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文化自觉的田野报春花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9-24  互联网

    江西瑞昌县剪纸进校园。图为桂林中心小学学生向老艺人学艺。

    四川双流县黄龙溪镇火龙灯舞激情四射。

    四川崇州市道明镇农户从事竹编文化产业。

    安徽歙县华龙木雕有限公司青年工匠手艺不凡。

    江苏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水乡妇女服饰展示。

    文化部专家组一行在江西实地抽查民间文化艺术普及发展情况。

    □□本报记者程天赐文/图

    近日,记者随同文化部社文司组织的专家组,对申报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东、中、西部部分县市(区)、乡镇进行实地抽查走访。调查中看到,各地围绕建设共有精神文化家园,立足传统,重在普及,科学发展,多方惠民,群众广泛参与,成绩令人欣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工作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群众的手段和内容,促进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其中一些现象,引人思考;许多经验,给人启迪。

    传承中华文化血脉,散发泥土芳香,体现公共文化普惠性的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它们是神州大地文化自觉的一朵朵报春花。

    文化自豪催生文化自觉

    9月13日,专家组一行刚下飞机,就奔赴四川省双流县考察黄龙溪镇火龙灯舞艺术。

    夜幕降临,鼓乐声中,只见德高望重的老者为火龙点睛,四邻八村赶来观看、迎灯的人们纷纷点燃手中的竹筒烟花,尽情向火龙挥舞喷射。火龙兴奋狂舞,火树银花,人们无拘无束,达到欢乐的最高点。

    黄龙溪火龙灯舞起缘于当地人对龙的尊崇。它表达的是百姓对丰收、平安、幸福的祈求和祝福,展示的是民族精神、民族朝气和民族魂魄。

    31岁的陈彬是该镇小河村农民,他从小爱跟在舞火龙的父辈们屁股后面跑,练就了高超技艺。平时在外打工的他,只要村里有舞龙活动,都不惜请假打出租车赶回来一展身手。现在他已是镇火龙队队长。队友们也都是各村的年轻人。“欢乐是无价的!舞火龙给大家带来快乐,看的人越多,队员们越兴奋,根本不知道疲倦。”陈彬说。

    据黄龙溪镇镇长程永丰介绍,火龙民间艺术对全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起到了较大促进作用。今年上半年,黄龙溪古镇共接待游客427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4172万元。2010年以来,黄龙溪火龙队应邀到全国各地演出30多次。前不久,该镇火龙队赴台湾表演载誉归来,目前正在加紧训练,备战明年的全运会。

    火龙民间艺术,让黄龙溪镇群众体会到了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豪,进而催生了文化自觉。该镇于1994年成立黄龙溪火龙队,招募烧火龙高手进行表演、教学,以旧人带新人。2009年,成立了30余人的专业队伍——双流县黄龙溪火龙龙狮俱乐部,队员实行月薪制。镇里先后投资9千多万元修建了龙狮文化演艺中心和训练基地,建立了龙文化博物馆。2010年,在火龙基础上又增加了水龙、彩龙、竞技龙、南狮和“铁水焰花”等项目,进一步增强了观赏性和群众的参与性。

    传承保护百姓认同共享

    地处长江边的江西省瑞昌县人民崇古尚今。瑞昌剪纸个性鲜明,既有南方剪纸的精雕细刻、阴柔之丽,又有北方剪纸的豪放粗犷、阳刚之美,曾多次代表我国民间文化应邀赴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展出。2008年,《瑞昌剪纸作品集》作为北京奥运会礼物赠送给世界各国体育官员、运动员。为使这朵千年的民间艺术奇葩盛传不衰,瑞昌市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机制、保护措施。

    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剪纸的保护;建立集剪纸作品展区、珍贵作品藏区、资料档案区、艺人交流传习区为一体的瑞昌剪纸展示馆和传习所。2008年,瑞昌市政府与九江学院签订协议,建立瑞昌剪纸教学基地,让瑞昌剪纸走进了大学课堂。中小学校开设了剪纸课,成立剪纸兴趣小组。老年大学开设剪纸培训班。成立和扶持了瑞昌剪纸田园文化产业公司和三贤文化产业公司,以合作社、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方式推动瑞昌剪纸的发展。瑞昌剪纸协会现有剪纸骨干220多名,涌现出了刘诗英、朱扑光、周宇蓝、陈玉姣、许菊姐、王木莲、王贤桂、张友清等一批代表性人物。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刘平说:“瑞昌市政府扶持工作做得好,成立合作社、传习所,开展剪纸进校园等,使原来纯个人的爱好,现在有了组织,提高了一个层次,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推进“一镇(街道)一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是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的经验。该区形成了甪直镇水乡妇女服饰,胥口镇的书画、香山帮古建营造技艺,木渎镇的书法,光福镇的工艺雕刻,东山镇的抬阁,越溪街道的船拳,横泾街道的民间表演唱等众多特色文化品牌。常年开展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受众人数占到辖区常住人口总数的70%以上。

