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超大倾心三农枝繁叶茂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9-01  互联网

    扬州基地温室育苗大棚一角

    工人正在基地播种

    产业工人在大棚内育苗

    邱维林\文 吴培江\图

    农业是回报长效、利益丰厚的行业。但现代农业,不再只是看天吃饭、入门简单的农活,农业其实是一个高门槛的行业,搞好农业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高新的技术、创新的模式以及产业化的运作。

    ——超大集团总裁郭浩

    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大道

    今年新春时节,福建云霄县菜农都“好奇”地来到超大基地见识一种“奇怪”的茄子,又大又圆,这又是啥品种?市场好卖吗?

    “这种紫圆茄,北方是主产区。消费群体以北方市场为主。”基地生产主管曾钦跃介绍,圆茄春节期间由于北方气候寒冷,无法种植,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超大得益于南北方都有基地的优势,通过一年时间的引种试验,解决了“南移”的技术关,并最终确定在云霄基地大面积反季节生产,特供北方市场,价格高、利润大。

    “这就是基地合理布局、规模化栽培的力量。”超大基地部部长王龙旺说,从北方到南方、从内陆到沿海、从高海拔到平原,超大集团遍布全国的40多个生产基地互通有无,互相调配,将供应能力发挥到最大。

    是否有稳定的供应能力是衡量一个农业企业实力的“标杆”,许多大型的合作客户看中的就是超大集团365天周年化供应的能力。而支撑这种保证重大供应项目成功的能力背后,是各项科研项目的成功应用。2008年果蔬供奥运会的圆满成功,其中基地的遍布和规模化的生产基础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发展模式,企业投入巨大,其规划周期长,管理制度完善,同时回报也是高额和长期的,发展是可持续的,企业战略眼光立足点也就更高。

    现代农业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圈,面对的是国际化的大市场。市场上需要什么,企业就要能快速地捕捉,从而创造利润空间。超大集团专业的营销团队,密如蛛网的销售网络使得基地生产始终和市场高度契合。

    在福建高山地区的周宁基地,育苗大棚里郁郁葱葱。周宁基地出产的辣椒多年来都是深受客户和消费者好评的拳头产品,种植的品种也与市场消费需求紧密结合。之前种植的辣椒品种,颜色深绿,皮略厚。近年市场口味需求发生变化,营销分析员及时地发现了市场动向,并提前选育了新品种。去年,试验的两个新品种是黄绿色,薄皮,口感清脆,一面市就受到市场热捧。

    要想紧跟市场潮流,敏感的市场嗅觉是关键,科研创新支撑是基础。十余年来,超大始终靠科技创新推动品牌建设,引领产业顺势而为,实现高额回报。夏季武汉暑气逼人,在超大龙王咀基地的实验大棚里,年轻的实验员宫玲玲穿梭在大棚里,仔细地观察记录着棚里的情况。在外人看来都是一样的葱绿,而宫玲玲却能认得各个不同品种的差异。“这几个是西蓝花的新品种,这是南瓜新品种,还有其他的一些新品种都在实验中。”宫玲玲指着地里的实验作物如数家珍。就是这个实验室去年成功选育了耐寒西蓝花品种,开创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栽培西蓝花的先河,“人无我有”的创新让超大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去年实验成功的奶油南瓜,如今也硕果累累,还没采收出口订单就是一摞。

    超大集团的实验场数几乎囊括了我国大部分的种植气候特征。“同一个品种,我们会在不同气候条件的地区同时进行实验,力求选育出适合不同地区栽培的良种。”良种研发中心副主任周凯就常年为此南北奔走。“春季在北方做完实验,夏季要去高山地区,冬季还要转战南方,长江流域更是一年四季都停不下来。”

    每年,超大基地的土地上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在周边农民看来,超大的土地上长出的依然是他们常见的西蓝花、甜椒、辣椒,但看不见的是从地里钻出的嫩芽,已悄然根据市场改变、升级,而这一变化,往往都能领先一步抢得先机。

