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喷灌被越来越多的地方所采用。资料图
大力推广节水技术促进农业增产增效
编者按日前,全国农田节水项目验收暨现场观摩会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会议指出,当前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形势越来越好、氛围越来越浓、政策越来越有力。会议明确了我国“十二五”发展节水农业的总体目标: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缓解农业生产缺水矛盾,缓解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提高农业抗旱减灾能力,提高水分生产力,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力争“十二五”期间新增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面积1亿亩,灌溉水和自然降水生产力提高10%。今日,本版刊发部分省、县在推进农田节水灌溉、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等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供各地参考。
青海:推广旱作技术狠抓农田示范
青海虽地处“三江”源头,素有“中华水塔”之称,但水资源分布不均,农业用水严重不足,灌溉水利用率为30%~40%。全省现有农田灌溉面积265万亩,多数地方农业灌溉仍沿袭大水漫灌方式,中低产田占水浇地面积1/4。对此,近年来,该省在旱作区重点示范推广深翻秋施肥、春季免耕条播、选用抗旱优良品种、种植绿肥等旱作农业技术,积极引进节水灌溉技术。
科学规划,为推广节水技术提供科学依据。青海把旱作区分为黄土高原丘陵东部粮油主产区,海北、海南及青南青稞、油菜、饲草、饲料轮作区,柴达木盆地绿洲麦豆绿肥轮作区三个大区,在大力推广田间培肥改土技术的基础上,分区域实施不同的节水技术,黄土高原丘陵东部粮油主产区主推全膜双垄集雨栽培和深耕深松技术;海北、海南及青南青稞、油菜、饲草、饲料轮作区主推深耕深松和沟垄保墒技术;海西柴达木盆地主推节水灌溉和深耕深松保墒技术。
立足抗旱,推广全膜双垄集雨栽培技术。2007年在民和、乐都等地试验示范全膜双垄集雨栽培技术,2008年在全省5个县实施1万余亩,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探索出了一条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变单一技术为综合技术,变传统技术为现代技术的旱作农业新路子,为浅山地区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增产增收创出了新模式,改变了青海省浅山地区不能种植玉米的现状,扩大了玉米种植面积。
围绕节水,狠抓旱作农业示范田建设。多年来,以“覆盖保墒、集水补灌、水肥一体化、培肥地力、微垄集雨、抗旱生物制剂应用、深翻秋施肥、春季免耕条播”为关键技术,把建立高标准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示范田作为重中之重来抓,重点示范推广旱地沟垄保墒技术、抗旱生物制剂、深松耕技术和“水肥一体化”技术。这些节水技术的示范推广,为大面积推广树立了样板,达到了“点上有突破,面上搞辐射”的目的。
依托项目,开展农田节水试验研究。试验是基础,示范是桥梁,推广是目的。围绕青海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重点推广了全膜双垄集雨栽培技术。同时,试验推广喷灌、渗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开展土壤肥力监测,改变了以往盲目施肥灌水的现象。
广泛宣传,强化培训。一方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全省技术人员到外省市学习,请省外专家来指导;另一方面,深入基层,采取课堂培训和现场培训相结合、理论和应用实践相结合的办法,对项目县的技术人员、农民进行层层培训,使农田节水技术深入人心,推广范围逐年扩大。
陕西:实施项目带动优化种植布局
陕西省旱地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3以上,旱地在全省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旱地丰全年丰,旱地减全年减”。近年来,该省在粮食生产中按照“稳面积、靠科技、提单产、保总产”的发展思路,确保水地,立足旱地,依靠科技,多措并举,大力推广农田节水技术。
陕西粮食单产水平低主要是旱地低,保旱地就是保丰收。通过制定规划,该省重点在渭北旱塬区、榆林长城沿线风沙区和陕北丘陵沟壑区主推地膜覆盖、保护性耕作、垄沟种植、秸秆覆盖、集雨窖节灌补水、农田整治工程等6种技术,挖掘旱地增产潜力。
陕西省采用项目带动、示范推进的模式,重点抓好示范县、示范区、示范片、示范点建设,树立典型,创造经验,带动大面积的推广应用。近年来,在降雨400毫米左右的陕北旱作区推广全膜双垄沟覆膜技术,2010年示范面积达7.52万亩,平均亩产在600公斤以上,较常规膜侧种植亩增产300公斤,实现了产量翻一番。
该省不断调整优化粮食种植结构,重点发展玉米、马铃薯等抗旱、高产、适应性强、市场潜力大的优势作物,逐步确立作物生育阶段需水与降水季节分配相吻合的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在渭北推行压小麦扩玉米,在陕北推行压杂扩薯(玉米),在陕南浅山丘陵区推行压麦扩薯。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使有限降水资源利用率逐年提高,带动了旱作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升。