    顺应时代文化产业富民

    砖雕、木雕、石雕是江西婺源古建筑的精华之处,“三雕”在婺源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婺源县副县长潘显峰说:“当地农民都不是粗人,对民俗文化非常喜欢。每有节庆文化活动,百姓万人空巷看演出,这种文化热情令人感动。可以说,‘三雕’是‘有文化的婺源人,深爱着自己的文化’的结果。”

    不过,现在婺源“三雕”、歙砚雕刻技艺也面临着这样的挑战:现代砖、木、石“三雕”需求甚少;书写工具的变迁,导致砚台市场不断萎缩。在经济社会形态、民居建筑形式发生巨大变迁的现代社会环境下,如何使婺源雕刻技艺保持良好的生存发展能力?婺源县在“融入时代,创新发展”理念的引导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即在宣传营造氛围,倡导民居装饰复古的同时,大力发展以古文化为主体的旅游产业,引导婺源“三雕”技艺走出以民居装饰为主的窠臼,将目光投向旅游景区、园林建设和高档酒店、休闲服务场所的装修,从而使这一传统技艺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歙砚制作艺人们在延续歙砚书写功能的基础上,强化歙砚设计创意和雕刻工艺,凭着歙砚石材天然的精美纹理以及因材生意、巧夺天工的雕刻,重新赢得了普通百姓的青睐。目前,全县从事雕刻及其相关产业的作坊、店铺达547家,从业人员21000多人。2010年,全县雕刻产业总产值达2亿元。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吴文科说:“民间文化艺术,既是非遗项目,也是文化产业的抓手。两者着力点不一样。非遗重在传承,使其发扬光大,是基于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多样性的考量。产业化则是立足于当地文化资源,使之为老百姓致富服务。”

    事实表明,民间文化艺术不仅涵养人们心灵,还能开发文化产业富民。

    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超过十分之一的人靠一把雕刀吃饭,玉、核、木、佛四大类雕刻去年销售6.59亿,占全镇GDP的30%。光福四大雕刻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光福镇农民的支柱产业。

    陶冶心灵创造诗意生活

    9月19日清早,记者和专家组一行来到江苏常熟市虞山脚下的兴福寺品尝当地传统小吃菌汤面。千年古刹旁,参天古树下,早点摊随意散布着,老百姓优游自在地享用着也许是世界上最惬意的早餐。一杯清茶,一曲虞山派古琴雅乐,一缕隐约飘来的桂花的甜香,伴着外乡人听不懂却能感受其中幸福安宁的吴侬软语,这不是神仙过的日子么!

    当得知此菌汤面一直保持着唐代僧人的做法,虞山派古琴艺术现有3000多人演奏传承,虞山派书画篆刻艺术有近千人的专业创作队伍时,专家们不禁感慨:是古老深厚的文化,让这里人们的心灵美好宁静下来了!

    常熟市虞山镇从虞山派艺术到传统饮食文化等等,保持得这样好,不变味,十分难得!当下国人们太会变通了,把很多原本有价值的东西都变通丢失了。和谐优雅的环境是多少钱也买不到的。现在有人连学雷锋做好事还要提心吊胆,不敢扶起摔倒路旁的老人,怕被讹诈,实在让人悲哀。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就是要提醒人们珍惜和创造美好家园,让传统优秀的民间文化(包括美德)起一种榜样的作用,影响当代人的生活。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所研究员孙建军说,创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就是要保持文化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文化对每个人的心灵熏陶、精神建设至关重要。一个地方人们的精神生活丰富,内心安定,百姓生活逍遥自在,这并不影响他们创业的成绩和工作效率。如常熟市就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二者并不矛盾。一个民族能有这样的生活状态,是很高的水准。

    调查中也发现,一些地方依托当地不可再生资源的工艺品生产加工存在低档次过度开发的问题。专家指出,要处理好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不光看一时一地的利益,也要考虑流芳万世。要有建功立业的文化情怀和使命感。另外,要处理好发掘与保护的关系,特别是资源方面,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9-24/172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