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平谷交出提质增效完满答卷
□□刘显春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平谷“三农”实现跨越式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农业产业质量和竞争力不断提升,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农村改革深入开展,农业服务体系逐渐完善。
五年间,该区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4%,超额完成预计年均增长5%的目标。2010年,该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2万元,较2005年增长12.7%,超过既定目标近4个百分点。
经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测算,平谷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在全市13个区县中排名第二。
成绩的取得,来源于不懈地努力。“十一五”期间,该区深入实施精细果蔬基地战略,立足资源实际,紧扣市场需求,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切实提高产业化水平,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效益。
五年来,平谷始终坚持“一主多特”的果业发展方向,实施果品精品战略,不断推进产业提质增效。在2009年冬天遭遇50年不遇的极端低温冻害恶劣天气的情况下,该区积极采取保花保果提质增效措施,实现了稳产增收。2010年,平谷果品再创佳绩,全区果品总产量达3.58亿公斤,果品总收入达12亿元,较“十五”末分别增长52.34%和141.93%。
说到果品,不能不重点介绍享誉京城乃至海内外的平谷大桃。目前,该区大桃面积22万亩,是名副其实的大桃之乡。一年四季,无处不在传递着桃的讯息和文化。区农委领导不无自豪地跟笔者算了一笔账:2010年全区大桃总产量2.8亿公斤,总收入9.44亿元,较2005年末分别增长53%和157.92%,两者分别占全市的69%、73.9%。全区15万山区、半山区农业人口人均果品收入,由“十五”末的3300元增加到8000元,大桃产业功不可没。在大桃的带动下,该区果品总产量、果品收入、人均果品收入三项,已经连续25年位居全市第一。
在实施精细果蔬基地的战略带动下,平谷区设施蔬菜、畜牧水产、蛋禽养殖业也完成了调结构、上规模、上水平的产业提升,相继建成南独乐河千亩食用菌基地、东高村万亩豆角基地、杨各庄800亩设施西红柿基地、马坊1000亩特色蔬菜出口基地等10余个规模化蔬菜基地;建成峪口禽业等2个世界级蛋鸡养殖基地和蛋种鸡基地,实现了优化布局、全面发展的格局。
产业建设离不开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2010年,在原有服务体系的基础上,该区农产品营销、农资供应、农技推广、农村金融等十大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启动,服务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极大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几年来,平谷区积极组织引导涉农企业、合作社参加各种类型的交易洽谈会、博览会、农展会,推进“农超对接”,拓宽营销空间。连续两年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成功举办“平谷大集进京城”活动,创造性地搭建了平谷区优质安全农产品与首都市民需求有效对接的平台,会展经济业态逐步发展壮大。
此外,该区率先在北京市主要城区建设了62家农产品直销店,一年销售平谷区各类农产品上千万元,有效地补充和完善了农产品营销体系。
五年来,平谷区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高。村内道路硬化、绿化、户厕改造、规模化猪场粪污治理等工作的完成,切实改善了全区村容村貌,提升了生态环境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力地带动了全区民俗旅游的发展。
“改革是农村发展的根本。”平谷区农委一位主管领导对笔者意味深长地说,“去年,我区农村体制改革的力度可以说是空前的。”该负责人介绍,2010年,平谷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截至目前,该区共完成205个村的产权制度改革,占全区行政村的74.5%,实现了资产变股权、农民成股东。而早在去年10月份,该区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就已经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