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通州区的6号线十里堡工区,炎炎烈日下,来自四川宜宾农村的钢筋工郝中强在进行钢筋加工作业。本报记者 张建堂摄
▲用一根根焊条焊接地铁的历史。来自河南信阳农村的电焊工甘水军在10号线上作业。
本报记者徐华摄
▲建设者用责任和汗水连接起一根根钢筋——10号线六里桥至西局区间施工段的郭启军(前)和沈金祥正在进行二次衬砌施工。
本报记者徐华摄
▲“我来北京6年了,日工资100元,我哥祝自新是电焊工,也在这个工地上。”在6号线十里堡工区,来自湖北浠水县的机械维修工、正在对施工设备进行检修的祝自冬对记者说。 本报记者张建堂摄
▲从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走出来的瑶族农家学子、华东交大毕业的工程师、工区主任蓝及钊向记者介绍施工情况。本报记者 张建堂摄
▲中铁三局四分公司来自鄂、冀、鲁、豫等地的200多名农民工,一直奋战在6号线十里堡工区。工区对面就是农民日报社的东区办公楼,工友们说:“每天
看到你们楼顶上的‘农民日报’几个字,就有一种亲切感。” 本报记者张建堂摄
▲为防中暑,在8号线地面作业区,来自安徽芜湖的杨小溪在喝自带的凉白开。 本报记者刘刚摄
▲在6号线十里堡工区,来自河南焦作的宋平稳(右)与工友席地而餐,边吃边谈中不时爆出笑声。本报记者张建堂摄
北京市正在运营的十四条地铁长三百三十六公里在,建地铁十三条共二百七十九公里;到二○一五年北,京轨道交通线路将达到六百六十公里。目前在地铁一线施工作业人员达两万多人,除工程管理、技术人员外,其余约百分之九十是农民工。
八月初,阳光下的北京城,空气有些烫手。一个周末的中午,本报几位摄影记者相约去记录修地铁农民工的辛劳。他们带着体验生活的态度去基层一线发现新闻。
6号线十里堡工区,8号线西三旗站,10号线西局段,地平面以下,钢筋水泥的交响乐,低沉而激越。这像是煤矿,深达十米、二十米,长长的坑道向前延伸;这像是机械加工厂,各种建筑材料被现代化机具龇咬着,叮当作响;这像是炼狱,高温加高湿,智慧与力量,交织融汇。
半天下来,记者们的衣衫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照相机镜头上的雾气聚了又散、散了又聚。镜头前,作业工人的汗水一直在流,洒落在围墙后面、无人知晓的地方。
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每天劳作十小时以上,收入以小时计大概是十多块钱,作为谋生的手段,他们很知足。收工以后,他们也会花上两块钱,乘地铁回住地,而且尽量靠边站,以免满身的汗气影响别人。
本报推出这一版图片,见微知著,以表达对农民工的敬意。
余向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