依托杨凌高新技术示范区,充分利用该省农业科研力量优势,积极开展以节水农业技术为核心,配套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缓控释肥技术、栽培技术、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综合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模式研究,形成区域特色的渭北旱塬冬小麦抗旱技术模式、玉米地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模式、陕北马铃薯起垄覆膜栽培技术模式、陕北小杂粮双沟覆膜集雨窖灌栽培技术模式,并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开展抗旱抗逆品种引进、筛选、示范,研发以肥水资源效率提高为核心的肥水管理体系等,为全省新型旱作节水技术模式推广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探索出一条适合陕西地域特色的节水农业发展之路。
“十二五”期间,该省计划每年推广3000万亩节水农业技术,其中推广覆盖技术600万亩,自然降水利用率提高10%以上,降水生产力提高0.15公斤/方;节灌、集雨补灌技术400万亩,水分生产力提高0.1公斤/方,水肥一体化技术亩节水150方以上;深松耕技术1000万亩,减少地表径流50%以上,提高水分利用率10%以上;粮食作物亩增产50公斤以上,果菜亩节本增效800元左右。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降水稀少,是全国水资源最少的省区之一。随着国家粮食安全对旱作农业区依赖程度的增加,开展覆膜保墒集雨补灌,充分利用当地雨水,对保证区域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引黄灌区发展设施高效农业扩展空间。
农田节水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为保证节水农业工作顺利开展,区、市、县积极整合项目资金,实现了“四个结合”,即与自治区财政支农项目相结合,与扬黄高效补灌项目相结合,与生态移民项目相结合,与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相结合。
近年来,全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积极试验和引进了多项节水农业新技术,在集成基础上大胆创新,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引黄灌区节水技术体系和旱作农业节水技术体系。旱作农业区在无水源地区、有地下水资源地区和有扬黄水水资源地区,分别形成了“集雨场+蓄水窖+地膜覆盖”集雨补灌节水技术模式、“库、井、塘、池水+移动滴灌设备”移动补灌节水技术模式和“水窖(蓄水池)+大(小)拱棚或日光温室”设施滴灌节水技术模式等6种类型的节水技术模式,配套形成了“四膜”、“三补”、“一集”8种实用的抗旱节水高效种植技术,显示了较高的蓄水保墒、逆境成苗、抗旱增产增收效果。
推进农田节水技术的主体是农民,技术措施的落实也要靠农民来实现。为加大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示范推广力度,一是在组装配套,集成创新旱作农业技术的基础上,考察学习外省旱作节水农业的先进经验,引进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实现了秋季覆膜、早春覆膜由半膜向全膜转变,玉米、马铃薯平均亩增产20%~30%。二是积极开展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目前已累计开展覆膜保墒和集雨补灌试验30多项,建设万亩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园(区)10个、千亩以上示范区80多个。三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技术到位率。
“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推广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350万亩,亩均节约入田水量400立方米;新增滴灌节水灌溉面积28.74万亩,全区滴灌节水灌溉面积已达到30.34万亩。全膜双垄沟播旱作节水技术推广面积由2008年的4万亩发展到2011年的100万亩,玉米、马铃薯和瓜菜等作物集雨补灌技术面积达140万亩。
“十二五”期间,宁夏将以建设“三大农业示范区”为契机,在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积极推广各种先进实用农田节水农业技术,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建立起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带动农田节水工作全面发展。2011年到2015年,农田节水面积由800万亩增加到1000万亩,农作物单产提高15%~30%。自然降水利用率提高10%~15%,水分生产效率由0.3~0.45提高到0.45~0.60以上,每方水补水效益达到10~15元。
山东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44方,耕地亩均只有307方。为此,该省根据干旱缺水实际,始终坚持以提高灌溉水、自然降水有效利用率和综合效益为核心,灌溉节水、旱作节水和水肥一体化措施并重,坚持工程节水技术与农艺节水技术相结合,先进技术与常规技术相配套,形成了工程、农艺及管理内容丰富、技术成熟的农田节水技术体系。
