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施维见习记者袁赛楠
干旱洪涝灾害频发、土地和水资源紧缺、欧债危机冲击加剧……面对国内外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今年我国粮食生产交出了满意的答卷——综合各地粮食主产区传来的消息,2011年全国粮食产量有望实现“八连增”。哪些因素有力促成了这一好形势?这对于今后我国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有何启示?近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张红宇。
记者:在粮食“七连增”的高起点下,在今年气候条件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我们有望取得粮食总产的“八连增”。请您谈谈哪些因素发挥了作用,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张红宇:从2004年到2010年,我国成功实现了粮食生产的“七连增”。如今秋粮丰收已成定局,全年粮食有望实现连续第八年增产。这对于我国保增长、控物价、调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归纳起来讲,是政策、科技、基础设施、防灾减灾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从根本上看,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政策支撑。有研究表明,在各种要素投入中,政策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接近40%。
记者:请您结合近年来尤其是今年出台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具体谈一谈政策因素在推动粮食稳定发展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张红宇: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粮食问题。尤其是2004年以来,党中央连续出台了8个“一号文件”,始终把促进粮食增产、确保粮食安全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和主要目标。今年中央也围绕粮食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总量有所增加。首先是“三农”投入大幅增长,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预算资金为9884.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4.8亿元,增幅达15.2%;其次是农业补贴规模继续增加,今年农业“四补贴”资金达1406亿元,同比增长14.7%,这对提高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再次,小麦、水稻的最低收购价有所提高,这有利于弥补不断上升的粮食生产成本,促进农民种粮收益稳步增长,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二是重点有所强化。今年以来,针对粮食生产在不同时期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中央都及时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可以说在关键时刻有关键举措。今年上半年南方地区发生严重旱情,国务院召开了多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专题工作会议,安排抗旱救灾资金141亿元,为农民提供抗旱补贴、弱苗补贴等,帮助农民抗旱保苗、减灾稳产。
很多地方也随即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比如江苏的一些地方不仅出台了粮食生产补贴政策,还出台了其他方面的多项政策。另外,我们对保障粮食增产工作也抓得非常及时到位,今年全国开展了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强科技指导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无论是从中央层面,还是从部门层面来说,今年粮食生产工作都非常到位。
三是特别强调政策落实。为了把中央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今年农业部安排了两次大规模的政策调研和生产督导工作。今年春节刚过,农业部就派出了26个由相关司局主要负责人牵头的调研组,深入到粮食主产区,针对“三农”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和农业生产发展情况进行专项调研。除了抗旱督导以外,调研涉及的范围还很广,从粮食生产技术问题到粮食销售价格问题,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到农民增收问题,从新农村建设问题到城镇化发展问题,都在调研范围内,务求把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今年农业部还提出要为农民办若干件实事,其中第一件实事就是把国家今年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汇编成册,广而告之,宣传到农户和农村基层。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让农民群众熟悉了解这些政策,从而推动政策的落实。
记者:展望未来,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粮食稳定发展面临着哪些挑战?政策设计又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
张红宇:中国的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仍然存在很大压力。对此,我们应当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经过不懈努力,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这必然使我们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目前我国正面临三大刚性需求:其一是人口增长带来的绝对需求增加。未来中国人口会趋向减少,但这个拐点可能在2025年或2030年左右才会出现,在此之前,我国人口还是会不断增加,这势必带来粮食需求的增长;其二是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转移,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资源不断减少,而消费农产品的人口急剧增加;其三是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农产品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使成长性需求随之大幅度提升。这三大需求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农产品的供给。
增加农产品供给的办法很多,比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包括稳定提高价格、扩大补贴规模、增加财政投入等,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做好抗灾减灾工作。但是,这些因素当中最重要还是政策导向。其中价格政策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比其他要素要重要得多,因为它能够更有效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地方政府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因此,要更好地解决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问题,就要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强化价格支撑,明确补贴导向,加强进出口调控。
记者:实现“八连增”之后,总产量增加的难度将越来越大。今后稳定粮食生产,我们还需在政策层面进行哪些调整和完善?
张红宇:满足我国农产品供给从长期看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话题。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靠我们自己,我们必须立足于基本自给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尤其是玉米、水稻、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在这个问题上更加没有回转余地。其他农产品可以靠进出口、靠国际贸易调剂,但粮食绝对不行。
要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宏伟战略目标,首先,必须坚持这些年来行之有效的强农惠农政策,包括价格政策、补贴政策等,而且要进一步强化这些政策,补贴的总量应当随着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长。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出台一些政策,比如,以后可以就统防统治、抗旱浇水等出台一些新的带有补贴性质的扶持政策,帮助农民解决最需要的社会化服务。再次,要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发展农业生产离不开金融保险的支持,国家需要继续加强这方面的政策扶持,解决农村贷款难问题,让农民生产无后顾之忧,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问题,通过组织化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最后,真正解决农业问题还要从农业外部来着手,坚持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方针,促进资源要素在城乡间平等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从而实现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