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接足地气添底气察透民情增才干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9-29  互联网

    □□本报记者余向东

    9月20日前后,农业部派出去的10个调研组回来了。

    50名青年干部,满载老乡们的深情厚谊,怀抱大包小袋的鲜活材料,抖落裤腿上的泥土,飞鸟归巢。

    开展青年干部实践锻炼活动,是农业部党组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是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有效载体,是青年干部坚定信念、了解基层、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这一批次“接地气、察民情”调研组,8月15日集中培训,8月22日进村入户,在近一个月时间里,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植根乡村沃土。

    挥汗水,蹲地头,访农户,探农情。青年干部们说,收获丰厚,很累很值。

    农业部:派年轻干部下基层锻炼,目的达到了

    调研组出发之前,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勉励参加活动的青年干部,要满怀激情、脚踏实地完成好锻炼任务,重点补好“五门课”:坚定理想信念的课,锤炼意志作风的课,了解社情民意的课,增进群众感情的课,处理实际问题的课。要向农村基层干部、农民群众学习,学习如何用群众认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陕西组的王欧说,驻村一个月,采用“漫谈式”的调研方式广泛了解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建设、农民的需求,这与以前提纲式的调研大不相同。以前的调研是带着问题找论据,现在是找出问题追根源,更能真实地了解“三农”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从解决问题的角度为相关农业、农村政策的出台提供依据。

    本次实践调研活动,名为“接地气、察民情”,没有划定调研范围,没有条条框框。河南组的徐玉波说,一个月来,他们以农村为学校,以农民和基层干部为老师,以路、树、庄稼、民居、小卖部为课本,一路上下求索,深入思考。

    按黑龙江组魏旭的理解,“接地气”就是当一个月农民,跟着农民干,农民5点起床下地,他们也一起去,边干边聊,坐在田埂上算账,赶上饭点一起吃饭;“察民情”就是当好观察员,全面吃透社情民意,对农村的成就、问题和农民的愿望全面把握。

    广西组的李文杰对调研活动有深刻认识,“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作为从事“三农”工作的机关干部,如果不从根本上、源头上了解“三农”、把握“三农”,就很难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

    广西调研组在田阳县走访农户104家,召开座谈会15次,与35名基层农业干部、15名农技推广人员、2家龙头企业和6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进行了交流和座谈,向四那、新民、六联和七联4个村筹集了300本关于水稻、芒果和小番茄生产方面的实用农业科技图书,向四那村、六联村村委会赠送了2台电脑、2台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另外,他们还及时报送调研成果信息12篇,每位调研组成员都和农民或基层农业工作人员交上了朋友。

    上述数字放在10个调研组中比较,并不特殊,每个组在有限的时间内,都开展了大量实践调研活动。白天做调研、参加劳动,晚上伏案思考、整理材料,几乎是调研组的全部日程安排,没有周末节假日,没有人“开小差”。

    调查中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大量第一手的鲜活材料和信息,需要及时加以整理。许多调研组成员,每天晚上采取记笔记、写随想、谈感受等办法,及时进行总结分析。有的同志调查期间撰写了30多篇调查日记,有的写周记,有的写诗抒怀,有的还替地方整理材料、写报告。

    各个调研组所调研涉及的题材十分宽泛,内容相当扎实,汇集起来将是厚厚的“农情大全”或“农村调研文集”。比较集中的话题,包括政策落实、耕地保护、粮食生产、畜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农资市场、农技推广、大学生村官、新农村建设、农民素质培训、农村金融服务等等。

    

    许多调研成果和建议正在整理提炼,以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新疆组就种棉不赚钱、番茄卖难、农民增收潜力不足、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不稳定、现代农业谁来干等问题及成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陕西组报送简报《大学生猪倌谈生猪政策调控》,引起了农业部科教司的重视,专门批转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组研究。安徽调研组的专题报告《由“分”到“合”:试析小岗农村富裕之路》,洋洋万言,认真梳理小岗村几十年的历史,总结经验,查找问题,为今后的发展出谋划策。山东组热心为村民办实事,为荣成市西霞口村协调申请省级海参原种场项目,帮助农民解决贩运苹果享受绿色通道优惠问题,积极为鲍村环境综合整治向市有关部门申请财政补助。

    9月9日,是百色市委书记赖德荣正式上任的第19天,也是广西调研组到达百色市田阳县的第19天,他百忙之中专程看望和慰问了第七调研组。赖德荣说:感谢农业部党组和韩长赋部长关心、支持百色农业的发展,始终牵挂着老区的农民百姓。农业部组织开展的“接地气、察民情”实践锻炼活动,是锻炼培养青年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深入了解和真诚服务“三农”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机关作风转变和青年干部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在中秋佳节期间,调研组同志远离家乡,坚守岗位,坚持在田阳县的农村基层一线调研,这种深入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关心老区百姓疾苦的作风,确实值得我们百色各级党政领导和各部门干部学习。

