个中心镇,届时,只有10%的人口居住在中心村。
目前,绥化市已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力争通过三五年努力,使全市乡(镇)村都能成为抓项目、抓产业、抓财源的主体,实现乡镇增税收、村级增积累、农民增收入,乡村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力争到2013年底,乡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重点乡镇年均增幅达到27%,实现3年翻番;乡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村级组织收入以乡镇为单位,村年均增收5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乡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8%。
对于这样的目标,正兰三村党总支部书记潘建辉有压力,更有动力。他说,村里正在招商中,目前有个米糠油加工项目即将落户,投资近1亿元。村里今年又建了一个食用菌基地,是引进省里的一个项目,目前已经建了13个大棚,规划大棚面积1万平方米,预计一年3茬总收入可达6万元。此外村里还想搞休闲农业。他带我们到村旁的省开发办投资建的一个项目区看了看,酒店、采摘园、人工湖都有了,他说:“我们想借这只鸡来生蛋。”
推进工业化:产业项目是支点
在去往安达的路上,记者看到路边树立着写有“魅力绥化、活力绥化、实力绥化、和谐绥化”的巨大标语牌,再看着那一望无际的盐碱地,心里升腾起一个个大大的问号,绥化的实力体现在哪里?到了安达市区,心里的问号被一个个拉直,“魅力、活力、实力”,实实在在展现在一个个项目区里。
借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实施哈大齐工业走廊战略以及3年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的战略机遇,绥化市提出要通过发展园区经济将基础优势转化为工业经济强势,从而为农业稳定健康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全市确定了包括哈大齐工业走廊安达项、绥化经济开发区等在内的11个重点工业园区进行重点打造,提出了重点发展“异地经济”、“都市圈经济”和乡镇村经济的发展战略。又从中选出4个发展优势明显的园区集中建设全市产业项目集中区,承接全市各县(市)区的招商引资项目,实施“异地经济”激励机制,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优势共享。
在今年新辟建的4个市级重点园区之一安达高新化工材料产业园暨绥化(安达)高新化工材料项目集聚区,记者看到,许多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中。产业园总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一期建设面积10平方公里。当我们听说许多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都是乡级、村级引进项目时,真有点不敢相信。安达市青肯泡乡党委领导在工地上给我们介绍了他们从宁波引进的投资1.3亿元的汽车轮毂制造项目,年产值1.5亿元,产品填补了黑龙江市场空白。
“异地经济”也是“共建经济”,强县弱县资源互补,其税收由引进方、投资方与所在地实行分成,可以实现以强带弱,以工补农。安达市太平庄镇地处偏远,市里就把该乡招商引资企业放在市工业园区内,税收返给乡镇,该乡财政收入已经超过5000万元。这就是绥化“异地经济”的起源。在安瑞佳化工园区,我们见到了太平庄镇的党委书记陈福义,他被市里破格提拔为副处级乡镇干部,他引进的45万吨C4芳构化素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中,建成后产值过百亿元,税收过10亿元。到目前,安达市乡村两级引进超亿元项目43个,合同资金77.64亿元;乡级财政收入3.45亿元。
安达正在实施“1630”城乡发展战略:一个中等规模城市,6个特色中心集镇,30个公共管理社区。这是一个整镇开发的模式,卧里屯乡随着新城建设变成了安庆商贸小镇,3个村近万人口将在2012年成为“田园胜景、商贸重地、总部社区、大庆卫城、龙江名镇”的业主。前期仅用了10天时间,就完成了启动区270户、10万平方米的拆迁任务。卧里屯乡39岁的党委书记王顶说,1350户拆迁户没有一户上访告状的,一是因为不收农户一分钱,每户房产还净增值20万元。二是解释说服到位,农民拥护。王顶说,我们有上亿元的项目,去年全乡税收达9300万元。
据了解,截至目前,绥化市确定的11个重点工业园区中当地已有362个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754.4亿元。朱清文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工无城,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必须一手抓农业和农村,一手抓工业和城市,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该市已明确提出了要在5年之内粮食总产达到350亿斤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该市又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建设农区工业化示范区、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国家级重要粮食生产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工业大市、商贸大市、生态大市和经济强市转变的“三化同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