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登高望远看华西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9-24  互联网

    □□本报记者 王景山 沈建华

    建村刚满50年的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凭一己之力拿出30亿元,用3年建起高度世界第15、国内排第8的一座摩天大楼,又一次创下地球上农村之最。

    在华西建村50周年庆典前夕,记者登上正在紧张内装修的新地标建筑、高度328米的“空中大楼”——龙希国际大酒店,尽览今日华西,解读其半个世纪昂扬不倒的真谛。

    从328米摩天大楼看发展转型

    1961年,中国政权组织最基层的行政村中,又添加一位新成员——华西村。就是这个当时穷得连封信都让邮局难以找到投递地址的小村,在支书吴仁宝带领下,建成了名扬海内外的“天下第一村”,并成为农村现代化一面旗帜,给全国60多万个行政村提供了宝贵发展经验。如今,在“实事求是”、“科学发展”思想指导下,一座高度328米的“空中大楼”,将在10月8日华西建村50周年之际启门迎客,华西也从“天下第一村”转为“天下农村第一城”。

    走进华西,走近吴仁宝,聆听魅力别具的“吴氏语录”,感悟“同期声”中的华西转型。

    “我们建328米高的大楼,为什么是328米呢?因为现在北京最高的一座大楼就是328米,也就是说,我们华西人民要和党中央高度保持一致。”这是9月6日上午10点,老书记吴仁宝在华西村的民族宫准时开场的“吴仁宝专场”所作报告。其直抒胸臆的幽默,一开口就牢牢吸引住台下来自各地的游客。

    用3年建成74层的龙希国际大酒店,造型独特,三足鼎立,直入云霄,亚洲最大的旋转餐厅如明珠托于顶上,楼内无柱式千人宴会厅、豪华公寓、总统套房、以金木水火土命名的5个高级会所、名家字画大师玉雕、41部高速电梯……其由外至内超五星级的软硬件装备装饰,将大楼打造得富丽堂皇如同一件稀世艺术珍品。吴仁宝最初给其命名“增地空中新农村大楼”。

    聪明、精明,更开明的华西人,不是为了“炫富”。

    吴仁宝曾在多种场合说,华西村的“地标”建筑,既有古典的金塔,又有高度全球第15、国内第8的摩天大楼“空中新农村”。盖大楼花了30个亿,没借一分钱,这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华西发展旅游,因此搞了一幢“三增”(增地、增值、增效)大楼,也就是增地空中新农村大楼。一是增地,华西地少人多,这幢建筑面积21万多平方米的大楼,仅占地20多亩,节约的300多亩地相当于增加了小半个华西土地。二是增值,建设大楼的材料,即使100年也不落后,随着时间的增长,一些重要材料越老越增值。像分别安置于5个豪华会所内用金、银、铜、铁、锡打造的5头大牛,年年都会增值,仅那头1吨重的金牛,从入库到现在已增值30%。三是增效,从社会效益说,大楼可以解决3000人就业,同时,可以让大家看到中国农村发展的希望,我们农村也可以建高楼,增强了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

    因此,有人说,这是华西产业发展闪亮转型的标志性建筑,经济发展转变方式的里程碑起点。你看,发展旅游,大家都来华西了,这本身就是经济效益,还能把周边镇村各种小商业带动起来。

    调查了解,现在每年到华西参观学习、休闲旅游的中外客人逾200万人次,年收入超2亿元。

    华西从建村到现在,一直在不停地“转”,从单一的农业,转到农、工、商、建、游“五业”。这样的与时俱进、科学转型,也充分体现了华西的“三转”原则:实事求是转、创新路子转、高效有序转。

    转型发展在华西一直是重大命题,已接任8年的村党委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华西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吴协恩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当2003年华西村销售创百亿元时,领导班子里很多人想扩大钢铁产能,做大“看家”产业。当年8月老书记开了个紧急会,“新上项目要急刹车、现有企业要开稳车、已经投入的项目要开快车”。按照这个“三车”思路,华西钢铁厂没有再扩大规模,而是做出了一条高效益的海工、海运延伸产业链,年销售达到160亿元。事实印证了老书记的判断,“早转早主动,早转早得益,快转多得益”。吴协恩还率先提出向金融服务业拓展,通过入股与银行、债券公司合作,借脑发财。

    现今华西钢铁工业已是“厚转薄、普转特、窄转宽、粗转细、地升空、小钢厂关停转万人餐厅,传统转新兴”。三产服务业的贡献率已达40%,目标则要占到半壁江山。10月8日,华西建村50周年庆典上,吴协恩将向各界来宾公布华西“十二五”规划确定要完成的十大项目,即远洋物流、海洋工程、航空公司(筹)、空中旅游、山林喷灌、化纤核钢、能源开发、现货交易、新市启动,其中龙希大楼将成为十大项目里华西旅游新的增长点,华西国际化新的突破口。

