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现代农业建设的“西部标杆”

零零社区网友  2011-10-13  互联网

    成都市龙泉驿区标准化葡萄种植基地。

    □□本报记者 李永生 张蕾 阮蓓

    一座宜居休闲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一个统筹城乡肩负改革重任的试验区,一圈圈定位有独具特色的现代田园……这就是川西平原“以大城市带大郊区”的成都市。

    不久前,本报“走转改”采访组深入成都市郊区,感受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美丽和谐,探秘现代农业建设的转型升级。现代田园,定位高端,“接二连三”,明晰产权,园区示范,整合资源,专家大院,农家休闲,职业种田……一次次探寻,一个个创新,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极为深刻。

    高端战略: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基础

    成都平原地处都江堰自流灌溉区核心区,向来以“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而闻名,具有得天独厚的传统优势,新时期的农业发展更是充分发挥了这一优势。早在2003年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时,成都的现代农业建设就开始谋划布局,2007年成为国家允许“先行、先试、先改”的统筹城乡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成都进入新一轮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探索环环相扣,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的创新层出不穷。作为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成都以大城市带大郊区,走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2010年8月,成都被确定为首批整体推进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其现代农业进入加速建设的新阶段。

    今年9月1日,成都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现场会召开,四川省委副书记、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强调:成都现代农业发展要以特定的地理基础条件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优势,加快实现“西部第一、全国领先”。

    这个“第一”与“领先”如何实现?

    农业必须实施高端化战略,是成都上下的共识。他们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对市域现代产业体系的表述是: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强大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现代农业被赋予最重要的基础地位。

    成都市的现代农业,紧紧与统筹城乡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建设美丽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相结合,在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在“接二连三”(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联动)中快速发展着。

    八年来,成都从高端战略着眼,从顶层设计着手,根据发展水平、功能定位的不同,把锦江、青羊等五城区及高新区定为第一圈层,温江、双流、郫县等6个近中郊区县定为第二圈层,都江堰、邛崃等8个远郊区县定为第三圈层。三个圈层分类推进,整合农业资源要素,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拓展农业功能,实现“接二连三”。依靠科技和政策,让有限的土地增值;依托品牌和产业化发展,让农产品提高附加值,勾画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微笑曲线”。

    “根据各方面资源条件,我们确立了突出发展的十大产业,包括粮油、蔬菜、生猪家禽三大主导产业和花卉苗木、伏季水果、茶叶、猕猴桃、食用菌、水产、中药材七大特色产业发展。”成都市农委主任郭金安告诉记者,这十大产业并不是在成都遍地开花,而是各区县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两三个产业重点发展。

    经过整体规划布局与发展,如今锦江、温江的花卉苗木,彭州的蔬菜,龙门山脉跨越都江堰、蒲江等区县的猕猴桃,邛崃的生猪养殖,金堂的食用菌等都已经声名远扬。

    在成都,城与乡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农业与工业、第三产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温江区打破乡镇行政界限规划形成的“6+2”产业功能区和重大项目区,让吃、住、娱、业融为一体,缩小了城乡居民的生活半径。在金堂县,今年起连续三年每年统筹财政资金6亿元集中用于农村交通、水利、产业扶持,每年竞争遴选3个城乡统筹示范镇,每个镇投入1000万元,吸引社会资金向现代农业“汇聚”。

    在彭州市,打响了一个品牌,成就了一种格局。天然生态的彭州大地菜挺进东南亚,“北有寿光,南有彭州”的新格局业已形成,“彭州菜博会”跃升为国家级蔬菜博览会。与此同时,一种以供应链管理“倒逼”蔬菜生产的模式在彭州涌现,即由消费引导生产。按照“市场+基地+合作社”的思路,把餐桌很好地“摆”在了田间,实现了消费者与菜农的双赢。

    在与银行合作时,郫县降低了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担保过程中1.5%-3%的成本,同时减少项目自筹资金比例,降低了项目信贷门槛,实现农村市场主体与金融资本“无缝”对接。

    ……

    636.63万亩耕地,498.16万农业人口,人均一亩三分地,亩平产出3725元……去年成都市农业经济总量285.1亿元,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三——在强大的现代农业基础之上,成都正走上一条以新型工业化为带动,三次产业互动发展为核心,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整合资源: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实现农业现代化,首要的是整合农业资源要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状况成为制约农业跨越式发展的“瓶颈”。  

    因此,必须打破这种小生产格局,以多种形式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完善统分结合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通过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吸引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和能人从事农业生产,吸引农业企业落户成都。

