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榆中县:标准园里品味“高原菜”

零零社区网友  2011-10-24  互联网

    □□本报记者买天

    “大家不要着急,一个一个来,你们的蔬菜我们全都会收的。”蔬菜冷库的工作人员一边忙着收菜,一边疏导着排队进场卸菜的菜农们。近日,记者来到甘肃省榆中县三角城乡高墩营村,正巧碰到菜农们将今年最后一茬蔬菜进行交售的火爆场面。工作人员忙着过秤、填表、核算,菜农们三五一群地扎堆合计着今年的蔬菜在“收官”之后,究竟能赚到多少钱。

    “今年气候不错,雨水、温度都较适宜,你看这甘蓝多瓷实、菜花朵儿多大啊,还有这芹菜脆生生的绿……”菜农们争相向记者展示、夸耀自家的“产品”好,得意之情在脸上绽放。“别小看这些蔬菜,可都是产自咱村里的国家农业部蔬菜标准园之中。菜农们说好,这一点也不假,我们都是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等要求进行产供销的,蔬菜品质不好都不行。”甘肃省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站长赵贵宾对记者说。

    生态优历史久有特色

    榆中县海拔高,气候冷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病虫害发生轻,空气、水源洁净,具备生产高原蔬菜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而记者所在的高墩营村,其地势平坦,土地资源优势在全县属最丰富的地区,全村760余户农民几乎家家种植蔬菜。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本地农民开始规模化种植蔬菜。1997年之前所产蔬菜主要供应兰州、天水、白银等省内城市,之后开始发展外向型蔬菜经济。2002年起有意识地引导农民在蔬菜标准园中生产无公害蔬菜,特别是从2008年开始,我们在规模化种植的基础上,把重心放在了蔬菜品质升级以及打造地域品牌上。”榆中县农业局副局长白守孝对记者说。

    在西北内陆地区种植蔬菜,特别是露地种植,能否种好、种出效益?恐怕在许多人的心里都要划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在榆中县,经过20多年的摸索与实践,蔬菜产业不但得到长足发展,而且还成就了近些年渐露锋芒的高原优质蔬菜这一地域品牌。榆中县的蔬菜生产作为甘肃蔬菜产业的典型代表,更是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地位,正所谓“高原蔬菜看甘肃,甘肃蔬菜看榆中”。

    对于一年仅产上下两茬蔬菜(分别是6月和10月上市)的榆中县,究竟拥有怎样的魅力和优势,记者很是好奇。“咱用产品来说话。你看这甘蓝,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铁蛋子’,层数多,叶片与叶片之间结合紧密,几乎没有缝隙。”榆中县农业局经作科工作人员滕辉对记者说,上荐蔬菜在六七月上市时,正好填补了南方蔬菜的断档期。根据浙江人偏好娃娃菜、广东人偏好芹菜、福建人偏好甘蓝的特点,榆中县实行“一村一品”种植,分头生产,合力闯市场。以甘蓝为例,这个菜在南方最受欢迎,即使放置十天半个月后,咱们的菜仅仅是外面一层干黄而已,而里面依然是十分鲜嫩的。正因为耐存放、出菜率高的特点,甘蓝在南方市场非常有“人缘”。记者随手拿起一颗甘蓝,沉甸甸的,向上一抛,落在手心上还真有些生疼。

    高标准严要求善创新

    没有规模就谈不上效益。按照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创建要求,榆中县在高墩营村落实建立了种植农户475户、种植面积1400余亩连片示范点,主攻甘蓝、菜花、大白菜三大品种,并辐射带动三角城乡、夏官营镇和清水乡种植甘蓝等达1.5万亩以上。