    根据大华西“西南建工贸钱庄,东北建六畜粮仓,中间建人间天堂”的格局来建设华西新市,乃华西“十二五”规划的重中之重。所以,龙希大楼正是华西从“新市村”向“新市城”转变的标志,也是未来华西新市的城中心,在华西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开端。

    从集中力量办大事看分配制度

    大到国家小到单位,分配制度是否科学合理,往往能够左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二者能否和谐共进,更关系社会稳定。

    华西建村50年来,一直以集体经济为主,即使在分田到户和企业改制大潮中也没有改变。对此,吴仁宝的解释是:听中央的“实事求是”,宜统则统,宜分则分,人多地少的华西便没有分田到户;按照中央“两个毫不动摇”(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毫不动摇),也没有把集体企业转给个人,但同时允许村民搞个体经营,华西管这叫“一村两制”。

    为了防止集体资产流失,“一村两制”的华西决不允许干部搞“一家两制、一人两制”,村民既可以选择集体经济,也可干私营个体。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公私合作制,公私双富有”,被华西奉为行之有效的自有特色。如果单搞公、不搞私,或者单搞私、不搞公,都是不符合华西实际的。

    正是这种长期坚持以集体经济为主的公私合作制,华西村积累起越来越雄厚的家底,才有力量建成水电路等一流公共基础设施,一代胜过一代的村民别墅,保障优教的学校与保障健康的体检大楼,不洋的农民公园与不土的世界公园,带来人气财气名气的金塔群塔等标志性建筑,村里两架直升飞机频繁起落满足游客空中看华西的愿望,更有村民丰厚的福利保障……华西创造了太多全国第一,而哪一件都离不开巨额资金的投入,华西靠集体的财力,集中力量办成一件又一件关乎发展与民生的大事难事。

    高度的财力集中必然需要一个与之适应的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这也是社会广为关注之点。

    分管财务多年的村党委副书记、有“金融女掌门”之称的包丽君向记者介绍,老书记历来主张实行“多提积累,少分配;少分现金,多参股”的分配方式。不仅增值了集体资产,也增加了个人财产性收入。对于参加集体经济的村民,华西村把“合理分成”作为激励机制,具体做法是“二八开,一三三三”:即企业超额利润中,20%上缴总公司,80%留给本企业;留下的80%中,10%奖给承包者(厂长或经理),30%奖给其他管理者、技术人员,30%奖给职工,还有30%留给本企业作为公共积累。华西的财务是集中管理,资金统一调配,其最大优势,就是能办大事解难事,有较强的调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驾驭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

    按照这一分配方式,华西分配的钱,与社会上比差不多。年底奖金中村民可拿走20%现金,另80%是预奖股(也就是“送股”),它不等同于简单的私有资本,只能参股分红。只要你不违反相关规定,这个股份是可以一直持有的,即人在股金在、厂在股金在。

    对华西这一分配制度,社会上包括专家学者在内,存有不同看法。认为华西村民拿不到现金,只有拿“硬牌牌”(入股凭证),带有极强的约束性……

    华西人对此并不去与之争论,认为那是他们不了解华西实际情况所言。华西一直秉承“实事求是”,看重现实结果。

    那么,“多提积累,少分配;少分现金,多参股”的分配制度,带来的现实结果是怎样的呢?

    除了上述所列集中力量办成了一件件大事难事外,总资产超300亿元(固定资产不借贷,流动资金对半开)、年销售收入超500亿元、年可用资金超35亿元、中心村村民入股资金超10亿元、中心村户户都有100万~1000万元的资产。在华西,既没有亿万富翁,也没有两手空空的人,村民实现了“八有”(学有优教、劳有高得、病有良医、老有保养、住有宜居、信有手机、行有好车、路有大道)的幸福生活。

    华西独有的分配制度早已被列入华西传家宝的“三制”之一,即创业之本的“合理机制”,该机制,既有激励,也有制约。被称作“硬牌牌”的股金证,尽管社会上有不同认识,但华西人说,“硬牌牌”越响、越硬,华西人越信任。对拥有“硬牌牌”,华西有着严格的标准限制,并不是谁有钱谁就能够拥有。吴仁宝在今年初的一次全村干部大会上说:“今后,华西谁当家?由拥有‘硬牌牌’的股东选出当家人,也就是‘股份制’。”