    成都首先在土地规模经营上下足了功夫。

    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的基础上,制定了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登记管理办法等,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了市、县、乡三级土地承包流转服务中心和土地流转信息网络平台,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和促进农村土地流转。

    在政策的带动与鼓励下,郊区基层农民群众探索形成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公司”、“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土地银行”、“业主租赁经营”、“大园区+小业主”等多种模式,土地逐渐向种植能手、种田大户集中。为了解除种田主体的后顾之忧,成都市两年来共投入6亿元,已建起146个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站,今年底将覆盖全市230个乡镇,高标准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大提高。

    在彭州,一个以“万亩有机猕猴桃产业园”为基础,以龙门山脉特殊地理优势平台、成都市猕猴桃协会协调平台、基因库科技转化平台、“土地银行”土地流转平台、农技专业服务队服务平台、多业主投入独立经营平台、现代农业职业经理人管理平台、现代农业金融支撑平台等多个平台为支撑的“1+N”模式徐徐展开。3至5年后,该市将拥有一支一流的科技研发队伍、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一整套标准化集成技术的成都猕猴桃基因库,这为“成都造”猕猴桃占领高端市场、走向全球开辟了“绿色通道”。

    在崇州,各种专业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好比一双无形的手,拆掉了横亘在社会资金进入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门槛,让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通道逐渐打开,并不断延伸和拓展。

    看着收割机飞快地将今年的水稻收割完毕,58岁的隆兴镇黎坝村村民杨心太庆幸不已:“以前光防治一次水稻螟虫就要手忙脚乱,经常熬上10多天效果还没保证,如今不一样了,我的土地加入了股份合作社,和农业服务公司签了合同,每亩只需付6元的机械防治费,所有的病虫害他们保证95%的防效,出了问题还要赔偿,真是省钱又省心!”

    老杨加入的是去年初成立的黎坝村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合作社规模经营的土地已经由去年150多亩增加到300亩。合作社聘请的农业职业经理周维松很高兴自己能够有了用武之地,“大春抓粮、小春抓钱”,一年下来,他除去按照约定可以拿到的粮食增产收益外,还可以在农业服务上发挥所长,提高收入。

    把农民当成主体,崇州市150多个农业职业经理人既懂生产、又懂市场,用工业化手段搞农业种植,农民种的不再是“懒汉田”。整合金融、技术等等各种资源为农业生产服务,土地规模经营大大提高了效益,加入合作社的水稻亩产平均增产了140多斤。截至目前,崇州市共发展从事水稻规模化种植的土地股份合作社79家,涉及16个乡镇,入社农户2713户,入社土地面积达到9322亩,社平经营土地105亩。

    截至2010年底,成都全市已经流转耕地面积236.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6.5%。而近期制订出台的《成都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市农用地规模经营比重要达到65%,城镇化率达69%。

    在积极推进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向种田大户和农业能手集中的同时,成都也鼓励农业产业集中发展,从而提高了产业发展效益,形成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提升了农业水平,也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金堂县天海农业有限公司的灵芝种植大棚里,记者遇到正在干活的女工陈恩萍和曾道述,见记者过来,她们连连摆手:“我们打着光脚板,不好意思和你说。”陈恩萍家的地以每亩950斤大米的价格租给天海农业,自己可以再来这里打工赚钱;曾道述家的地还没有被企业租用,她说每天“把家里的活路做完了就来扯草”,一天还可以得50元,今年已经挣了1万多块,老公在外省建筑工地“砍烂砖”,比她收入还高,现在就盼望把地也租给公司算了。

    天海农业租用了周边800多亩土地种植食用菌,并以公司为平台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目前先进行销售渠道的扩展,每亩总产值能达到五六万元。

    在温江区,主要道路两旁全是一个接一个的苗木基地,车行二十多分钟依然在花木树海中穿行。自2005年举办第六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之后,温江花木产业知名度骤增,近五六年,温江的苗木种植面积和苗木销售额平均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2010年温江花木园艺收入高达50亿元,成为全国四大花卉苗木基地之一,被称为“西部花木之都”。在这里,一个普通苗农年收入10万元至20万元很普遍。

    温江区幸福田园花木营销专业合作社位于万春镇幸福村,是2010年9月由12户花木种植大户发起成立的,吸引了周边298户农户参与。幸福村支部书记郭建平目前任合作社理事长,他向记者介绍,目前合作社的苗木基地已经达到3000多亩,核心区有1500多亩,全村839户全部从事与苗木有关的产业。