    “接地气、察民情”实践活动,是继今年年初农业部组织开展“百乡万户调查”活动之后,转变作风、锻炼干部的又一次重要行动。农业部决定,今后干部下基层将实现制度化、常规化。

    9月27日,韩长赋在与调研归来的青年干部座谈交流时表示,看到同志们风尘仆仆、又精神饱满的归来,听到同志们真挚感人、又字句含金的话语,再翻一翻你们沉甸甸的调研报告,可以肯定,派年轻干部下基层锻炼的目的,达到了。

    农民群众:农口下来的干部,就像是一家人

    江苏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在与调研组交流时,说的第一句话是“农业部是华西村的娘家”。在调研走访期间,小组成员处处体会到华西村对娘家人的热情和期盼。华西十三村农民华永兴说,农业部“接地气、察民情”这种调查研究的形式非常好,踏实、实在、管用,调研组与农民零距离、面对面、心贴心,我们能够跟娘家人说说心里话,希望农业部能够与时俱进,将“接地气、察民情”活动长期坚持下去,多为农村办实事,多为农民办好事。

    其实,调研组成员真正和农民群众把心贴在一起,发生在与农民一起劳动、肩并肩甩膀子流大汗之后。

    李文杰说,我们的农民是最辛苦的,他们起早贪黑,风吹热晒,劳动强度大,终日在田地里劳作,盼着有个好收成,为国家粮食安全默默作出了贡献。广西田阳的天气湿温高热,气温往往在38摄氏度以上,一出门一身汗,一天要换两三次衣服。我们像农民朋友一样在田地里干活时光着脊背,我们像农民朋友一样在吃饭时脱掉T恤衫。我们调研组的同志们讲,我们在田阳一个月流的汗比在北京五年还多,这样才是真正的接地气。

    王欧告诉记者,真实地融入农民的生活,从中找到了工作的本源、工作的根。虽说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储蓄率也大幅提升、但他们的劳动强度却是外人根本无从体会的,且日复一日,六七十岁的老人仍在辛勤耕作的更是屡见不鲜。胡家庄70多岁的村民边小燕还在流转出的葡萄园干活,她说:“一天能挣30元钱,够花了,还不给儿女们添负担,真是赶上了好时候了。”老人笑的那么真诚,一点儿也没觉得锄草有多累,吃的有多简单。

    四川组的一位同志写道:当我们看到跨区收割的农机手们,连续数月以卡车为家,有些甚至晚上只能睡在马路边的时候,我们不能不为之感动;当我们走在横山村的坡路上,看见一位农村妇女仍然靠最原始的人力,一把一把地打稻谷时,我们不能不为之触动;当我们走进农家同吃同劳动,了解到每家五六亩承包地,大大小小、上上下下分成20多块,耕作靠人工、灌溉靠潜水泵,我们不能不为之震动。

    陕西户县的东韩村,以农民画和农家乐为新招牌,大力吸引国内外游客,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在秦川农机合作社,一位农民朋友自主研发了自动卸粮机,极大地提高了农机作业效率;在胡家庄村,农民自发组成了土地合作社,极大地提高了土地规模效益。农民群众源于实践的发明创造,有着蓬勃的生命力,使调研组的同志们肃然起敬。

    所有参加实践锻炼活动的青年干部共同体会到,一个月下来,对农民群众的真感情,对“三农”工作的真感情,实现了质的升华。当看着今年年景好粮食大丰收时,黑龙江调研组全体成员与农民一起兴高采烈;当看着金灿灿的稻粒被一场17分钟的冰雹几乎全部打落在泥里时,他们和农民一样痛哭失声。在那个时候,他们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河南组调研后半段,新乡市连续半个月阴雨低温寡照天气,引发了调研组对秋粮生产形势的担忧。雨中下地已经成为调研组每天的必修课,脚上手上身上都粘满了泥土,为还没有结束灌浆的玉米心急,为成片倒伏的玉米痛惜。

    9月12日中秋节,所有调研人员都在驻村点上,其中相当比例的年轻人,难免思念幼子和家人。是浓浓的乡土情,给他们带来了慰藉和温暖;大家与当地农民互赠月饼、互致问候、互相走动,凭借一轮明月,表达相互的信任和感动。

    中秋之夜,韩村河村党总支书记张桂平盛情邀请北京组出席她家的中秋家宴。席间她满含深情地说:“你们的工作态度打动了我,你们的真情感动了我,希望农业部调研组五位同志成为我们韩村河的荣誉村民,成为我们经常走动的亲戚。”