    回顾过去,吴仁宝总结华西在村民分配上,很好地创新了“三个阶段”:一是社会主义中级阶段,“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体现在实行公私合作制,实现了公、私“双富有”;二是资本主义利用阶段,“不劳不得,不得难活”,体现在资本分红、一村两制;三是共产主义初级阶段,“不劳有得,人人有得”,体现在老人、小孩都有享受。

    华西对自己多年实践并不断完善的分配制度,坚定不移。

    从先富与共富看“一分五统”

    自2001年6月开始,华西陆续并入周边20个发展缓慢的村庄,面积由0.96平方公里、1524口人,扩大到目前35平方公里、3.5万村民的大华西,加之流动到华西工作生活的人共有5万人,原华西村成为大华西的中心村,将并入村按顺序冠以华西一村、二村、三村……直至十三村。

    随着华西扩村变大,尤其是实行“一分五统”后,一些社会热议话题也随之而来,如华西并村是不是只为得到土地以满足自己发展?新老村民是否应该同等享受发展成果实现同样富?如果不是,贫富分化矛盾如何解决?

    要说清这些问题,都离不开搞清华西特色的“一分五统”。

    所谓“一分五统”就是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

    “村企分开”,就是村与企业分开,周边村与华西合并后的原村委会还是由本村村民自治、选举产生。

    “经济统一管理”,就是各村的经济由集团公司统一管理。在各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下,以华西集团这把巨伞直面市场,可以抵御不少市场风险。

    “干部统一使用”,就是华西根据各村干部的特点,进行灵活的岗位调配,发挥各自的特长,做到人尽其才。

    “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就是华西根据村民的意愿和特长,安排到合适的岗位,平等、统一使用,发挥出村民的最大作用。

    “福利统一发放”,就是对大华西基本福利统一发放,表达了华西村人对“并村”农民的社区共享情怀。

    “村建统一规划”,就是华西对合并后周边村的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充分发挥各村特点和优势。吴仁宝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对大华西作出了这样的发展设想:中心村和一村、二村为生活区(即天堂);山南面几个村为工业区(即钱庄);山北面几个村主要以农业为主的观光旅游区(即粮仓)。

    “一分五统”作为华西的一大创举,打破了中国数十年农村行政格局。在实行的时候,吴仁宝要求,凡想加入大华西的周边村子,村干部必须征求村民的自愿签字,请求“并入华西”,而且签字率必须达到100%。而在华西的“一分五统”进程中,村民的签字率还真的达到了100%。原因就是:通过“一分五统”,大华西实现了“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优教不忘小,生活环境好,三守促勤劳,小康步步高”。

    “基本生活包”让大华西每一个村民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老残有依靠”就是为了关照老人和残疾人,为他们提供保养金。

    “优教不忘小”,一向十分重视教育的吴仁宝投入大量资金建双语幼儿园和实验学校,保证大华西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

    “生活环境好”更是大华西实行“一分五统”后带来的最直观变化。出资接通自来水、修好路、开通公交车、种树绿化;如今,周边村2301户住进了华西村为他们新建的别墅和公寓房。

    “三守促勤劳”,就是要“守法、守约、守信誉”,要勤劳地参加工作才不会穷。

    关于华西并村只是为得到土地求己发展一说,曾任前进村党支部书记、现主管大华西环保和土地的村党委常委吴蕴芳告诉记者,他们村是首批并入华西的4个村之一,虽然老华西以每亩1500元将土地集中流转,但土地所有权仍归属原集体经济组织。并入时自愿,想退出收回土地也自由,但并村“一分五统”10年来,还没有人想退出收回土地。如今,大华西仍保持3.6万亩耕地一分没减少。老书记就是一心想帮邻村富起来,10年来,为提高大华西村民的生活,投入超过10亿元,直接或间接安排就业1万人。

    来自山北的六村(原砂山村)团支部书记龚海斌也向记者证实了吴蕴芳所说,通过“小华西建设大华西”,六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华西投入2000万元修通隧道,又投入3000多万元帮助整山治水、发展高科技农业、提高村民福利,使得环境变美、村民变富、就业变好、设施变优。

    为求证上述二人所说,记者跟随小龚乘车沿着宽阔的柏油路穿过明亮的华西隧道,进入山北六村。但见绿树成荫、花果飘香,果然一个天然大氧吧;千亩水稻示范田丰收在望,葡萄园、花卉园、蔬菜园、牡丹园……在高科技装备下,已成集旅游观光、科普、采摘为一体的农业大公园;人均年收入由并村时的7000多元,提升到2010年的17199元,今年有望接近2万元。村民赵菊英说:“我要谢谢老书记,谢谢‘一分五统’。”

