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上善之水润三湘

网友投稿  2011-10-28  互联网

    洞庭湖水浸润的成片农田。

    □□本报记者 唐园结 王一民 吴砾星 黄朝武

    吾道南来,原系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靠山威自重,临水气自豪。长沙岳麓书院大门口的这副对联,颇能抒发湖南人亲水、爱水、敬水、重水的豪情。

    湖南因水而名。浩浩长江擦肩而过,汤汤洞庭横无际涯,湘资沅澧“四大水系”纵横滋润三湘大地;

    湖南拥水而重。淡水面积1.35万平方公里,5公里以上河流5341条,还有星罗棋布的1.3万余座水库,占全国水库总数的七分之一,总量雄居全国之首;

    湖南治水而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湖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领跑全国,建成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万亩以上灌区均全国第一,“鱼米之乡”享誉内外,水稻产量多年稳居全国第一,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

    ………

    水,福泽三湘的同时,也在考验三湘,挑战三湘。

    千百年来,湖南人都在围绕水做文章。水多了、水少了,来早了、来晚了,他们都要认真对待,从不马虎。

    好在,湘人共济,天佑三湘。近年来,在湖南省委省政府带领下,湖南人看重水、善谋水、会管水,对水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为其所用。湖南水利雄风再展,治水兴水改革,引领中部,示范全国。

    “今年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对湖南是一个崭新的契机。”湖南省委书记周强谈到新时期水利工作时说,“湖南既是农业大省,也是水利大省。立足新阶段、新局面,必须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高度重视水利基础建设,大力推进安全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不断深化水利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立人水协调的现代水利体系。”

    近日,记者深入湖南部分县市采访,强烈感受到四水流域治水兴湘的激荡脉动,湖南水利正向“江河安澜、保障有力、水域秀美、生态友好”的目标阔步前行。

    湖南是水利大省,但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全省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湖南省委省政府深刻理解“水安则邦安,水兴则邦兴”的宝贵思想,把水利摆在全局突出的战略位置,出台“组合拳”,推动水利可持续发展。

    9月19日下午,邵阳市隆回县羊古坳乡雷峰村,一个爆炸性的消息传遍世界:袁隆平院士率领的团队育成的杂交水稻品种“Y两优2号”,亩产达到926.6公斤,超级稻第三期攻关目标提前实现!

    测产攻关田沟渠中的水,从庆祝的人们脚下静静流过。放眼望去,田成方、渠相连、水相通,旱能浇、涝能排。“水稻高产,水利功不可没。”专家们感慨地说。

    农谚说:“多收少收在于肥,有收无收在于水。”已从骨子里把水利对于农业生产的基础性作用,刻画得无以复加。

    湖南对水利的重视,不是一时的激情,而是长久的历史积淀。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水利摆在突出位置,高度重视、精心谋划,用半个多世纪时间,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治水兴湘画卷:

    一大批重大水利工程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洞庭湖区防洪排涝体系初步建成,农田水利设施及山丘区灌溉体系不断完善,水资源节约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水利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成功战胜多次特大洪涝干旱灾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水安则邦安,水兴则邦兴”。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初,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作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重要论断,全面吹响了水利改革发展的新号角。

    在这一重要的历史节点,湖南人没有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对自身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湖南是水利大省,但不是水利强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管理方式粗放,用水总量接近红线,供需矛盾日益凸显;流域防洪标准不高,缺乏一批控制性防洪工程;9000余座小Ⅱ型病险水库和7600多处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时刻威胁百姓安全。水患不除,水害便乘虚而入。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山洪泥石流严重;旱情愈加复杂,今年湖南超过一半的国土面积一度发生中旱和重旱,“十一五”洪旱灾害年均损失在120亿元以上。水情仍然是最大省情,水患仍然是心腹大患,季节性缺水和局部水质差仍然是影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突出问题。

    推动水利科学发展成为湖南治水的当务之急,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更是湖南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愿望。

