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辽宁省适应农民需要打造培训品牌

网友投稿  2011-08-24  互联网

    □□ 本报记者 于险峰 张仁军

    辽宁省大石桥市高坎镇李家村农民朱茂双,原先由于技术水平低,自己扣的大棚效益一直不好。参加设施农业培训后,他在教师的指导下种植了新品种,并应用了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今年大棚收入比常年收入翻了一番,达到6万元。

    “十一五”期间,辽宁实行普及性培训与专项培训相结合、务农培训和务工培训相结合、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相结合,先后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设施农业科技培训工程,培训规模快速扩大。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省开展农民培训800多万人次,其中实施两大培训工程培训农民共计180万人,实现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近150万人。

    根据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开展培训

    清原满族自治县夏家堡镇以香菇为主栽品种的食用菌生产已有30年的历史,但是由于食用菌生产的季节性较强,鲜菇的销售受市场影响较大。金窝棚村的刘兴斌在参加了清原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后,从2005年开始搞冷棚栽培香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几年来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全镇的食用菌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已发展成主导产业,现在全镇有500户农民发展食用菌产业,年产鲜菇800多吨,实现产值4000万元。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清原县在农民培训工作中,坚持“瞄准农民需求、贴近实地、示范引导、规范有效”的四大原则,努力使培训内容更加贴近农民和农业生产的需要。围绕现有产业进行培训,主要培训花卉、中药材、食用菌、山野菜等农业科技实用知识。

    近年来,辽宁省在实施农民培训工作中紧紧围绕各地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注重农民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生产生活需求,不断调整充实内容,拓宽培训领域。如设施农业科技培训工程就是根据全省设施农业大发展,每年新增30多万劳动力的实际而启动的。该项工程实施得非常成功,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适应农业生产和培训对象特点创新培训形式

    近些年,本溪县的“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尤其是乡村“农家乐”产业发展迅速,但农民自身素质及传统思想成为了制约“农家乐”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2010年本溪县开设了“农家乐”等特色培训专业,培训900人,占全年培训人数的50%。培训后,有效解决了问题,促进了“农家乐”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实现了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为减少农民参训成本,方便农民受训,沈阳市部分基地组织师资深入农村实施教学,设立移动课堂。于洪区设施果蔬专业培训针对该区设施农业建设点多人散的实际,以中心行政村为培训基地,辐射周边村镇,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实地教学,受到参训学员及农户的好评。

    适应农业生产和培训对象特点不断创新培训形式是提高培训效果的根本途径。近年来,辽宁省针对不同的农时季节,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方法,使培训工作更富有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从单项技能培训到综合性培训,从普通培训到重点培训,从培养一般人才到培养创业人才,从运用传统培训方法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呈现出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局面。

    农民培训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义县大榆树堡镇大石头村参加阳光工程沼气生产工培训班的学员杜俊才,在县农村沼气协会的指导下,建了一个沼气池,扣了2亩地高标准蔬菜大棚,每年用沼气做饭可节省燃煤2吨;用沼气照明,可节省用电1200个电字;用沼气池废料做有机肥肥料每年可节省开支2000多元。用沼气废料做有机肥,种出来的蔬菜营养全面,色泽、口感都好,市场价格高,亩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通过典型带动,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增加农民收入,阳光工程提高了义县农民的整体素质。

    辽宁省农委副主任王长宏介绍说,过去五年农民培训工作在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提高了农民技能和素质,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二是推进了农业新技术普及推广,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三是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今后五年间,全省农民培训规模将达到1000万人次,其中阳光工程和设施农业科技培训工程培训农民200万人,各市县农业部门开展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达到800万人次。到2015年底,将实现每户至少有1人参加过培训,为每个村培训1~2名农民技术员,农业生产服务业、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涉农企业从业人员参加培训的达到60%以上。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8-24/171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