    “共同富不是一样富,如果要求一样富,最后要导致一样穷。”来过小华西,看过大华西,深入了解新华西,更多“眼见为实”的人们,越来越深刻地理解了老书记吴仁宝的这一至理名言。

    从举贤不避亲看使用人才

    吴仁宝有四子一女,他2003年7月退居二线后,四子吴协恩以人品好、懂经营、会管理而全票接任,成为华西村第二代掌门人,另三子一女也都在班子里。这是不是属于中国乡镇企业普遍存在的那种“家族制”权力组合和管理体系呢?。

    吴仁宝讲到这个问题,总是很坦然,从不回避。他说:“我是人民的服务员。”“我这一家是为老百姓服务,不是为自家,是为大家。这样的家庭,我看多一点好!”

    记者在采访中,就此问题问过的所有华西人,都十分认可和赞扬老书记这个说法。他们向记者举了几个例证——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吴仁宝就给自己定下了“三不”规矩: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拿全村最高奖金。多年来,上级组织奖励给他的奖金有1.5亿多元,他全部留给了集体。

    2003年1月2日晚上,吴仁宝率领全家祖孙28人,走上台,向全体村民作新年“宣誓”:凡是要求党员干部做到的,我们一家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党员干部不做的,我们一家首先不做!任何时候都要学习好、执行好党的各项方针,坚持做到“三正”(办事认真、处事公正、经营廉政)、“三平”(政策水平、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三守”(守法、守约、守信誉)、“三能”(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官能民)、“三不倒”(难不倒、吓不倒、夸不倒),并以此作为华西选择干部的标准。他在儿子接任半年后的一篇署名文章中写道:“我们要吸取历史上由盛到衰的教训,‘举贤不避亲,举亲不避嫌’,只要德才兼备,不管是亲还是友,都可以当干部。”他坚信,只要把华西创造的“三制”(科学体制、合理机制、坚强班子)这一精神财富传下去,为子孙后代提供可操作性的经验与借鉴,华西的人和华西的事业定能一代胜一代,一代强一代。

    华西注重创造财富,更注重创造财富的人才。“引才要大胆,育才要舍得,用才要放开。”吴协恩说,“不是说你对人才关心,搞些娱乐,吃顿饭,就算‘以人为本’;而是要‘一视同仁,不分内外’,实质应该是制度下的人性化管理。”

    在华西村,不管是外来人员还是本村村民,不管是管理干部还是技术人员,不管是企业领导还是普通员工,都有干事成事的平台。对于有本事、求上进的人才,华西村毫不吝惜地给房子、给车子、给票子、给位子、还给面子。为了鼓励人才创新创效,华西村设立了“科技创新奖”,对有创新成果的技术人才予以重奖,累计已发放奖金近亿元。500多名外来优秀人才,在工资奖金之外,还享受到了只有华西本村人才有的股权奖励,股份多的有上百万元。

    村党委副书记、精神文明开发公司经理孙海燕,感受最深。20年前,他从盐城农村来到华西,从毛纺厂挡车工干起,此后的每一次进步,都印证着华西求才之诚,爱才之心,用才之尊。如今,华西村党委班子中,47%的管理人员都是来自“外乡”的特殊人才;更有35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聚集华西,分布在村里各个岗位大显身手。记者采访到的龙晋,可谓是这一群体中的佼佼者。来自湖南的他,2004年从南京大学毕业后,随女友李燕回到华西村寻求发展,从最普通的技术员干起,转战旅游、外贸、海洋运输等多个战线,现已是华西海洋工程服务有限公司副老总。

    走出去一个,带回来一双。华西村,以其50年积累的“金色鸟巢”,引来“栖凤”无数。

    华西不仅精于选人,精于用人,更精于培养人。自2003年起,华西在本村先后选派20多位青年赴美、韩、日等10多个国家深造,目前已全部学成回村服务。其中11人已担任村党委副书记,5人任党委常委。

    老书记幽默地说:“小才大用,基本有用;大才小用,基本没用;外才我用,关键在用;量才录用,育才待用。用人,基本都跳不出这个框。”

    2010年2月底,华西村“国内外回村人才创新创优创效委员会”举行隆重的成立大会,近70位曾在国外学习和工作过的高级回村人才集中亮相。华西村第一位“海归”人才,如今的华西股份公司董事长、党委副书记、“海归委员会”主任孙云南,将酒杯高高举起,壮怀豪言:“在华西,你们将拥有比我更好的未来!”