    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带领湖南人民,创造性地提出并推进“一化三基”、“四化两型”、“四个湖南”战略,使这个长期徘徊在全国中游的内陆省进入了其发展史上最好最快的时期,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并连续三年跻身全国10强,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湖南治水的基础也被牢牢夯实。

    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反复强调:“湖南要用不到全国3%的土地,养活全国近6%的人口,必须走农业现代化之路,必须补强水利短板、夯实水利基础。”

    湖南全省上下,认识明确而坚定。他们结合本省实际,出台“组合拳”:明确提出水利投资要随财政收入的增幅同比增长,率先在长株潭3市实施水资源“三条红线”控制指标管理,明确提出2015年全省基本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发展现代水利的要义所在,也是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大旱之年湖南粮食实现“八连增”的事实告诉人们,气象随时变,兴水强基任何时候都不能变。

    时下,湖南秋粮已收获完毕。从农业部门传来的数据看,今年湖南粮食总面积7796万亩,比去年增加100万亩,早稻增产13亿斤,预计全年粮食增产18亿斤以上,总产继续保持600亿斤以上,今年有望成为2004年以来连续第8个增产年。

    增产的背后是今年遭遇的春夏连旱、夏秋连旱等严重自然灾害,洞庭湖区甚至出现历史罕见特大干旱。

    大旱之年,粮食产能何以能保持稳定,并持续增加?农业专家说,其中一个主因是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尤其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使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近年来,湖南在全国率先重新提出了“农业现代化”,尤其重农抓粮、注重夯实粮食生产的水利基础,力度之大,建国以来少有。今年,省委省政府更是高度重视,多次召开粮食生产专题会议,专门召开了省委水利工作会议,书记省长亲自研究部署。

    记者翻看湖南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账本,很是感奋。“十一五”期间,湖南争取中央水利投入近168亿元,居全国第二,其中80%用于农村水利建设。通过加快推进农村防洪抗旱设施建设、开展病险水库治理、建立健全农田水利排灌保障体系等,湖南已建成大中型干支渠道4万多公里,各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300多万处,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极大解决,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现代农业新模式,在一些农业大县蓬勃发展、大放异彩。

    由于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善,水稻集中育秧技术和“单改双”受到农民欢迎,水稻直播大大减少,双季稻面积增加,为湖南全年粮食生产奠定了稳产增产基调。据统计,今年早稻直播面积比去年减少170万亩,早晚稻集中育秧折算大田面积300万亩,集中育秧区域育秧新技术覆盖率提高60%,与直播比,早稻增产20%以上,每亩增收140元。

    “农业生产受水影响最大,水利对粮食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传统农业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加快扭转农业靠天吃饭局面,更加迫切。”湖南水利领军人、曾在县市工作30多年的省水利厅厅长戴军勇说。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发展现代水利的要义所在,也是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湖南要抓住水利建设的大好时机大兴水利。

    湖南的雄心和干劲高涨。

    “十二五”湖南水利投入将达1471亿元,基本完成全省103个耕地面积大于8万亩的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任务,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12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08万亩;开展骨干山平塘清淤扩容和沟渠疏浚等5小工程水利设施配套改造,力争5~10年内,基本恢复和加强农村水利保障能力。到2020年,基本完成20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灌溉改造任务,建设40个以上节水灌溉示范项目,灌区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6提至0.55。

    农田水利设施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让为粮食稳步增产而殚精竭虑的省农业厅厅长田家贵充满了底气:“今后10年,双季稻的面积潜力还有500万亩,粮食还有增长110亿斤的潜力。”

    从无水到有水,从苦水到甜水,从挑水到自来水,不仅要用好、喝好水,还要看好、管好水。民生水利、生态水利浸润了湖南农民的心田。

    在湘江源头,滚滚潇水由南至北纵贯永州市全境。

    河川溪涧纵横交错的永州却曾因农村水利投入不足,工程管护难,公益设施没人干,而使民生水利发展裹足不前。

    民生优先是治水兴水的根本目标。永州把水利建设作为解民忧、纾民困、惠民生的重要手段,经过一段时间探索实践,如今,曾担任省水利厅长、因提出“推行水域占补平衡制度”、“将农业灌溉水费纳入财政转移支付”等主张而引起各界瞩目的全国人大代表、永州市委书记张硕辅,有了新招:“一方面,政府必须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抛砖引玉,另一方面,必须寻找一条让受益者参与的管理模式,谁受益、谁投资、谁所有,建立长效机制,以此发挥工程体系的最大效益。”

