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亚玲
日前,为推动玉米病虫害防治与抗病育种研究,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在成都举办了玉米抗病鉴定和抗病育种技术培训会。在培训会上,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作物科学系DonG.White教授、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岗位专家王晓鸣研究员、李晓研究员分别做了“玉米抗病育种的合理途径”、“中国玉米生产中的主要病害和玉米抗病虫性鉴定”和“西南玉米病原菌研究与抗病育种建议”的报告。
由于玉米穗腐病会对粮食生产和人类健康产生巨大危害,为此White教授重点介绍了这种病害的发生与为害以及抗病性鉴定与抗病育种技术。White教授介绍说该病害不仅引起明显的产量损失,更重要的是产生多种对人畜有害的真菌毒素,如轮枝镰孢菌产生伏马毒素和黄曲霉菌产生黄曲霉毒素等。它们通过饲料途径引起动物的肺水肿、心脏衰竭、肝癌、神经管出现缺陷等,更重要的是真菌毒素还能够通过食品途径导致人类神经管出现缺陷、食道癌和常见的裂唇等先天或后天疾病。因此,必须通过以抗病育种为主的技术途径,控制这些对人畜健康具有巨大影响的病害发生。针对抗病育种途径,White教授指出,许多“新”自交系是通过二环选系的方法育成的,由于美国的SS杂种优势群的自交系一般都存在穗腐病和灰斑病病原,所以抗病育种的第一步是用SS群的商业测验种与大量其他自交系组配,然后在有足够病害压力的条件下筛选抗性好的测交组合,进一步鉴定该组合及其亲本自交系。筛选出的抗病组合再用感病亲本进行多代回交,再从回交后代的分离群体中选择抗性好的材料,淘汰大量的感病家系和组合,最后就可获得很少的呈显性效应的有效抗源自交系并可以在育种中加以利用。
王晓鸣研究员介绍了我国玉米的主要病害、流行原因、防控策略等以及我国玉米不同种植区域的主要病害及其对生产的影响。在东北春玉米区,玉米丝黑穗病和大斑病是普遍性病害,黄淮海夏玉米区以粗缩病、小斑病、茎腐病和锈病为主,西南春玉米区以纹枯病、灰斑病和穗腐病为主要流行病害,而西北春玉米区以玉米丝黑穗病、瘤黑粉和普通锈病为主。在生产和育种研究中应针对不同病害的流行规律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对于土传病害应重点推广种衣剂并充分利用抗病品种,对于主要发生在生产后期的气传病害则应以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为主要防控措施。
玉米穗腐病由于很少引起直接减产和绝收而没有引起重视。近年来,品种和气候等因素致使西南地区穗腐病加重。穗腐病菌产生的真菌毒素对人畜的毒害已逐渐发生,国家对真菌毒素在食品和饲料中的检出量已有明确规定,饲料加工业不能不重视。我国西南地区阴湿寡照的生态环境容易引发玉米穗腐病,该病已成为该地区玉米生产的重要障碍,目前国家已确定为西南玉米区试品种的鉴定病害。四川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对玉米穗腐病病原菌研究、穗腐病抗性鉴定和抗源筛选工作、西南主要病害灰斑病和纹枯病的病原菌研究以及抗病育种技术路线和策略提出了建议。李晓研究员介绍说,西南地区玉米穗腐病病原很复杂,主要病原菌为轮枝镰孢菌、禾谷镰孢菌、木霉菌和黄曲霉等。玉米对不同穗腐病病原菌的抗性没有相关性,因此抗性鉴定需针对不同的病原菌分别进行,这对兼抗多种穗腐病病原菌的抗病育种带来一定的困难。
会议期间,参加培训的人员就美国玉米抗源的种质基础、抗源的引进和应用、田间的表型抗性与基因抗性的关系以及穗腐病真菌毒素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抗性基因鉴定可以加速鉴定的进程和扩大初筛量,但最终田间的表型抗性才是基因抗性与环境互作后的抗性表现。玉米籽粒中真菌毒素的累积不仅仅与穗腐病的发病程度有关,还与品种本身的解毒能力有关。因此,既要筛选抗穗腐病的种质资源,也要筛选低富集毒素的种质资源。通过这次培训,大家认识到,目前在生产上还没有通过药剂防治玉米穗腐病的有效方法,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解决穗腐病为害的根本途径。
最后,与会人员希望今后继续举办类似的培训活动,并把培训内容延伸到抗病育种的理论、技术和种质的改良与创新以及多种病害的抗性鉴定技术方面。建议加强育种与植保技术人员的合作,对我国大量的育种材料进行全面的抗性鉴定,筛选抗源自交系,培育抗逆性好、风险低和生产安全的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