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钱粮双增和谐变奏

零零社区网友  2011-10-17  互联网

    □□本报记者 王玉琪 通讯员 金燕博

    打开江苏省徐州市的农业统计资料,两组“翻一番”的数据引人注目:

    5年间,徐州市设施农业面积翻一番——由2006年的70万亩攀升至2010年的146万亩。6年间,徐州农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由2004年的3973元攀升至2010年的7955元。

    设施农业总面积全省第一,农民人均收入节节攀升,会不会为了“钱袋子”瘪了“米袋子”?

    然而,另一组数据显示,6年间,徐州粮食播种面积由865万亩攀升至1071万亩,连续6年实现粮食增产。

    是什么,让徐州在人均0.93亩的土地上,长出了两颗“奇异果”——一颗保百姓的“米袋子”常满不空,一颗保百姓的“钱袋子”常鼓不松?

    一增一减调结构

    在徐州,从事“三农”工作的人常把农业比作是一棵树,这棵树上必须长有两种“奇异果”。一种“奇异果”,能让粮食常满常多;一种“奇异果”,能让百姓富足常乐。

    2010年,徐州产出88亿斤的粮食,占全省的13%。与此同时,设施农业总面积全省第一,农民人均收入冲刺8000元。徐州如何做到,既满了“米袋子”,又鼓了“钱袋子”?

    徐州市副市长漆冠山介绍说:“面积有限,在结构上做文章;四季不增,在技术上见缝插针。”徐州人始终明白,在“米袋子”和“钱袋子”面前,哪一个都不能偏废。空了“米袋子”,饿了百姓的肚子;空了“钱袋子”,便无法实现共同富裕。

    金秋时节,新沂新安镇村狄胡村村民石其夫正在他的稻田里忙碌着。他告诉记者:“以前很多村民种玉米,一亩地产量不到400公斤。现在大多都种上了水稻,一亩地净增200公斤。再加上选了抗病力强、高产的好稻种,科技人员田头指导,我的稻子最高亩产800公斤!”

    近年来,徐州粮食生产在“调结构”上做足文章,不仅大大提高了粮食总产量,还提高了综合生产能力:减少低产、不稳产的农作物,增加高产、稳产的水稻;抛弃市场前景小的农作物,主攻市场需求大的农作物;提升农作物产品层次,增大高层次作物面积。依靠着“一减一增”,徐州对农业结构不断进行优化调整,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实现了“立方粮”。

    2003年,徐州的水稻播种面积仅100多万亩,如今,依靠结构调整、技术支撑,这一数字翻了近两番,达到283万亩。水稻和小麦,成为徐州农业增收的主力军,连续6年实现增收。据徐州市统计局相关统计,虽然今年上半年徐州粮食由于干旱减产,但是下半年形势良好,实现连续7年增产增收。

    一缺一补促增收

    5年间,徐州设施农业面积翻一番。背后,却并不是一条平坦的路。

     铜山区三堡镇一直以来是水稻耕种区,早些年,传统的“水稻+小麦”的耕作模式,让当地百姓陷入“增产不增收”的困境。

    如今,已经广泛推广的“菜+稻+菜”轮作模式已经帮助农民解决了这一困境。三堡镇农技中心农艺师谢明忠介绍说:“利用早春种植旬瓜、甜瓜、菜花等蔬菜,5、6月份种植水稻,秋收还可以再种上一茬绿叶菜。不仅保障了粮食的播种面积,也让农民的收入翻了几番。”

    46岁的三堡镇龙亭村农民曹玉波钟爱“菜+稻+菜”轮作模式十年之久,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每亩水稻收入1300多元,每亩小麦收入1000多元,刨去成本,忙一年下来,每亩地收入几百块。现在不同了,单是今年春上的2亩旬瓜,我就有了9000元的收益。”如今,在龙亭村,80%的农户都采取了“菜+稻+菜”轮作模式,2010年,三堡镇的农民人均收入已突破万元。

    徐州市农委主任陈建领告诉记者,徐州设施农业在从“种什么卖什么”到“缺什么种什么的”探索中,“市场观”逐渐成熟,把百姓带上了致富路。

    原来,地处淮海地区的徐州光照充足、气温适宜,农民早有种植蔬菜的历史,可是起初,多为萝卜白菜等“大路品种”,不仅价格低,还常常滞销。“现在不同了,市场缺什么,我们补什么。”陈建领说:“‘一缺一补’的市场法则是发展设施农业的法宝。到2012年,全市设施农业占地面积达到200万亩。”

    一缺一补,不仅让徐州设施菜稳健前行,也让设施农业异彩纷呈“花开千朵”:“果都”丰县、沛县,果品面积达40多万亩;“银杏之乡”邳州,是全国银杏生产五强县;丰县、沛县、铜山三县(区)交界,50万亩牛蒡、山药、芦笋、西兰花远销国内外;邳州、铜山、贾汪的百万亩大蒜区,规模在全国属前三名;此外,新沂的板栗、洋香瓜、铜山的韭黄、睢宁的苔干,都远近闻名。

    如今,徐州的设施农业,已经迈出国门,远销海内外。大蒜、牛蒡、西兰花、芦笋等40多种农副产品远销日本、加拿大、美国、东南亚等72个国家和地区。

    一收一放产业链

    2010年9月,徐州市对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出新一轮的详尽规划,确立了现代农业近期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市完成“十百千万”农业提档升级行动计划和“1+4工程”建设,即新增10个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新增100万亩设施农业、实现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产值155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近万元;肉鸭、奶业、大蒜、林果四大产业体系特色优势更加突出,产业链进一步延伸。

    而在这一系列目标中,“特色”成为常葆农业“青春”的根本所在。凭借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依靠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依托技术手段提升“特色”成为徐州农业发展中的亮点。

    有着5年多食用菌生产经验的睢宁县官山镇黄淮食用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刚刚完成了一个大动作:投资3000万元建设的一期230个“恒温棚”已经进入新一轮的投产阶段。记者看到,园区里清一色的蓝色大棚,显得蔚为壮观。

    公司经理王超介绍说:“依托科技,我们将原有的产品,提升品质、打造特色,闯出品牌。”现在,该公司的产品,从春秋出菇到365天全年出菇,从5、6元的普通菇到30~50元的口感菇,从一天产几斤菇到一天产20吨菇,特色食用菌正是在科技、速度、效益、质量中不断形成。”

    收紧低端农业,鼓励拉长农产品产业链,实施绿色产业、提档升级、龙头带动等一系列战略措施,为徐州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目前,徐州市拥有各类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4000多家,年产值超千万的企业100多家,超5000万的企业16家。其中邳州的板材加工业,出口量占全国的60%以上,丰县木线条加工占据全国市场的30%,新沂水产品加工,获得出口欧盟的通过证。徐州农业正在凸显特色、延长产业链中迸发新的生机。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0-17/173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