    在黑龙江甘南县,调研组再次看望第一代垦荒队员中90岁的付家老太太,表达了青年干部对老一代创业者的敬意,并祝愿他们安享晚年。付老太太盛情邀请大家过中秋,老少三代20多口人齐聚一堂、其乐融融。走的时候,老太太一直拉着大家的手不放:“这就是你们的家,以后常回来看看。”

    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村民严立标家院子里坐满了人,欢声笑语、热闹异常。邻近的村民来了,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严国品来了,村办企业的负责人来了,县农委的同志也来了。大家拉家常、话发展、表心愿,整个院落如同亲人聚会,热情四射、温情洋溢。节日当天,同志们先后来到脑中风老人张荣淼、特困退伍老兵张常德、大包干带头人严国品和农户徐国光的家中,带去月饼和水果,送上良好祝愿。

    调查组:秋粮熟了,我们也带回沉甸甸的收获

    调研组下基层这一个月,正是秋粮灌浆成熟的关键时期。有的年轻人诙谐地说,不仅见证了秋粮丰收的喜人景象,并且我们自己也“熟了”。

    江苏调研组的5名成员分别来自不同单位,平均年龄37岁,都是单位的骨干。组员徐芳的孩子才10个月大,她带着对孩子的浓浓思念、对家庭的深深牵挂,奔赴农村调研,她说:“每次打电话回家,听说女儿对着我的照片伸手要妈妈抱,让我十分心酸和内疚。”有的成员想到自己分内的工作,需要单位里别的同志来分担,也感到内疚。因此大家更加珍惜这次下基层锻炼的机会,在一起学习部领导讲话和有关文件精神,协作开展入户访问,围绕调研情况交流感想、分享体会,相互学习和启发,每天都有新收获、每天都有新提高,真诚感谢部党组对青年干部的关怀和重视。

    广西调研组的邓红亮、孙暖、曾昊等几位年轻同志,大都没有长时间的基层调研经验。虽然参加过调查研究的培训,但真到基层才发现,理论与实践还存在着距离。为了提高调研能力,他们坚持每天调研回来后交流调研方法、汇总调研成果、研究提炼问题。经过20多天的实践锻炼,初步掌握了如何营造出宽松的交流环境,如何用让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进行交流,如何与调研对象建立信任等调研技巧,调研能力、写作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实践锻炼“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吃透基层情况,锤炼作风意志。一批年轻人从基层回来,思考更细,眼界更宽,心里更敞亮了。

    江苏组的李增裕认为,跳出农业看农业,有助于破解农业的发展困境。最近《农民日报》有文章分析江苏农业的分量时,提出一个“陀螺论”,农业是陀螺的尖,我们在调研中感到这个尖在变的越来越细,越来越小,承载的分量却越来越重。以前知道农业老龄化问题,没想到这么突出,华西村34个水稻生产从业人员,年龄最大的77岁,最小的62岁。以前知道土地流转比较难,没想到这么尖锐,土地流转费用有的只有70元/亩,有的高达1000元/亩,土地承包合同有的只有3年,有的一签30年。通过调研我体会到,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是有制度保障的农业,要保障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保障大户投入的积极性,保障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必须是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要分工更加细致,结构更加合理,效益更加显著;必须是有接班人的农业,要能够自我造血,自主创新,有活力,有后劲,可持续发展。

    广西组的年轻人说,从田阳县走访的情况看,90%的农户对合作社不甚了解,但都希望能有一个组织来帮自己发展生产,扩大销路,产品卖个好价钱,农民对农业专业合作社有实实在在的需求。

    收获是多层面、全方位的。多数调研组成员表示,“这次实践活动终身难忘”,“一次调研,多方受益”,“希望再有这样的机会”。

    新疆组的毕海滨说,实践锻炼活动是加油站,鼓舞了斗志和信心。“天山的雄伟、戈壁的广阔、民族的风情、基层的期盼,让我感怀很多,在新疆的一个月,就写了15首诗,记录了30余篇日记心得。能够参加新疆组调研,是一种幸运,获得了很多前所未有的体验。我要把新疆的历史、文化、生态,以及可歌可泣的精神教育给我的孩子,让他们也受益。还要把一些认识、观念,向周围的人宣传,让大家都受益。”

    魏旭说,对基层的认识深刻了,会想着基层干部的难处,想着基层的实际状况;对农民群众的感情深厚了,回到办公室会想起那一张张朴实的脸,想起农民群众渴盼的眼神;从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那里学到了知识,学到了经验,更学会了面对困难要身先士卒、迎难而上。

    北京组的董照辉告诉记者:“临走时,村里的老人给我们挑了两个大个的玉米棒子,一定让我们带上,这是让他感到自豪的礼物。现在,我把这个玉米棒子放到了办公室的橱窗里,每看到它,我就觉得一定要多做点儿事,帮助农民收获更多丰收的果实。”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9-29/173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