    2009年,永州市东安县尝试在部分乡镇以行政村或小水源水系为单位,利用小农水建设项目平台,按照“自愿参与、协商合作、资源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户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由协会负责水资源管理、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维护资金的筹集以及劳力组织、水费收缴等。

    第一只螃蟹看的人多、吃的人少。两年示范,农民们信了、服了,纷纷要求入会。井头圩镇大藕村今年遭遇特大干旱后,村民们更是对加入农民用水户协会、自主建设小农水工程充满了渴望。今年8月12日,协会刚刚正式成立,便通过会员筹、项目补、社会助等方式筹集资金65万元,对两口骨干塘和灌溉渠系进行全面整治。

    目前,东安县农民用水户协会达51个,涉及13个乡镇45个村,入会农户1.6万户5.5万人,灌溉面积5.7万亩。“协会成立后,我们将水利工程的使用权、管理权和用水决策权交给农民,让农民成为水利的主人,自主参与水利建设,逐步形成了工程使用、维护、管理的良性互动循环。”东安县委书记谢景林说。

    同永州一样,在各级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湖南各地农民用水户协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今已有1000多个,一渠一会、一塘一会、一坝一会,形式多样。以前,灌区主干渠以下是“大锅水”,渠首水满槽,渠尾干死禾。现在,农民用水户协会精打细算,上下游兼顾分配,农民用上了“明白水”,乐得交“公道钱”。

    民生水利,以人为本,贵在坚持。在采访中,记者亲眼目睹,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正在给农民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为了让更多农民早日喝上自来水、放心水、安全水,湖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年内两次提速:由“十一五”开始的3个“五年规划”,调整为2个“五年规划”,进而又提前到2013年,全面解决15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

    从无水到有水,从苦水到甜水,从挑水到自来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浸润着农民的心田。

    据统计,“十一五”时期湖南共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9841处,让1053万农村居民告别饮水不安全。目前,全省农村集中供水工程达29152处,受益人口1735万人,农民对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满意度达100%。

    现从湘江上游的永州、中游的衡阳到下游的长株潭,美轮美奂的滨江风光带,已绵延两百多公里,不仅有壮观的水利工程建筑,也有巧用山水形胜的自然风光、悠远厚重的文化背景,成为人文与自然交融的“水产品”。水利旅游业也正成为综合治理湘江、加快产业转型、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不仅要“用”好、“喝”好水,还要“看”好、“管”好水,建设生态水利、绿色湖南,实现省委提出的“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将湘江打造成‘东方莱茵河’”的目标。

    湖南人对水利的理解之深刻、全面和浪漫,令人由衷赞叹。

    安全水利,“疏”“堵”结合总相宜,闪耀着大智慧。湖南把水利建设、水利管理和水利改革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以建设强基础,向管理要效益,靠改革促发展。

    在澧县澧南垸,一道分洪闸深深嵌入澧水大堤。

    澧县水利局负责人说,遇到超标准洪水,打开这道闸门分洪就可以了,再也不用受溃堤之苦。

    像这样的分洪闸,在汉寿县围堤湖、澧县西官垸,以及全省多个地方都已建成。

    从水患、水害到水利,从与水相争到为水让路,湖南人不甘人后,勇闯新路。最具代表性的洞庭湖治理、中小河流整治、病险水库除险,以及山洪灾害防御等安全水利建设,无不闪耀着其中的智慧。

    以洞庭湖治理为例,过去防洪一味靠“堵”,1998年洪水之后,洞庭湖治理由“堵”变为适当的“疏”。十几年来,投资120多亿元,先后实施平垸行洪、移民建镇、退田还湖、长江干堤加固、城市防洪等重点工程,扩大洞庭湖调蓄面积779平方公里,增加调蓄容积34.8亿立方米,洞庭湖竟然长大了一半!

