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种数百亩菜地,雇用10余名当地农民,每年收入达20万元以上——河南省新野县农民陈青周不仅在北京城站稳了脚跟,而且还当上了蔬菜种植基地的“庄园主”。
贩菜赚到“第一桶金”
今年33岁的陈青周是新野县城郊乡袁庄村人,蔬菜种植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他从小就在菜地里长大,是个种菜能手。
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对外面世界充满向往的陈青周于1998年来到北京打工淘金,精明的他留意到北京的菜价比家乡高出四五倍,于是就萌生了贩菜的想法。
说干就干,当年陈青周租了辆大卡车从家乡拉了20吨蔬菜,除去运费、管理费、人工费等,一趟下来净赚近3000元。“辛苦呀,路上得跑20多个小时,到了北京还要连夜卸菜,即使遇到雨雪天也不例外。”陈青周的母亲清晰地记得,1999年冬天,陈青周拉了一车蔬菜从新野前往北京,半路下起了鹅毛大雪,路面结冰、高速被封,他们在路上走了一个星期才赶到北京,夜里气温降至零下,十分难熬,大家的手脚都被冻伤。
虽然苦些、累些,但经过两年的打拼,陈青周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并买了一辆运输车。
“求医问药 ”克服水土不服
“贩菜不仅辛苦,而且风险大,还不如就地种菜,这样省去了运费、管理费、人工费等中间环节费用,蔬菜也新鲜,能卖上价。”陈青周告诉笔者,两年贩菜的经历使他结识了许多北京的菜农朋友。2000年,通过朋友牵线,他在当地承包了30亩菜地。
没想到信心满怀的陈青周承包菜地的第一年就赔了个精光。在家乡,他虽是种菜能手,但因为没考虑到北京的气温比新野低得多,他仍按家乡的套路种菜,结果30亩菜没有长成就被冻坏了。
尽管遇到了挫折,但不甘心失败的陈青周并不灰心,他四处请教当地有经验的菜农,一有时间就跑到书店查阅、购买种植方面的书籍,甚至还来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登门咨询、请教有关专家。做了充足的准备,第二年,他四处向亲戚朋友借钱,筹备东山再起。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陈青周像呵护婴儿一样管护蔬菜。功夫不负有心人,陈青周不仅取得了成功,而且不断总结经验,种植茄子、冬瓜、洋白菜等,进行多元化经营,不到两年他就还请了借款,打了个漂亮的“翻身战”。
既要产量还要质量
靠着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陈青周牢牢站稳了脚跟,他一方面继续承包菜地,不断扩大蔬菜的经营规模,另一方面刻苦钻研、探索创新蔬菜种植技术,提高蔬菜的口感和品质。
“经过不断摸索,从2005年开始,每年的11、12月份,我都要回老家新野,其一是在家过年,其二也是最主要的要在家里育苗,第二年春上再带上培育好的蔬菜苗北上京城。”陈青周进一步解释说,老家的气温比北京高,蔬菜苗长得快,这样我种的蔬菜就比当地蔬菜能提前半个月上市,物以稀为贵,这样就能卖上高价。
目前,陈青周在顺义区李桥镇等地已经承包了数百亩的菜地,建起了以日光温室、塑料拱棚为设施的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示范园,并在当地雇佣了10多位农民作为自己帮手。他种的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品质好、销量大,一年总收入能达到20万元以上。陈青周说,如今他不仅买了两辆车,而且还在北京买了房。
种得好还要卖得出
事业有成的陈青周除了承包菜地种菜外,还积极帮助家乡菜农联系销路。近年来,河南大葱、洋白菜滞销,他就积极帮助老乡联系销路,使100多万斤滞销蔬菜有了买家。
经过10余年的打拼,对蔬菜市场有着相当深刻认识的陈青周,对如何避免出现蔬菜滞销以及做大做强蔬菜产业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首先,蔬菜要提高品质才能卖上价,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蔬菜的口感和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其次,要注重包装,形成品牌。新野大葱质量不差,但都是成捆成捆包装,没有卖相。而福建漳州大葱用纸盒包装,非常精致,有了卖相,也打响了品牌,价格就比新野大葱高出四五倍;最后,种菜还要巧打时间差,物以稀为贵,蔬菜大量上市时价格就降了下来,要尽量避开蔬菜上市高峰。总之,政府要多加引导,形成规模、形成品牌,菜农才能提高收入。陈琰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