    在蒲江县,面积达3万亩的中新农业科技公司猕猴桃标准化核心示范园里,硕果累累的猕猴桃园依山而建,一眼望不到头,他们种植的是国内首个猕猴桃专利保护品种,全球三大顶级猕猴桃之一的“金艳”猕猴桃。复兴乡陈坝村果农唐树全告诉记者,他们家的10亩3分地租给公司,种了1400多棵猕猴桃,租金一亩地按700斤谷子算,一棵树挂300~350个果,光是他负责果园管理,一年就能收入2万多元。

    资源要素的整合和产业的集中发展效果显而易见,不仅提高了土地产出与农业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也夯实了成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变身提档: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科学带动的农业发展,首先体现在发挥人才优势上。在崇州“文井源”生产基地边,有一座古香古色的安静庭院,在农忙时节这里又是最热闹的一处地方,这就是2008年成立的“崇州农业科技专家大院”。

    自成立并运行以来,通过与四川省农科院、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建立院、市合作,专家大院常年聘请华中农业大学、国家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等资深农业科研专家37位,涵盖了栽培、土壤、植保、农机、生态、养殖等多个领域。专家大院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实施公益性和经营性“双轨制”运作。一方面由财政投入科技资金,用于公益性科技推广应用,如测土配方施肥、实用技术培训及公共科技平台建设等;同时依托技术支撑单位,运用市场化模式运作科研“订单”项目。

    与其他一些地方的专家大院不同的是,崇州市专家大院采用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出了专家、企业和农民利益的有效联结机制,让专家、企业实现“双赢”。以富硒米生产技术为例,四川省农科院水稻专家团队为四川崇州市国家粮食储备有限责任公司提供新品种、新技术、生产方案修订、种植咨询和现场指导等,完成约定内容后,企业每销售1斤大米,提取0.03元给专家,提取0.02元给专家大院,作为科技服务和新项目开发费用。

    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基础上,成都加快推进设施农业、生态有机农业和高端农业发展。农业不断向着科学高效的现代化方向变身提档。

    宽敞明亮的厂房内,两条自动化生产线正快速包装出一袋袋新鲜的白玉菇。从木屑装瓶、机播菌种,到加工装箱,完全是在现代化流水线上“一气呵成”。这是记者9月10日在位于都江堰市崇义镇的都江堰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看到的生产场景。5000平方米的智能玻璃温室,7500平方米的塑料连栋大棚,7000平方米的工厂化食用菌厂房等现代农业设施让人目不暇接。这是上海市援建都江堰十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的核心示范区。园区占地500亩,总投资近6000万元,由都江堰孙桥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运营,集设施农业、有机农业、观光农业于一体,是目前四川省规模大、功能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为了更多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都江堰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成功培育了年产值或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成都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专合组织198个,辐射带动农户面已达80%。今年1~7月,都江堰共实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项目17个,完成农业总投资1.82亿元,实现农业增加值6亿元。

    近年来,成都积极引导发展智能温室、标准大棚和简易大棚以及滴灌、喷灌等农业设施,启动设施农业“七园、十片、七中心”建设,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6个高标准设施农业示范园,规划建设的10个集中连片的设施农业示范片面积已达到4.8万亩,全市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32.7万亩。

    人们对于环境与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成都的生态有机农业也蓬勃发展。

    “现在,我们只用农家肥甚至树叶。”彭州龙门山镇山沟村村民冯友全告诉记者,目前他种植的30亩猕猴桃已经取得了有机认证。“有了这东西,果子不愁卖。”目前成都市已获得有机食品认证企业(合作社)70家、认证基地达到87个、认证面积18.6万亩、认证产品350个,形成了崇州“文井源”、蒲江“雀舌”、新津“百欧欢”、温江“想真”等一批高端农产品品牌。

    不仅如此,成都的农业经营还搭上了信息化的快车。在具备条件的标准化种养殖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3G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率先得到应用和推广,农业综合信息平台正在完善。

    2001年为温江当地园艺花木生产经营者服务而建立的简单的信息网站,经过近十年运行,已经升级成为温江区中国花木电子商务中心。商务中心董事长刘庆荣介绍,这个中心是2009年经过市场调研之后,乘着当时出现的电子商务的浪潮而打造的一个庞大的信息库和花木交易平台,建成当年就被列为成都市农村信息化示范单位。