    人给水出路,水给人活路。水利专家说,再遇到大洪水,洞庭湖水位将明显降低。在一般平水年,洞庭湖区再也看不到洪灾景象。

    2009年,总投资128亿元的新一轮洞庭湖综合治理工程启动,项目完成后,在满足长江整体防洪的前提下,洞庭湖区将实现小洪水不受灾、大洪水少受灾、特大洪水有计划分洪。

    在邵阳市邵东县蒸水上游的芽江水库,记者看到,数十位民工冒着细雨在坝基上抓紧施工。这座1977年建成的小Ⅰ型水库,经除险改造后,不仅可以保证防洪安全,还可新增蓄水15万立方米,改善农田灌溉面积850亩。

    由于山丘多、地形复杂,山洪灾害防御是湖南防汛抗灾的难点。据调查,全省山洪灾害易发区面积7.13万平方公里(占省国土面积34%),涉及96个县市区1611个乡镇594万人。

    “我市处于干旱地带,但山洪灾害又很严重。现在我们7个重点县已完成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性措施建设,今年上半年44座小Ⅰ型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明年汛期前还将完成89座小Ⅰ型病险水库治理。”邵阳市委书记童名谦对记者说。三年前,他从作为全国扶贫主战场之一的湘西州调来全省人口最多且同样是后发展山区的邵阳,为改变该市水利基础薄弱的现状,通盘谋划,呕心沥血,累得头发都快掉光了。

    正是有一批像童名谦这样的精英分子的努力,经过多年摸爬滚打,湖南探索出了“以防为主、以避为上、以人为本”的系统防御模式,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为全国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提供了经验,得到国家防总高度肯定,并在全国加以推广。

    创新是改革的急先锋,要改革必须要有创新。湖南敢于担当,再次彰显!2011年,长株潭城市群被确定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湖南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水利综合改革试点省,9月初,国家水利部、湖南省政府批准的《湖南省加快水利改革试点方案》,明确了湖南水利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将在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投融资体制、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和水价机制等五方面进行改革攻坚,破旧立新,为全国水利改革探索和积累经验。

    这项改革的最大亮点之一是以长株潭为试点,实施城乡水务管理一体化,变“九龙治水”为“一龙管水、合力治水”,对供排水、节水、污水处理回用,以及水资源综合利用、保护和防洪排涝等统筹规划,力争到2013年基本建立覆盖市县乡三级的水务统一管理体系。

    改革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比如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补充、社会参与”的稳定投入机制。在水利建设管理方面,实现建设主体和监督主体的分离。其中,对纳入水利建设整体规划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让农民直接参与建管,明晰产权归农民,确保工程建得成、用得起、长受益;对小型水库等公益性水利工程,建立“以钱养事”的守护员制度,守护经费纳入地方财政,同时将强化以乡镇水利站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为重点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落实人员、编制和经费等。

    湖南省副省长徐明华说,要真正把水利建设、水利管理和水利改革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以建设强基础,向管理要效益,靠改革促发展。

    对水利的改革发展,敢为人先的湖南人信心满满:流域管理,湖南做到做好了,全国也就做到做好了;湖南水利搞好了,从水利大省变成水利强省,就可以为全国水利建设提供更多的模板和借鉴。

    湘江之滨,凭栏远眺,无不令人心潮澎湃。

    湖南,这片曾经激情燃烧的热土,一个没有很强区位和资源优势、长期徘徊于全国中游的中部省份,突破了发展瓶颈,找到了发展路径,实现了后发赶超;其如火如荼的现代水利建设,方兴未艾的水利改革发展,又将会怎样先人一步、转型跨越?

    苍苍岳麓,见证三湘巨变;泱泱四水,流淌岁月欢歌。水利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春华秋实,湖南和全国现代水利建设那个沉甸甸的深秋,那份绚丽、成熟和丰收,无疑让人充满热切的期待!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0-28/174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