    回首20年前的中秋节,华西村曾在龙凤广场办起“天下第一宴”,全村58家企业里的1万多名外地职工,在村干部的祝福中,豪情畅饮:“来了华西村,就是华西人!”那铿锵的话语从1万人的口中喊出,激情直冲云霄。

    从打工仔加盟,到海外留学生回流,人才,始终是华西村产业升级、经济转型背后强大的推手。正如吴协恩所言:“华西转型发展历程中最大的财富,不是创造了500亿元的产值,而是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2002年6月,华西还率先在基层党组织中成立了村级党校。按照老书记提出的“村帮村户帮户,核心建好党支部,最终实现全国富”的构想,该村至今已培训村内党员干部、村民职工以及全国各地干部30万人(次)。

    从富口袋到富脑袋看社会治理

    几年前,华西中心村农民人均年收入就达到了8000美元,实现了“地创高产出”。

    口袋富了的华西人不忘富脑袋,物质、精神两手抓,像抓工业那样,成立了领全国之先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并把它作为一个产业来开发,配备了专门人员,全面负责全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产、供、销”,尤其是“采购”思想上的优质“原材料”,有针对性地施教。吴仁宝还亲自编写了《华西村歌》、《十富赞歌》、《十穷戒词》,经常在全村开展的“六爱”(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主题教育,尤其强调“孝悌之道”,全村尊老爱幼蔚然成风。上世纪90年代末创建的华西特色艺术团,被国家领导人称为“中国农村第一团”。在这种丰富多样化的教育环境中,华西一直是家庭和睦,邻里相亲,干群团结,上下齐心。20余年实践下来,他们感到效果很好。

    当然这个效果,不像抓工业那样直接抓到的是钱,但实际上已抓了看不到的“钱”,因为抓了看不到的“钱”,才能保证抓到更多看得见的钱。华西人把这叫“一边富了口袋,一边富了脑袋”,实现“地创高产出”的同时,也实现了“人创高素质”,物质、精神“双富有”。

    只有50年历史的华西,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干了100年的事情,甚至超过了以前500年的作为。华西之所以能由小变大、由穷变富,能上下团结、内外和谐,老书记吴仁宝总结为:“关键得益于‘三个坚持’,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二是始终坚持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三是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与社会管理不动摇。”

    在华西看来,社会管理不能过于管,又不能无人管,而是要科学管、管到位,既稳又活,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对此,吴仁宝的体会是:谁心系人民,人民就心向谁;谁把人民的幸福当成自己最大的幸福,谁就能获得被人民信赖的最大幸福。

    那到底怎么管呢?

    华西的做法主要是“五个用”:即用科学的制度规范人,用文明的理念引导人,用惠民的举措幸福人,用和谐的氛围凝聚人,用模范的行动规范人。

    社会管理,制度先行。华西在多年实践探索中不断建立、完善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特色“三制”,即“一村两制、公私合作”,集体控股,个人参股的科学体制;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合理机制;“听中央的不走样,听国外的不走神,听老百姓的不走偏”的坚强班子。结果是,好制度管出了好班子、好村民、好职工。

    吴仁宝说,不管是发展经济还是管理社会,都要讲一个“科学”。发展经济要又好又快,社会管理要又稳又活。华西要说有所成功,也是因为社会管理抓得比较科学,体现了讲科学、上水平、重管理。特别是对照胡锦涛总书记对当前社会管理提出的八点意见,华西结合自己的实际,也提出八个管:管党内、管矛盾、管户口、管基层、管安全、管私营、管网络、管文明。

    透过华西的社会管理,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华西五容(山容、河容、田容、厂容、村容)赛苏杭,幸福五子(票子、房子、车子、孩子、面子)胜天堂!”

    从最初只有0.96平方公里、800口人的小华西,到如今扩进20个村后35平方公里、3.5万村民的大华西;从集体积累只有1764元、负债2万元,到总资产超过300亿元、年可用资金超35亿元;从单一农业、食不果腹,到五业(农、工、商、建、游)协调发展、人均年纳税56万元;华西以一次次成功漂亮的发展转型,实现了一个又一个领先全国的新目标。

    去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学习华西村新经验的《决定》指出,华西村新经验的核心,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始终从实际出发,善于抢抓机遇,坚持真抓实干,扎扎实实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走出有自身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看不尽的华西,说不尽的华西。荀子曰:“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当我们站到历史的高处,时代的高度,深入到华西继往开来的深处和远处,也许会豁然开朗起来:原来,华西是这样的华西,华西是这样充满魅力和希望的华西!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还是要登高望远看华西!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9-24/172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