    现代农业不仅仅要在产量上下功夫,还要紧守住安全这闸大门,没有质量安全,再新的品种都会被市场抛弃。近几年超大质控体系建设后劲十足。输入一个条形码,一棵菜的全部“身世”便一目了然。一棵成品菜,从种子到田间管理再到采收运输,整个的详细履历信息全部“藏”在一张小小的电子溯源码上。2008年,超大成为北京奥运会蔬菜核心供应商,其质量控制体系也升级换代,实现了一次大跨越。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最核心的部分。近几年,超大将“走绿色道路,创生态文明”理念更加落实到一线生产中,并取得了长效的成果。福建的诏安基地是超大老牌基地,经历了风雨十载,始终把可持续、生态栽培放在企业发展的首位,得到当地政府和百姓的赞许。“在超大基地水渠捉鱼”是诏安梅州乡孩童暑假的“娱乐”项目之一。诏安基地生产主管何强松告诉笔者,超大水渠里的小鱼并非人工饲养,而是从基地后山的灌溉水库游下来的,超大基地没有污染,因此成了鱼儿的天堂。

    在诏安基地,我们随处可见绿色环保的栽培设置,常年挂在大棚里的黄板,夜里点着紫色光芒的捕虫灯……在一片迷你番茄大棚前,笔者发现入口处用白色的线网拉起了一道防护栅,工人们都要低头弯腰才能进出大棚。生产主管何强松解释说,去年诏安遭遇多年没有的寒流袭击,山上许多虫子都被冻死了,导致鸟群食物不足,就飞到超大基地里琢食番茄,因此自制了防鸟网,既能防止鸟害,又能保证大棚通风,更重要的是避免了施用驱鸟剂等化学农药。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做到和谐共赢。”超大基地部部长王龙旺说,超大诏安基地就是这样一个和谐共赢的样板。要土地生金,更要家乡青山绿水。对比许多地方因为发展工业而破坏环境,诏安百姓心里都觉得很欣慰。

    我这一辈子种田分成两个阶段,40岁以前自己种,看天吃饭,碰到灾年很可能颗粒无收。 40岁以后跟着超大种,成了一名农业工人,懂管理,晓科技,种田变成一项可以追求的事业。超大改变了我的生活。

    ——基地小组长 廖万光

    职业农民口袋脑袋皆富裕

    “真没想到,我们两口子能供起两个孩子上大学。”在超大广西临海基地食堂饭桌上,广西农民赵荣玖的开场白简单明

    了。赵荣玖和他妻子来超大务工已经4年多,平时省吃俭用,为的就是供孩子上大学。今年夏天,两个孩子都毕业并找到了体面的工作,赵荣玖一脸骄傲。赵荣玖说,是超大长期稳定的工量,按劳取酬的方式加上基地完善的福利,让他顺利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下一步计划攒钱回乡下盖个三层小别墅”。赵荣玖的故事是来超大千千万万务工农民的一个缩影。他们在超大基地学会了现代农业栽培技术,有了一技之长,在基地获得了稳定和较高的收入。这些肯学苦干的产业工人,用自己的辛劳挣来的工资提高了一家人的生活质量。

    富裕起来的还有大批被超大基地带动的周边农户。超大基地通过新技术、新品种、新产业的辐射作用,改变了许多老农民传统的栽培理念,掌握了许多种植新技能,也因此搭上了致富的快车,改变了农业面貌。初夏时节,烈日炎炎,福建梅州乡的农户老王一家五口人都没有避暑休息,因为家里5亩地的彩色甜椒正是收获的时节。由于量大,连刚大学放假回家的女儿都到地头帮忙。“下半年想翻修一下老屋,看来这工料钱是有着落了。”看着满载的运输车,老王一脸喜悦。在梅州乡,类似老王家这样种高价值经济作物的农民还有很多,他们都是在超大基地的影响下走上致富路。“十年前,根本不懂农业行情,一年种两茬水稻。现在跟着超大学着种高价值蔬菜,一年种三茬,有了稳定的高收入!”梅州乡的村民平均单户一年收入可以达到近10万元,碰到市场行情好时,更是赚得盆满钵溢。

    “口袋的富裕是一时的,脑袋的富裕却是一辈子的。”超大基地部部长王龙旺表示,超大带动农民致富不是“救济行为”,而是“技术帮扶”,教会农民如何从事现代农业,如何从现代农业中获取最大的利润。因此,在许多农民看来,超大基地不仅是一个市场企业,更是农民心中的“农业学校”。企业也本着感恩之心,不遗余力地长期以“技术惠农”,一方面为企业发展培养了大批懂现代技术的职业农民,另一方面“武装起来”的新一代农民,也为现代农业在广大农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超大许多农场基地的大门口,都挂有“农业技术科普站”这样的牌匾,颁发者都是当地政府。“白天干农活,晚上到超大上课”已经成为超大基地周边许多农民的生活习惯,“超大学堂”常常是一位难求,许多农民甚至就站着听课,夜晚的基地教室总是灯火通明。

