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围绕中心求突破奋进崛起谱新篇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8-25  互联网

    有一组数字让王凤楼人振奋:2010年,王凤楼镇实现了“三个突破”(财政收入突破2500万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突破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7500元),实现了“三个加速”(财源建设总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加速增长)。2010年,实现财政收入2635万元,是2005年的1.53倍。财源建设总量位居平原县乡镇第二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1325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35元,分别是2005年的1.4倍和2.1倍。今年1—6月份,全镇实现工商税收1906万元,同比增长56.87%,在平原县各乡镇增量、增幅排名中分居第一、第二位……

    有两条喜讯让王凤楼人自豪:荣获2010年度平原县乡镇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一等奖;荣获2010年度德州市合村建区先进乡镇称号。

    思想决定思路,思路激发动力,活力源于创新。特别是自2007年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历届镇领导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础上,王凤楼镇新一届领导集体坚持“科学发展是主题,转方式调结构是主线,重大项目建设是重点,苦干实干是关键,和谐安定是基础”的工作方针,以贯彻平原县委“一心两极”战略格局、加速实现东部崛起为总抓手,以建设山东名镇、德州强镇为目标,解放思想、创先争优,全镇经济社会事业呈现了跨越发展的良好势头。该镇党委书记吕东河说:“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只有解放思想不停步、真抓实干不松劲,突重点抓关键,才能促进镇域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解放思想、创先争优、勇于创新是王凤楼跨越发展的动力源泉”。

    “工业强镇”战略催生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

    经过几年的努力,王凤楼镇工业布局日趋合理,传统造纸业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异军突起,民营企业蓬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镇工业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散、小、弱的状况,初步形成了“高峰”与“群动”的良好局面。华中、德派克、海轮王农机、德强塑胶、东拓纺织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规模、效益快速增长,不仅发展迅速,而且构筑和支撑起王凤楼四大产业集群框架。

    王凤楼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投资规模的增长拉动;王凤楼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亦得益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引导驱动。据了解,整个“十一五”期间,全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28亿多元,年增幅均在20%以上。工业强才能财政富。该镇坚持走宽走实“兴工强镇”的路子,围绕到“十二五”末,全镇顺利实现工业限额企业达100家、工业固定资产达60亿、财政收入突破1亿的工业发展五年规划,把招商引资、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作为增强发展后劲、集聚财源的强力引擎。在加大现有工业投入的同时,围绕引进科技含量高、财源贡献大、投资强度大、带动能力强、符合产业政策的大项目、好项目,突出专业招商、以商招商、企业招商、资产招商、全民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仅2010年,该镇就引进招商项目16个,总投资9.8亿元。今年1-6月份,全镇开工及续建招商项目18个,总投资18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3个,过5000万元项目3个,过千万元项目8个。同时,投资8亿元的太阳能中央空调、4亿元的数控机床生产、投资3亿元的年10万吨肉食鸡分割、2.8亿元的铝型材成型机等5个、总投资22.8亿元项目已选址或达成投资协议。大投入、大招商不但成果丰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而且最直接的结果是催生了王凤楼富有特色、竞相发展的新的工业格局,形成了以华中和德派克为龙头的造纸及纸制品、以海轮王农机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以东拓纺织为龙头的纺织服装、以佳和牧业为龙头的农副产品加工等一批新的产业集群,实现了总量扩张、质量提升,工业结构体系得到进一步优化,彻底打破了传统造纸业“一枝独秀”的原有局面。

    明晰规划定位城镇龙头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作为全国重点镇、山东省首批中心镇,王凤楼镇五年前在小城镇建设上还没有大手笔,城镇的龙头带动作用还不十分明显。街道脏乱窄,污水难排、垃圾乱倒,“电线杆站在路中间”,给居民的居住生活带来诸多不便。2006年,该镇聘请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对镇中心城区进行了重新规划,先后完成顺河街道路硬化、镇中心卫生院门诊楼、地税分局、综合性农贸市场等一批亮点工程。2008年8月,平原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把城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载体,做出“一心两极八镇百区”建设区域经济文化强县的战略决策。王凤楼作为“一心两极”中的东部一极,这无疑为全镇加快发展步伐、加速实现崛起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实践证明,统筹城乡关键在城镇建设。抓城镇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抓生产力、抓民生。城镇是集聚各类要素的载体、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只有按照把镇变为城的理念去定位、去规划、去运作,从基础设施建设、从环境抓起,多元投入,做足做活城镇这篇文章,就能极大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该镇党委书记吕东河掷地有声。该镇抓住京沪高速公路、京沪高铁及318省道穿境而过的交通优势,在深入走访调研座谈论证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人文、环保、生态等理念,又聘请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按照主城区面积达8平方公里、驻地人口8万人,分近、中、远三期对城镇总体规划进行了重新修订完善,并明确了功能分区。