近年来,山东省依托国家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对50处大型灌区骨干工程进行了配套改造。依托国家和省资金扶持,建设了6个国家级节水示范市,曲阜、滕州等36个国家及省级节水增产重点县,实施了154个国家级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及近千个省级节水灌溉项目。全省70%的灌溉面积配套了各类节水工程设施,其中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3113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42.6%。
从1997年开始,山东省开展了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及试验示范,不断探索完善以滴灌和微喷为主要形式的微灌施肥技术。经过10多年近30个市县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形成了六种比较成熟的设施蔬菜和果树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十余个设施蔬菜和果树微灌施肥制度。水肥一体化技术具有节水、节肥、省工、省药、增产、环保和改善产品品质等多项优点,与传统方法相比,节水35%~40%,节肥30%~50%。
在农田节水技术推广中,该省注重技术研究和集成,形成的粮棉菜果农田高效节水技术模式、农艺节水模式和水肥一体化技术体系,在推广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节水增产效果。如灌溉节水技术推广,包括节水灌溉定额等,亩节水达26方。农艺节水技术推广,包括深耕深松、秸秆覆盖等,亩增产达10%以上。目前,全省花生、甘薯、棉花等春作物以及露天蔬菜、设施蔬菜全部实行了地膜覆盖。
多年来,该省结合不同区域、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推广不同的工程形式和管理方式,逐步形成了有显著区域特点的灌溉模式、高效节水技术模式。胶东地区水资源十分紧缺,经济相对发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比重大,滴灌、微喷等水肥一体化技术在蔬菜、果品、花卉种植区容易推广;鲁西北沿黄平原区,主要以粮棉作物为主,推广管道灌溉、渠道防渗、土地平整、节水灌溉等比较适合,政府和农民都比较愿意;山丘地区结合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采取山下打井、山上建池,旱作节水技术推广深受农民欢迎。
作为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四川省把发展节水农业作为突破农业资源束缚的有效路子加以重视,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旱作节水农业路子,实现了由“靠天吃饭”向“主动可控”的根本性转变。
改造坡薄耕地,建设土壤水库。四川省坡耕地具有“陡、薄、瘦、蚀、旱”特点,在农田工程建设中,大力实施坡改梯工程,通过减缓坡度、增厚土层、培肥地力,改造后坡耕地普遍达到“平、厚、壤、固、肥”标准,有效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显著提高耕地综合生产水平;建设集雨设施,推广蓄水补灌。以坡耕地和山丘地为重点,根据降雨流向,开挖“三沟”(沿山沟、排水沟、土地背沟),修建“三池”(蓄水池、沉沙池、贮粪池),集中成片建设小型集雨补灌设施,达到集雨节水、补灌抗旱和高效种植的目的;发展经济植物篱,实现固土保水。全省推广经济植物篱品种包括桑树、金银花等,土壤流失量减少50%~70%,作物产量提高11%~35%。
推广聚土垄作技术。大力推广等高格网式垄作、聚土免耕垄作和“目”字型垄作等耕作新技术,减弱径流冲刷力,增强土壤抗旱能力;推广覆盖保墒技术。全省每年推广地膜覆盖面积1130万亩以上,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2~3个百分点,土壤干旱延后10~20天,每亩节水约40立方米,增产10%左右;推广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全省两季田固定厢沟双免耕技术推广面积339万亩,稻茬小麦稻草覆盖(免耕)高产栽培技术推广面积365万亩,通过不间断的秸秆覆盖还田和农田免耕,每亩节约用水约40方。
近年来,喷灌、滴灌技术在四川设施农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覆盖瓜果、蔬菜、果树、花卉等主要产业。全省喷灌面积22.9万亩,微灌面积55.2万亩,管灌面积150.5万亩。推广水肥耦合技术,促进水肥有机结合,全省水肥一体化面积达到31.2万亩。推广渠道防渗技术,减少渠道输水损失,通过推广砼“U”型槽防渗等技术,可减少渗漏水量70%~95%,全省渠道防渗面积1607.69万亩。
此外,四川省把节水灌溉与农业避灾减灾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布局相结合,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粮油高产创建、果菜茶标准园创建相结合,大力开展农田节水技术的集成、示范和推广,建立农田节水示范区,普及农田节水技术。2010年,在全省18个市州的22个县建立农田节水示范区22个,建成现代节水农业技术核心示范片1万多亩,重点推广八大现代节水农业技术。