    在超大广西临海基地,组长廖万光是“超大学堂”最优秀的“毕业生”之一。老家在贵州的他,原本在家里种几亩水稻、玉米,来到超大工作后,他接触到更多蔬菜种植技术,在基地技术员的指导下,廖万光已经熟练掌握西蓝花、甘蓝、甜椒等十余种蔬菜的育苗、大棚管理、肥水施用、病虫害防治、标准化采收加工等专业技术。如今身为组长的他,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指导新员工,每年都要带新员工学习栽培技术。经常可以在大棚里听到廖万光那高嗓门的指导声。“廖师傅人热心,技术扎实,他可是我们许多新员工的偶像。”

    在超大基地,许多职业农民在懂得技术后更加“贪心”,许多人开始琢磨起农业管理。临海基地负责人雷武沛介绍说:“走进我们基地,一些产业工人成为有‘想法’的管理者。”基地的每个组长都要带领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工人。每天清晨上班前,组长负责集合工人,到仓库领取当天需要的农资等生产资料,领取多少数量,如何合理分配每个组员的工作量,如何提高效率,都是组长必须考虑的事情。在田间,组长既要管理生产进度、标准,生产中有什么新情况,甚至组员出现情绪波动,组长都负责解决,组里的员工在生活上遇到什么困难,组长也得设法帮助解决。

    虽然重任于肩,但组长们都感到自豪,廖万光说:“原来在家乡务农,一家人管理几分或几亩田,到了超大担任组长后,肩膀上的担子是基地上千亩大田生产,这样的锻炼,让我们提高了综合思考、科学管理的能力。”一些上进、责任心强的产业工人甚至超越“文凭”的杠杆,破格成为基地的技术员,成为名副其实的管理者。从靠天吃饭的“土农民”,到如今把农业当成事业来追求的“新农民”,是超大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超大集团对于农民的培训,十余年来也积累了大量经验。有常规的超大“培训学堂”为广大农民传道授业;也有一年一度的“爱农民月”开展的农技比赛、城乡连线,搭建的舞台让有技术的农民得到发挥和展示;还有遍布基地为农民朋友建的“农家书屋”,为渴求知识的农民打开更为广博的天地。

    “有人说种田苦,所以许多人不种了。其实,不种不是因为怕苦,而是因为常常种的没有价值,没有收益,这才是一些农村耕地抛荒的根本原因。”超大基地部部长王龙旺亲眼见到农民因为种植的产品滞销而一年努力付诸东流,也见过因为一辆辆大型集装箱货车驶出超大基地的大门,农民黑黝黝的脸上露出的灿烂笑容。王龙旺深有感触地说:“农民是最可爱的人,他们淳朴、厚道,用汗水养育天下人。超大集团发展的目标,就是要让现代农业走进农村,让农民的生活好一些,技术高一些,得到的尊重理解多一些。”

    超大基地入驻村里,我们的日子一天天地舒坦了,现在务农也不寒碜了,村里也有钱组织开展各种活动,生活多姿多彩,精神面貌大大地不同了。

    ——长春踊跃村村长闫明学

    和谐农村幸福的锣鼓震天响

    农村之所以落后,土地之所以贫瘠,是因为农民难以从土地中得到更高的价值。农业设施的不完善、果蔬品种的单一、栽培技术的落后、市场信息的闭塞导致了土地的低价值和农村经济的孱弱。

    武汉新洲区涨渡湖、龙王咀等农村地区过去是结构单一的、产值偏低的“棉油麦”农场,现在变身成为示范窗口、订单不断的“百菜园”超大基地。同一块土地何以前后有如此的不同?“这两个地区由于当地的气候特点,当时只能种植棉花、油菜和麦子,自然经济价值始终提不高。”超大集团武汉基地负责人周国华说,自从超大专家规划小组进驻后,针对气温和基础建设进行专题研究、整体规划,一整套的解决方案的重整进行,创造出了发展园艺作物的种植条件。“西蓝花在武汉的市场走量非常大,不仅宾馆酒店要求专供,在超市里老百姓的购买力也很强。”负责超大武汉地区的产品营销员陈理锦介绍。武汉的气温条件不适宜种植西蓝花,外地西蓝花进入武汉市场销售成本较高,在超大进驻武汉之前,当地市场上难觅西蓝花的踪迹。这也是原本武汉百姓不吃西蓝花的主要原因。面对“市场蓝海”,超大对生产基地成熟的改造工程及丰富的生产技术起到了“破冰作用”。