    没有技术就谈不上高产。榆中县在蔬菜标准园推广集约化育苗,使用防虫网、粘虫板等物理防控手段,着力使用测土配方肥,减少农药等投入品使用量,控制农药残留,全面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在高墩营村,每隔一片菜地,地头都会有一间蔬菜农残检测室。检测员许丽芸对记者说:“收割后的蔬菜,第一个‘落脚点’就是我们的检测室。通过对叶片农残进行化验,确保进入销售渠道的每一棵蔬菜都是安全的,而一旦发现有农残超标的,我们坚决制止流入市场。”据记者了解,榆中县建立村级蔬菜质量安全检测站,这在甘肃省尚属首例。

    “为了全面提高蔬菜品质,今年县里尝试性地进行工厂化育苗10万株,无偿提供给菜农栽植,以此摸索农户常规育苗与工厂化育苗相结合的路子。”白守孝说,榆中县蔬菜生产100%推行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及栽培技术,在生产关键节点,专家和农技人员会走进菜地,严格规范菜农生产行为。

    在菜农钱耀荣家里,记者看到桌子上放置着一个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档案袋,打开一看,记者才知道原来这就是采访中频频被提及的“三表一册”:农户购买农药使用情况登记表、质量安全监管联户联保登记表、技术服务热线电话联系表,以及无公害蔬菜生产手册。“有了这个档案袋,我们不但可以收集种菜相关资料,而且还可以对平时整地、施肥、防虫打药等日常生产活动进行记录,在技术人员指导下,逐渐规范生产行为,做到心中有数。”钱耀荣说。

    一家一户搞生产,对标准的理解和执行总会有差异。为了发挥协同作战、相互督促的集团优势,榆中县创造性地推行了质量安全监管“联户联保”组织化管理模式,即以10户为一个组织单元,共确定47个组织单元,确定“联保联户”负责人47人。“一花独放不是春。通过这一办法的实施,形成了先进户更加优秀,落后户迎头赶上的共赢平衡发展,使全县蔬菜产业格局得到优化。”白守孝说。

    科学种价格高树品牌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每隔一片菜地,地头或出现一个菜叶堆,或出现一个下沉的池子。见记者一脸疑惑,菜农景正红解释说:“堆起来的那是废弃的菜叶,下沉的池子是沤肥池。6月收获的上茬蔬菜的废弃菜叶,我们集中在地头进行堆肥,或者放进沤肥池发酵;而10月收获的下茬蔬菜的废弃菜叶,我们则直接进行还田,让即将进入冬季的土地得到休养生息。废弃菜叶还田可以有效增加土壤的含钾量,从而减少来年化肥的投入。就算要施肥,我们也是严格按照测土配方施肥进行,这样既节省了农资开支,还控制了菜地的面源污染。”

    说起蔬菜种植的管护环节,景正红讲得头头是道,时不时还蹦出点儿专业词汇。“我们咋知道的这些知识?还不都是靠专家、技术人员和我们自身的勤教勤学嘛。特别是今年县里给我们开设了农民田间学校,大家都养成了习惯,到点儿就去听课学习,啥药不能用,啥药用多少量,播种密度该是多大……真是一点就透。”钱耀荣接着说道。

    正是因为标准化的种植加之科学管护,使得榆中蔬菜不仅产量高,而且卖价高,供不应求。今年榆中县仅蔬菜标准园这一块的收益就达1200余万元。“村子里每家基本上都有六七亩菜地,多的人家会有11亩。今年上下两茬菜下来,一亩地纯收入就超过5000元呢。如今,一提到榆中产的蔬菜,收购商们真是不请自来啊!就算价格高点儿,他们也毫不含糊。”景正红说。

    “耕地有限,蔬菜种植规模基本稳定了。全县30万亩水浇地,具备种菜条件的基本都开发地差不多了。所以提高蔬菜品质、塑造产业品牌是我们当下应该倾力的重点。”白守孝说,下一步,县里将积极引进优质、抗病、高产蔬菜新品种,引导农民使用高效低残农药化肥、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扩大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试点等。通过蔬菜品质的全面升级,使榆中县高原优质蔬菜这一品牌得到进一步强化。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0-24/174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