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以农为本,做高技术高品质的农机”

网友投稿  2011-10-26  互联网

    □□本报记者王东生

    提起国际化品牌的水稻插秧机和收割机,国内不少人顺口就会说出“久保田”、“洋马”等这些日本企业。今年4月,另一家享誉世界的企业,国际综合机械株式会社携自己的技术和高品质设备从韩国来到了中国的安徽宿州,与安徽京田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安徽国际京田机械有限公司。

    前不久,记者在安徽宿州“国际京田”生产厂见到了韩国籍的董事长兼总经理洪在德。洪在德来中国已经8年多了,他可以说是一位“中国通”,对中国的农业政策有相当的了解。

    “国际综合机械株式会社成立于1968年,到现在有40多年的历史,是韩国东国制钢集团的一家子公司,也是韩国农业机械产业带头的四家主要公司之一,其中插秧机和收割机的生产在韩国是排名第一的。目前,主要生产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园林机械以及发动机等农业装备,年产拖拉机1万台,插秧机1万台,收割机5000台,发动机2万台,年销售额可达人民币13亿元,销售范围涉及到中国、日本、印度、伊朗和东南亚等国家。这些为农业发展而研究出来的亲近环境的农业机械很受各国农业生产者的欢迎。”洪在德说。

    “中国是农业大国,但机械化的程度还比较低,因此在中国发展农机事业是非常有前途的。特别是中国提出到‘十二五’末,农机机械化的水平要提高到70%。全世界很多国家都看好中国农机这个大市场,‘国际综合公司’能不看好中国这个大市场吗?宿州地处黄淮海平原,而黄淮海平原又是中国粮食主要的生产基地之一。向北还可以辐射东北地区,是农机生产发展的绝佳地区,对‘国际综合’公司与中国农机企业合作发展农机事业会带来非常多的好处。现在世界大的农机企业都对中国农机市场发展前景有共同的判断,不少国际企业已先行来中国发展。宿州对‘国际综合公司’来皖发展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合作伙伴安徽京田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在宿州还有农机销售大市场,所以我们把合资厂建在了宿州,由安徽向中国其他地区拓展。预计5年内‘国际综合’将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人民币。”洪在德说。

    国际京田机械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大型收割机、插秧机的企业,拥有世界最先进的插秧机和联合收割机自动化生产线。目前,全球的农机主要研发中心,亚洲主要在日本和韩国,欧美则主要在美国的约翰迪尔。“国际综合”和“国际京田”会及时将世界各地销售商了解到的农业机械产品问题及时反馈到研发中心,对各地区机械状态不良表现加以改进与完善。

    在现场记者看到,“国际京田”高速插秧机驾驶舒适,操作起来手感异常柔和,像汽车一样便利的(HMT)无级变速系统可实现“0”起步;18马力的高功率发动机,在湿地等恶劣环境下仍可正常工作;可安装侧助施肥装置,实现一机多能,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可搭载12个苗箱,减少苗箱的更换频律,提高了工作效率;后退连动功能,在离合器挂后退挡时,栽插部和苗箱自动切断动力并上提,避免栽植部损坏。

    手扶式4行插秧机,左右水平液压功能(TBS)可自动调节左右平衡,保证插秧深度的均匀一致。三挡位操纵杆可自动、手动、联动,尤其在联动位置,切断栽植部离合器手柄时,机体提升可切断栽植部动力,使转变更加轻便灵活。另外该机重量轻,并具有很强的爬坡性能,非常适合我国丘陵和山地水田作业。

    在国际综合机械株式会社有一种理念叫“以农为本”,他们认为只有农民们的存在,企业才能发展下去,会社要永远跟农民们在一起。洪在德说,他们会把这种理念带到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中。

    当记者问这种理念如何才能体现在“国际京田”企业中时,洪在德干脆把记者带到了生产现场。“‘以农为本’说穿了就是在产品设计上、生产制造上和后续服务上,心里要有农民。”洪在德指着库房里的865EX-T型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说,像这款机器操作系统设计上很人性化,自动化程度高。“国际京田”的机器安装了TBS整体平衡系统,任何情况下驾驶室和箱体都保持左右平衡,既提高了驾驶员操作的舒适性,又可以减少损失,同时机械的通过性能也大大提高了,可谓国内同类机械中驾驶最舒适的。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开发产品,服务于农民,让农民用上更舒适、高技术、高品质的机器。

    洪在德告诉记者:“当前,‘国际京田’的收割机和插秧机在东北市场销得比较好。其中,黑龙江占到销量的50%,吉林省占到40%,非常受东北地区农机用户的欢迎。但是我们也深知不能太求快,因为市场营销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产品卖出去了,但后续服务跟不上,仍然会出问题,甚至会影响下一年的销售。‘国际京田’在黑龙江和吉林有15个销售商。今年,‘国际京田’虽刚起步,但我们已培训了几十名插秧机、收割机技术人员,明年准备选派100名人员直接送到韩国总部培训。”洪在德说。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0-26/174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