    针对冬季霜雪天气的严寒气温,超大集团在龙王咀和涨渡湖基地建起大棚,将西蓝花请进温室,在白雪茫茫的武汉冬季创造出绿意盎然的丰产胜景。建温室大棚不是超大应对严寒气温的唯一措施,循环选育的抗寒西蓝花品种也不断投入基地推广种植。在较少蔬菜可上市的秋冬季节,超大西蓝花的持续供应,很快在武汉市场打开局面。到了夏天,气温升高地热也随之升高,传统的浇水方式容易引起苗株的烧伤。基地的滴灌设施一点一滴缓和地渗入土壤,让苗株茁壮生长。

    此外,超大还对基地的水利系统进行再造,对基地的蓄水、排水功能重新建设。现在的超大武汉基地只需要数分钟就可以将湖水引入基地,遇到特大暴雨,也可迅速将水排出田梗。西蓝花、甘蓝、辣椒、番茄、甜玉米……超大现代农业的进驻,使原先的“棉油麦”农场变身成为了五彩的蔬菜园,也使部分周边农民学习超大的改造方式进行较高经济作物的种植尝试,并获得了惊喜的收益。随着各种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当地的农村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短短几年就成为武汉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地区。

    建设一个基地,改造一方土地,带动一片区域发展。江西南丰白舍镇原来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城镇。镇里经济活力弱,没有像样的商业。超大果业入驻后,白舍镇变了。超大多劳多酬的机制加上连年出口欧盟的成功,镇上农民赚到了钱,村里的经济也活跃了,80%的超大基地农户在镇里核心大道上购买了商品房,带动了当地餐饮、农资、地产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走在南丰县白舍镇上,六车道的马路宽阔笔直,大道两边是拔地而起的居民楼房,住宅一层有超市、衣饰、农机、农药等各种店铺敞开大门迎客,街上的小车和农用车络绎不绝。迎面驶过一辆崭新的面包车,当地居民告诉笔者,这是镇里的幼儿园配备的学生接送车,放学后将村里的孩子安全地送到家。“现在我们村里每年春节敲起震天锣鼓,跳起南丰傩舞,不仅仅是祝福村民多寿多福,也祝福超大更大更强,因为只有超大集团变得更好,我们的幸福生活才更有保障!”

    仓禀知礼,文明成为了农民更高的追求。走进长春市绿园区合心镇踊跃村,环卫工人正在清扫落叶,整齐洁净。一栋栋别墅般的“小洋房”联排而建,屋顶上的金色琉璃瓦片在阳光下熠熠发光,家家户户都有小庭院,一位老爷子正在院子里修剪花草,他高兴地说一会儿要到村里文体活动中心赢几盘棋去。“自从超大基地落户我们村,鼓起腰包的村民精神面貌大改观。”踊跃村村长闫明学说,超大在村里建基地,村里人因此当上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大家活钱多了,村里做小买卖的也就多了,村里也有了积累,建起了文体中心,如今村里越来越热闹。闫村长说,超大基地建设还让大家的环保意识增强,超大技术员对田里的环境要求严格,不仅不允许施用化肥、农药,乱丢农业生产垃圾,还定期给工人上环保课。潜移默化之下,现在整个村里的人都文明了。更让闫明学欣喜的是,从城里回村务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如今种田不寒碜,大家都把心思放在如何向超大学技术发家致富,光宗耀祖。

    后记:服务三农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让农民在企业的发展中得到实惠,让农村得以发展、农业得到进步;服务三农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没有捷径可以走;服务三农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需要巨大投入,需要倾注心血。可贵的是国家龙头企业福建超大集团在企业的发展中始终将服务三农融合到战略发展中。在采访超大的过程中,笔者看到的不仅是超大一种对社会的责任感,更看到了龙头企业的对行业、对未来的一份自信和执著。农业企业的根在三农,只有农民富裕了,农村繁荣,农业进步了,企业才能顺势有为。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9-01/171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