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9-13  互联网

    □□本报记者李丽颖

    1988年,为解决粮食问题和农业投入不足,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国家做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吹响了农业综合开发的号角。历经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农业综合开发坚实的足迹和累累硕果在沃野山乡到处可见。“十二五”已开局,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哪些经验值得总结?未来如何发展与创新?为此,记者专访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王建国。

    记者: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农业农村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对此,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是什么?

    王建国: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是,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切实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这几项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点,也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农业综合开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资金办大事,突出重点抓关键。其中最重要的是建设高标准农田,这是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当务之急,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措施,也始终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任务。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我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农业综合开发二十多年的生动实践表明,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既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走出了财政支持农业生产发展的一条新路子。

    近年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按照中央指示精神和财政部党组的要求,紧紧围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一主题,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全国大范围开展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并突出对农业大县特别是产粮大县进行扶持。到2011年,全国共有2230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市、区、旗、农牧场、团场),《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以下简称“《新增千亿斤规划》”)确定的800个产粮大县不但已经全部纳入了开发县的范围,而且也是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安排的重点。

    记者:有人说,农业综合开发是公共财政照耀农业的一束最灿烂的阳光。请问,农业综合开发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业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

    王建国:20多年来,农业综合开发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通过采取综合措施,实行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发展区域主导产业,有力地促进了项目区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了标准化生产、机械化耕作、科学化种田和产业化发展水平,为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1988-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共投入资金4548.0亿元,投入资金70%以上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累计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6.1亿亩,开展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433处,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5.6亿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2.4亿亩,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1988至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新增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为:粮食1970亿斤,棉花37亿斤,油料100亿斤,糖料560亿斤。

    农业生产能力的显著提高,为实现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历史性转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项目区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提高了科技含量,有效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在项目区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集成适用的农业技术,尤其是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积极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开展农业技术培训1.6亿人次,提高了广大农民科技种田水平。这些“点面结合”措施,既促进了项目区农业科技进步,又为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奠定了基础。

    回良玉副总理曾经这样评价:“各地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已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支柱、农业科技示范的样板、标准化生产的楷模、现代农业建设的亮点。”由此可见,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农业综合开发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和日益广泛的深刻影响。

    记者:20多年的农业综合开发实践创造和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您能概括一下,有哪些经验做法是长期行之有效并值得总结推广,以更好地推进农业综合开发这项事业?

    王建国:农业综合开发在长期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做法,概括起来是“五个坚持”。

    坚持以田间水利工程建设为重点进行综合治理。农业综合开发在项目安排上坚持以土地治理项目为重点。在土地治理项目建设中,坚持以水利措施为重点,60%以上的资金用于田间水利工程建设,采取水利、农业、林业、科技等综合措施,实行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突出解决制约农业生产的灌排等问题。这是农业综合开发区别于其他单项治理措施项目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农业综合开发取得明显成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坚持集中连片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突出重点抓关键”的原则,坚持以单一的灌区或小流域为单位,集中投入、连片治理、规模开发。原则上平原地区治理规模在万亩以上,丘陵山区在5000亩以上,力争治理一片,见效一片。

    坚持以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为投入重点。按照“资金安排向高标准农田建设聚焦、项目布局向粮食主产区聚焦”的要求,资金和项目安排进一步向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倾斜,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在全国率先启动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选择一部分耕地面积大、增产潜力大的产粮大县进行重点支持,集中力量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

    坚持严格的资金和项目管理。农业综合开发借鉴世界银行农业发展项目的管理经验。在资金管理上,按照各地基础资源状况和工作质量等情况,采取“综合因素法”分配中央财政资金;推行县级报账制及专人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制度,减少资金拨付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项目管理上,建立严格的专家评审制度,坚持推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资金和项目公示制、项目竣工验收考评制度。

    坚持合力开发的管理体制。农业综合开发涉及到中央和地方多个方面,必须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根据国家关于农业综合开发的总体要求,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动员和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形成合力搞开发的管理体制。这是农业综合开发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重要保障。

    记者: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新增千亿斤规划》,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时期的目标和任务是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为实现上述目标和任务,“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将如何开展工作?

    王建国:“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要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加大资金投入,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大规模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努力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投入大幅度增加。地方各级政府要将政策规定的配套资金全额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优先安排,足额到位。按照“农民自愿、量力而行、民主决策、数量控制”的原则,鼓励和引导项目区广大农民群众积极筹资投劳,并将项目区农民筹资投劳纳入村内“一事一议”范畴,实行专项管理。

    认真编制并组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抓紧编制《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2011-2020年)》。同时,组织各地区按流域或灌区编制本地区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合理确定建设任务。根据不同区域自然条件,因地制宜探索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投资和建设标准,明确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时间表和路线图。

    推进资金整合和统筹。按照“统一标准、分类指导,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加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与其他各类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的统筹整合力度,通过土地整治、农田水利、科技推广等各项措施的集成投入,实现连片治理、整县推进、区域衔接,充分发挥资金整合后的集聚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完善资金和项目管理机制。完善和落实各项资金和项目管理制度,建立覆盖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和管护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加强资金和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强化项目实施监督检查。严格按照农业综合开发招投标管理规定,规范组织工程招投标工作。要由具备资质的监理单位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实施全面监理,确保监理职责到位。全面准确地公示项目内容,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项目工程建设质量。

    加强工程建后管护工作。完善工程建后管护制度,按照谁收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产权归属、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和管护经费,提高工程建后管护水平。加强灌区管理体制改革,推行农民用水户协会参与管理,鼓励农民用水户以承包、租赁和股份制等方式经营管理小型水利工程,保证项目监督责任和管护责任一并落实,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广泛发动,集中投入,连片推进。要实行分级负责,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工作考核。要健全多部门共同协商,密切协作、互相支持的工作机制,加强与水利、农业、林业、国土等相关部门的配合,形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强大合力。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9-13/172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