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打造热作产业集团构建和谐美好垦区

网友投稿  2011-10-25  互联网

    垦区一批农场新区拔地而起。图为南华农场新家园。

    □□广东省农垦总局局长赖诗仁

    历经60年的不懈奋斗,有着坚定理想信念的广东农垦人,肩负国家使命,弘扬农垦精神,用热血和汗水,在南国铸就了一部艰苦创业的奋斗史、一部现代农业的开拓史、一部跨国经营的发展史。

    突破北纬十七度,铸造绿色丰碑

    60年前,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保障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党中央作出了“一定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的决定,并成立华南垦殖局,任命叶剑英元帅为首任局长。以林业工程部队官兵、大专院校师生、归国华侨、翻身农民为主体的第一代广东农垦人,满怀对祖国的忠贞,带着坚定的理想信念,经受了种种令人难以想象的艰险磨难和生死考验,挺进荒山野岭,开荒种植橡胶,开拓出新中国第一批橡胶园,掀开了缔造绿色文明的崭新一页。

    担负着祖国和人民重托的农垦人,披荆斩棘,战天斗地,依靠科技,勇闯禁区,冲破世界橡胶权威认为在北纬17度以北不宜植胶的禁锢,把荒山野岭变成郁郁葱葱的胶园,天然橡胶大面积北移种植成功,创造了世界植胶史上一个奇迹,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这是在毛泽东、周恩来、陈云、叶剑英、王震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决策和指挥下,百万农垦人在北回归线上,前赴后继、百折不挠,铸造的一座绿色丰碑。

    建设现代农业,打造跨国产业集团

    进入新世纪以来,垦区广大干部职工,抢抓机遇,科学发展,大力推进垦区整体的集团化、产业化、股份化、国际化改革,激活优势产业要素,“建设大基地、形成大产业、培育大企业、占领大市场”,使垦区组织结构从分散化向集团化集中,国有经济布局从无所不为转向突出发展支柱和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了橡胶、糖业、乳业等3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一批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广垦橡胶集团已经成为国内外拥有13家橡胶经营企业、年产干胶能力达到35万吨,带动国内外橡胶种植面积110万亩的橡胶产业巨龙。广垦糖业集团建设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把传统的资源消耗发展模式转变为生态、低碳、环保的现代农业循环发展模式,形成了糖业、菠萝、剑麻、畜牧业四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广垦糖业集团发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优势,通过低成本扩张进行资源整合和兼并收购后,对12家糖厂进行全面技术改造和信息化程控管理,以“农垦建龙头,农村扩基地”的产业融合模式辐射带动农场和周边农村种植甘蔗100多万亩,成为产糖能力占全省60%的广东省最大的糖业集团。创新发展了乳业、剑麻等现代农业,傲然崛起了一批国家级和省市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以科技创新、现代农业技术装备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全面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建设起一批现代农业高新科技园区、国家级和省部级南亚热带名优农产品基地、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良种繁育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级和省级名优品牌。商贸物流与房地产、酒店旅游与服务化等彰显规模。如今,在祖国南粤大地上,在广西、云南、海南,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东盟各国和非洲,遍布着广东农垦的产业基地和加工企业。

    依托垦区40万亩糖蔗、10万亩剑麻、65万亩橡胶、40万亩水果等南亚热作基地,长出一批“集团军”。广垦糖业集团“十二五”期间将带动农村基地110万亩,目标是年产糖80万吨。丰收公司年深加工菠萝20万吨,带动5000多农户发展种植。广东农垦在乳品、畜牧、剑麻、松香、农资等传统优势产业都形成了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广东农垦已成为一、二、三产业全面协调发展的集群式企业集团。

    近年来,广东农垦投入一个多亿,建起了天然橡胶、南亚热带木本水果、甘蔗、剑麻、水产良种繁育中心。与美国沃尔多公司联合进行原种猪育种,有望打破国内养猪业多年来形成引种—淘汰—再引种的被动局面。

    连片的玻璃大棚就是橡胶育苗工厂,一个棚一个批次就产28万株。这是世界最先进的繁育体系,比橡胶常规育苗缩短8个月,而且,定植后割胶期提前2年。

    近年来,广东农垦在泰国、马来西亚建立了大型橡胶种植基地和加工厂,互利共赢,很受欢迎。2010年,广东农垦的主营业务收入,四分之一是境外实现的。广东农垦规划,2015年海内外胶园面积将超过110万亩,年产橡胶35万吨,海外经济份额要占垦区经济总量的50%。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

    构建和谐垦区

    60年来,垦区坚持“以人为本、以场为家、以农垦为荣”,为职工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做好职工社保、医保、用电、饮水、道路、扶贫、职工子女免费教育等一系列民生工程,推进垦区社会事业建设,使职业教育上规模,医疗卫生上水平,安居工程展新貌,农场建设显亮点——如今,青山绿水间,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楼房,一条条平坦的大道,一个个崛起的农场小城镇,绿树掩映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动人画面,仿佛在述说着农场职工美好的生活,印证着现代大农业的大发展给农垦带来的大变化,践行着几代农垦人孜孜追求的绿色之梦。

    2010年,广垦实现社会总产值175亿元,比2005年增长133.3%,年均递增18.5%;实现利税总额6.2亿元,比2005年增长119%;职工年收入2.2万多元,五年间年均递增13.2%。

    “十一五”时期,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广东农垦筹集配套资金,投入了30亿元全面实施6.01万户的旧房改造项目,30万人受益。“十二五”时期还将新建和改造职工住宅1.6万户,全部实现“居者有其屋”。同时,以每年300公里的速度改造农场公路,使垦区3000多公里农场道路全面实现等级化。

    困扰农垦13万职工多年的社保问题也基本得到保障。垦区退休人员养老金从2006年的人均每月441.3元,提高到近1200元。农垦职工和农垦城镇人员纳入了医疗保险,基本解决了“治病难”问题。职工子弟全部纳入免费义务教育。垦区各级每年筹集4000多万元开展扶贫和困难职工低保工作。

    “十二五”,我们要着力抓好农场的安居工程、环境整治、设施配套、小城镇规划等各项建设,努力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较全、富有特色、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场小城镇,打造全省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全力推进垦区教育、医疗、卫生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切实保障职工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各类群体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努力打造宜居农垦,争当全省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排头兵。

    60年弹指一挥间,展望新的征程,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沿着科学发展的航向,加快转型升级,续写农垦创业振兴、富裕文明新的篇章!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0-25/174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