滑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滑县农业水资源总量不足,为此,该县以提高土肥水综合利用率为目标,大力推广冬小麦测墒灌溉、秋作物免耕栽培、作物秸秆还田覆盖、小麦氮肥后移、土壤深耕深松、田间地埋管道节水灌溉等技术,建立了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的节水高效农作制度,年推广各种农田节水技术模式370万亩次以上。
墒情监测是科学灌溉的技术支撑。滑县在作物生长需水的关键季节或出现旱情时启动测墒灌溉预案,在砂、壤、粘三种代表性土壤类型上,坚持每5天进行一次土壤墒情监测,根据土壤墒情提出针对性的灌溉措施,通过手机短信平台、电视游走字幕等及时发布土壤墒情信息,一方面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服务。目前,该县依托各类项目共建墒情监测点15个,在不同农时季节和作物关键生育期开展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制定了主要农作物灌溉措施,改变了以往不合理的灌溉方式,提高了灌溉水利用效率,促进了节本增效。今年由于实施了测墒灌溉,麦田浇水比较及时,在大旱之年滑县小麦仍然获得了亩产489.4公斤的好收成,科学测墒灌溉功不可没。
节水新技术大面积推广,水资源利用率明显提升。近年来,滑县大力推广以免耕、少耕、深耕深松和秸秆还田覆盖技术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冬小麦测墒灌溉200万亩次,秋作物免耕技术650万亩次,田间地埋管道节水灌溉技术60万亩次,年减少地表水径流损失1300万立方米,土壤蓄水率增加10%~20%,降水利用率提高10%~30%以上,年节约投资3900万元。
滑县2010年实施了旱作节水农业项目、全国农田节水示范项目,今年实施农田节水技术示范项目,先后推广了小麦留高茬、麦秸麦糠覆盖集雨节水种植技术,土壤深耕、玉米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以水调肥、节水灌溉等节水增产技术。今年春季在留固镇尹新庄建立集中试验示范区,集中示范、展示、对比不同抗旱产品及技术在小麦作物上的效果,筛选最佳产品,总结典型模式,为下一步大面积推广探索路径。
广西隆安县地处亚热带,位于广西西南部,辖6镇4乡,133个村(居)委会,1243个自然屯,全县土地面积22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1.6万亩,旱地37.7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3.17%,是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总人口40.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03万人,2010年全县财政收入2.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38元。秋冬季降雨量较少,农业生产用水问题较为严重,已成为制约全县农业发展,影响农民增收的“瓶颈”。
对此,隆安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节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把它作为推动全县特色农业及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2010年全县节水农业技术推广达到33.67万亩,其中地膜覆盖16.5万亩,秸秆覆盖7.89万亩,深耕深松5.7万亩,水肥一体化3.58万亩。特别是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比较快,效益显著,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在推广水肥一体化示范工作中,隆安县狠抓样板示范建设、狠抓试验示范和狠抓宣传培训,使农田节水技术进村入户。通过抓大户带动,以龙头企业金穗农业投资有限公司为重点,在香蕉生产基地上引进先进节水技术设备,带动辐射周边群众使用先进技术。
通过农业节水技术的推广,在节水节肥方面,根据试验和示范结果,滴灌与习惯漫灌相比亩节水量为55%左右,亩节肥量为40%;在生态环保方面,由于肥料只施在根区,淋溶损失少,湿度小,病虫害少,用药少,可有效减少地下水免遭肥料、农药污染;在省工省力方面,与常规种植相比,每亩节约灌水人工4个,施肥人工4个,打药、中耕除草人工2个,可节省劳动用工投资350元左右;在增产增效方面,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后,极大地提高了香蕉品质,优果率达95%,亩产量突破3.5吨,亩增收750元。
推广农业节水技术,资金投入是保障。为了确保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成功推广,在示范基地建设上,上级财政投入扶持资金80万元,金穗公司自筹资金162万元引进技术设备,建立了1500亩香蕉水肥一体化示范片,效果非常显著。因此,金穗公司还自筹资金在其香蕉生产基地实施水肥一体化建设,面积扩大到25000亩。
选准产业促推广。为了发挥水肥一体化技术经济效益,该县立足本地优势特色产业,以香蕉、甘蔗、木薯、中草药等旱地作物为主,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促进节本增效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把科技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加快了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