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发展节水农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网友投稿  2011-09-21  互联网

    □□ 叶贞琴

    农业以土而立、以肥而兴、以水而旺。土、肥、水是农业生产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其中水是最短缺的农业资源,也是制约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加快发展节水农业,破解水资源瓶颈,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

    “四结合”理念引领节水农业发展方向

    “十一五”期间,我国节水农业快速发展,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各地积极探索,增加投入,研发和推广了高效节水农业9大技术模式,带动了节水农业领域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尤其是全膜覆盖和膜下滴灌技术率先在西北地区突破,带动“三北”地区大面积推广,走出了一条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农业的新路子。各地初步形成了分区分作物发展新格局,例如,“三北”旱作区形成了以玉米、马铃薯生产为主的全膜覆盖双垄集雨保墒主推技术格局;黄淮海冬小麦主产区形成了测墒高效节水主推技术格局;西南季节性干旱地区形成了以玉米、马铃薯生产为主的半膜覆盖和集雨补灌主推技术格局;在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形成了以经济作物生产为主的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主推技术格局等。节水农业在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方面取得新进展。尤其是旱作区,节水农业发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2010年,甘肃省全膜覆盖玉米技术推广面积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1/4,生产出的粮食却占了全省的近一半。

    在近些年各地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中,节水农业的工作理念越来越清晰,逐渐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客观实际的“四结合”的之路。

    农田节水与发展优势产业相结合。必须树立“节水增产、节水增效”的理念,紧紧围绕发展大宗粮食作物和优势特色产业,紧扣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把节水与农业发展结合起来,整合各方面资源,调动各方面特别是农民的积极性,才能实现节水型农业的突破性发展,才能赋予节水农业更强大的生命力。

    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发展节水农业,不管是蓄水、保水、集水、用水,还是滴灌、喷灌、渗灌、微灌,都必须依托一定的工程设施,这是基础保障。但节水农业首先是农业,必须把工程措施与品种、栽培、管理等农艺技术结合起来,形成增产增效技术模式,才能实现增产增效。

    推动区域性产业发展与推广主体技术相结合。节水技术多种多样,节水技术模式层出不穷。这几年实践证明,针对不同区域的水资源特点,围绕区域性优势产业,集成探索一两项主体节水技术,解决突出矛盾、突出问题,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加快推广,有利于节水产业链条的形成,有利于农业产业的做大做强。

    政府支持与多元化投入相结合。节水农业具有很强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农业是弱质产业,旱作区往往是经济不发达、农民收入比较低的地区,因此,以政府主导加大投入来发展节水农业是必要的。但是,节水设施一般成本较高、投资较大,单纯靠政府投入是难以承受的,必须在政府支持下,发挥农民、企业、部门等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节水农业面临挑战和机遇

    近几年来,节水农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是初步的。总的看,节水农业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形势喜人,形势逼人,前景广阔。

    农业用水资源紧缺矛盾越来越突出。我国水资源总量仅占世界的6%,人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每年灌溉用水缺口300亿方以上。随着人口增长,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用水矛盾进一步加大,保障农业灌溉用水的难度不断增加。据水利部水资源公报,从1997年到2009年,工业用水比例由19.9%增加到23.3%,而同期农业用水比例由69.7%下降到62.4%,减少了200亿立方,下降了7.3个百分点。全国每年农业灌溉可用水量约3600亿立方米,在现有的18亿多亩耕地中,灌溉面积为8.9亿亩,灌溉用水缺口300多亿立方米。根据国家水资源发展规划,未来15年农业可用水量将维持零增长,农业缺水形势日益严峻。

    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越来越大。干旱是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灾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旱灾频发,干旱缺水对农业生产的威胁越来越大。近10年来,全国平均每年旱灾发生面积4亿亩左右,是上世纪50年代的两倍以上,平均每年成灾面积2亿多亩,因旱损失粮食600亿斤以上。2006年川渝大旱,2007年东北地区夏伏旱,2009年北方冬麦区冬春连旱和东北地区夏伏旱,2010年西南地区冬春连旱,以及今年北方冬麦区连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严重春旱,历史罕见,影响深远,应对大范围、长时间的旱情已成为粮食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常态。值得重视的是,大部分地区应对干旱缺水的主要措施还是打井,华北、东北西部等地区由于地下水超采,井越打越深,水越出越少,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威胁。因此,必须把发展节水农业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探索一条合理用水、高效节水的水资源利用途径。