    有了高起点规划,就要高标准建设。干就要干精品、成亮点、树形象!三年来,该镇以打造宜商宜居宜创业的东方凤凰城为目标,按照规划,多渠道筹资1亿多元,先后启动了中心街拓宽改造升级、主街道硬化绿化、沿街商住楼建设、镇中心卫生院病房楼、镇中心小学教学楼、德惠新河湿地建设、蔬菜大市场、汽车站等十大重点城建工程,铺筑油面10万平方、辅路铺装8万平方、铺设排水及给水管网1.5万米、新建楼房8.5万平方,镇驻地“三纵三横”交通框架基本形成。在高标准建设的同时,该镇抽调精干力量成立城管执法分局,明确职责分工,有效地解决了规划控制、卫生保洁和城市绿化养护等问题,实现了建管配套。如今,走在城镇街道上,街宽了、路净了、灯亮了、树绿了、楼高了,城镇承载力、辐射力、吸引力显著增强,城镇功能形象显著增强,1.2万常住人口、1100多家商铺,商贸流通、餐饮服务、服装加工等产业蓬勃发展,提升了人气、集聚了商气、带来了财气,成为平原、禹城、陵县、临邑四县(市)交界处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城镇之一。

    小城镇的持续繁荣,必须有强有力的经济支撑。为此,该镇按照“项目园区化、产业集群化”的原则,围绕机械加工、纸品加工、家具加工、木材加工等民营主导产业,把园区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吸引外地人投资兴业、本地人激情创业。目前,镇驻地造纸、木材加工、凤凰民营园、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四大园区”功能完善,入驻企业达50多家,成为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支撑点”、“助力器”。

    实施“两区同建”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步伐

    7月7日早上7点,镇驻地王凤楼村居民赵丽和往常一样,骑上自行车到村北一家纺织厂上班。“今年俺家是‘双喜临门’,一是俺成了一名上班族,月工资1500多元;二是今年8月份,全家人就能搬上楼房,过上城里人的生活,这真是做梦也没想到好事啊……”赵丽乐呵呵地说。和赵丽一样,镇驻地凤楼社区640户居民享受到了“两区同建”所带来的实惠。

    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居住分散、占地过多、生活不便、配套不全等问题,该镇按照“以县城的标准建设城镇、以城镇的标准建设社区”要求,将全镇109个行政村合并为19个农村社区,又将19个社区科学整合成11个社区并建点。为提高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热情,加快推动社区建设,该镇组织百名机关干部下村入户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就群众关心的并居点位置、拆迁补偿政策、社区配套设施、农机具存放、物业管理等问题一一做出解答,并印发《“两区同建”有关问题解答》小册子1万多本发放到户。同时,先后组织3000多人次赴齐河、禹城等地实地考察学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理念深入人心。

    “‘两区同建’根本目的就是推动农民向社区居民转型、向产业工人转变、向二三产业转移,让农民不但能住上楼,而且住得起楼,真正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进而全面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王凤楼镇镇长李海港如是说。该镇坚持土地出让、增减挂钩、自拆自建等多条腿走路、多形式启动和“示范引导、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原则,大力度推进社区并建点建设。目前11个并建点已启动8个,新建住房3500户,并建率达26%。与此同时,该镇坚持居住区和产业园区同步规划、捆绑建设,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完成了11个并建点产业园区的规划。其中,镇驻地纺织工业园、东方社区木材加工园区已经成型,1000多名劳动力实现了就地转移就业。

    “两区同建”日益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参与。作为全县土地增减挂钩重点项目之一的古郡社区,由马务、双庙仇等10个村民小组整合而成,总规划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建成后可腾空土地2000多亩。目前,一期12栋、5万平方米居住楼房正在紧张施工,首批700户农民年底可实现上楼居住。与社区配套的服务中心、学校、幼儿园年底也将全部投入使用,同时,该社区通过招商引资,启动了高效农业园—万亩绿色蔬菜基地建设,目前已完成规划设计。“基地建成后,生产的绿色蔬菜可直供黑龙江省哈尔滨、大庆等城市。老百姓在享受土地流转带来收益的同时,还可到基地打工,获得两份‘工资’,从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产业工人。”古郡社区双庙仇村民小组长姚光林高兴地说。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8-25/171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