    包括各种花木产品、企业,花木价格,供求等信息,目前已有来自全国的数万家企业在此发布海量的信息,他们拥有B2B的花木网、B2C的花博网两大网站,通过3G手机在线、短信平台等为客户服务。今年上半年,他们还完成了理论建设,根据自己拥有的数据库信息编制了花木价格指数,是目前全国惟一的花木指数信息,正在报送有关部门,争取形成国家级的花木价格指数。

    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农业、服务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接二连三

    ”:全面拓展现代农业功能

    农业一度被认为是落后产业的代名词。而在成都,通过以农业生产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以农业生态资源优势发展休闲、度假和乡村旅游,促进一二三产业互动融合、“接二连三”发展,农业已经焕发出全新的活力。

    在成都,农业的功能已经被大大扩展,成了为市场提供安全优质高端农产品、为吸引人才创造最佳宜居环境、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可持续的环境容量、为现代服务业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的新型现代农业。

    肉制品产量约占全国5%份额的成都佳享食品公司落户在蒲江,2008年佳享公司牵头成立了四川省第一家猪业合作总社,他们采取“6+2”模式组织生产,“6”即龙头企业、饲料企业、种猪企业、猪业联合社、银行、担保公司形成联动的机制;“2”即监管技术与保险为生产护航。这一大型龙头企业就吸收了9000多户农户,签约合同生猪50多万头,签约农户遍及12个镇(乡)56个行政村,完成了从生猪繁育、养殖、屠宰分割、冷链运输、鲜销连锁、肉食品精深加工、储运外销的生猪产业链整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佳享模式”。

    成都农业发展的另一大特色是“农字号”节会多,“好耍”的地方多。

    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在成都。现在,郊区的农家乐也已经提档升级。乡村旅游节、国际油菜花节、中国采茶节等各类农业节会活动,使得农家乐有了更深厚的基础和依托,拓展成了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

    去年一年,成都全市共组织了120余个涉农节会活动,目前已形成锦江“五朵金花”、郫县农科村、蒲江成佳标准化茶叶观光园、金堂三溪脐橙观光示范园等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基地200余个,年接待游客超过5000万人次。

    坐落在山丘上的金堂县三溪镇脐橙观光示范园,红色的“观光绿道”把高高低低、错落生长的3万多亩脐橙树连在一起,游人既可以在阵阵果香中骑自行车、散步,也可以乘坐观光车逛个够。这里最吸引人的,是每年三四月时的“花果同树”景观。

    白庙村12组村民陈锦富告诉记者,这里连片种植的脐橙每到冬天就采取“留树保鲜”技术延长保鲜期,使得脐橙从每年11月成熟上市可以一直延续到次年三四月份陆续采摘,次年三四月销售的脐橙价格可以达到上一年底价格的几倍,11月、12月销售大约只有8毛钱一斤,转年就可以达到每斤2~5元,脐橙留树时间越长,效益越高。而在每年三四月时,脐橙“花果同树”的美丽景象都会吸引大批的游人来此观赏,还可以带来农家乐的收入。去年他家6亩脐橙纯收入达到七八万元。

    三溪镇党委委员卿红余告诉记者,“留树保鲜”技术是当地农民自创的,由镇里帮助改进,2005年左右,镇里专门设了专家服务站和农技服务站,下一步还将和中国柑橘研究所合作在三溪镇打造一个脐橙博览园区,并准备推出认养果树的方法,让城里人拥有现实版的QQ果园。

    而最美的产业链条最终要美在农民得实惠上,成都做到了这一点。

    依托郫县安德镇川菜产业园区,一个村、企、农互动发展的格局在战旗村形成。如今,战旗村农户每年可从当地农业股份合作社获得稳定的收入:土地流转租金每年每亩保底收入不低于800元;高出保底租金部分的50%新增收益用于扩大合作社生产经营;村民可以在村里的蔬菜加工企业务工,也可以自己外出打工、经商。农民在园区打工,还有稳定的务工收入。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8800多元。

    短短几年间,一个传统的农业小村庄华丽“变身”,标准化社区幼儿园、便民超市、停车场、垃圾中转站、便民服务站、卫生服务站、文化活动室……千余名农户享受到和城市相同的美好生活。村民刘怀述最大的感受是:白天进工厂,晚上到广场,空气比城里好,环境没城里闹。

    这样的村庄在成都不胜枚举。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富了成都农民的腰包,成都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2年的2.66∶1缩小为2010年的2.54∶1,是全国唯一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呈缩小趋势的特大中心城市。

    通过整合农业资源,夯实农业基础,拓展农业功能,变生态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成都的现代农业发展,树起了一个西部农业发展的标杆。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0-13/173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