    节水农业的增产潜力越来越显现。与干旱缺水严峻形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水漫灌、超量灌溉等现象十分普遍,水资源利用率依然很低,灌溉水利用率和自然降水利用率都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目前,在全国8.9亿亩有效灌溉面积中,工程设施节水面积仅占43.4%;在全国23亿亩农作物播种面积中,农艺节水面积仅占17.4%。据有关专家测算,通过推广农田节水技术,在灌区小麦和水稻生产上具有节水360亿立方米的潜力,相当于新增灌溉面积8200万亩,由旱地变为水浇地,按每亩增产300斤粮食计算,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60亿斤。在旱作区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具有260亿立方米的潜力。同时,通过推广农田节水技术,将灌溉水的粮食生产效率提高0.1公斤/立方米,旱作区每毫米降水的粮食生产效率提高0.1公斤/亩,可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000亿斤以上,相当于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量目标。

    支持节水农业发展的政策越来越有力。中央高度重视节水农业工作,近几年出台了更多政策措施推进节水农业发展。面对去年西南大旱,安排3亿元用于地膜覆盖技术推广,今年又安排5亿元用于西南、西北地膜覆盖。各地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力度。青海省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今年投入1.2亿元,发展玉米、马铃薯全膜覆盖,每亩补贴150元,这是亩补贴标准最高的省份。据粗略统计,全国每年全社会投入节水农业的资金高达50亿元以上。可以说,节水农业发展形势越来越好、氛围越来越浓、政策越来越有力,为谋划大项目、建设大示范区、大面积推广应用节水农业新技术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和条件。

    “五大对策”力推节水农业快速发展

    发展节水农业要始终把工作重点放在田间,突出重点区域、主要作物和关键技术,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节水农业发展新格局。

    西北、华北、东北旱作农业区:这些地区资源性缺水严重,降水量少,干旱缺水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年际间产量因旱波动较大。要依托骨干节水农业技术,积极发展玉米、马铃薯、棉花等大宗作物,形成区域性的优势产业。在没有灌溉条件的地区,要顺应天时和作物生长规律,坚持蓄墒和保墒并举,大力推广全膜覆盖双垄集雨保墒等覆盖技术;在有灌溉条件的地区,要围绕高效利用有限水资源,大力发展膜下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

    黄淮海小麦主产区:这一区域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缺水与浪费并存,需水作物多与缺水严重并存,大水漫灌较为普遍,有的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近几年冬春连旱频繁发生,用水矛盾日益突出。要改进灌溉制度,重点推广测墒灌溉、“小白龙”输水、“小地龙”喷灌、长畦改短畦等节水灌溉方式。同时,适宜地区大力开展深松作业、镇压保墒,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西南季节性干旱地区:这一地区总降水量不小,但时空分布不均,工程性缺水愈来愈突出,去年和今年干旱都很突出。要加强田间集雨、灌排设施建设,增强蓄水调水能力,围绕玉米、马铃薯等作物,主推地膜覆盖、生物覆盖和集雨补灌等技术。

    设施农业区:水肥一体化技术,不仅节水,而且节肥节药,病虫害少。广西推广膜下滴灌技术的地方,可节水55%,节肥40%。设施农业、果园和菜地,要充分利用喷灌、滴灌设施,大力发展水肥一体化技术。要重点推广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上推广滴灌微喷灌技术。

    当前,农田节水工作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各地应当继续坚持下去。从农业部门职能出发,要立足以下五方面开展工作:

    对策一:加强示范,树立样板。各地要从当前各级农业部门研发集成和推广的一批节水农业技术模式中,选择2到3项主推技术,加大示范推广力度。要立足建设节水农业大基地、推广大面积,将成熟的技术模式、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从示范片扩大到整村整乡乃至整县。要培育示范主体,有针对性进行扶持、服务和指导。

    对策二:集成技术,创新模式。继续研发一批适合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不同土壤、不同水资源、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田节水技术模式。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和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等平台,以作物为主线,针对不同地区的生产条件、资源特点和耕作制度,探索集成一批新技术模式。将效益明显、简便实用作为衡量技术集成创新的一个重要尺度,使技术更加简便易行,便于应用推广。

    对策三:主动参与,发挥优势。要充分发挥农业部门自身技术优势,强化节水农业技术支撑,提升项目实施效益。示范区建设要突出重点,办出精品,办出特色,领导看了认可,给予支持;部门看了实在,形成合力干大事;农民看了实惠,激发农民应用农业节水技术的积极性。

    对策四:创新机制,形成合力。节水农业工作涉及多部门,一定要加强与发改、财政、水利、国土等涉农部门沟通协调,积极争取支持,形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良好氛围。农业系统内要发挥自身优势,建立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对接的节水农业技术研发新机制,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

    对策五: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既要重视对上的宣传,及时反映情况,报送信息,争取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也要重视对外的宣传,广泛宣传节水农业取得的成效和在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更要重视对农民的宣传,宣传节水农业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具,宣传节水农业的典型,使实用技术进入千家万户。(作者系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9-21/172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