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另一个角度读历史

网友投稿  2011-08-18  互联网

    □□  本报记者 黄朝武

    人类因为有了语言而区别于动物,因为有了文字而进入文明。

    从来人们就相信,人类的历史是绚丽多彩的,是一部宏大而又可歌可泣的故事集。所以,尽管我们从小到大一直在学历史,诸如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应有尽有,然而,随着我们所学知识的增多,脑袋里却成了一锅糨糊,一个个的片断,支离破碎,却又纠结在一起。

    近日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天边已发亮》一书作者麦修,却能抛开文字史研究的通常模式,另辟新路,带领读者跟随着那些心中的英雄们,用行云流水般的笔墨,以人类的文字史为脉络,有机地把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腓尼基人的腓尼基字母、古希腊人的线形文字和希腊字母、古罗马人的拉丁字母、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字母、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文字、古代中国的甲骨文、日本文字、朝鲜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玛雅文字编织在了一起,同时辅之以轻松、流畅的行文风格,为读者揭开了掩藏着各种历史事件的神秘面纱。

    读这样一本书,也能让人从中了解农耕文化。中国古代文化是以农为本的文化体系,汉字系统中与农耕有关的意象非常丰富。“农”的繁体字为“農”和“辳”,上为“田”、“林”,下为“辰”。辰有多个义项:地支中的第五位,龙;用于记时,早晨七点到九点;重要的时日,时辰、诞辰;日、月、星的总称;也是晨的同义字,是日月交汇点的清早。

    在中国古代,辰龙、北辰、宫殿、王位等词汇有着一致性。而在甲骨文中,辰为“阴阳交合”之象,阴阳交合便产生震动。古人认为,播种也是一种阴阳相交,农业的耕种就是使土地怀孕,春雷震动,万物复苏,农时到来了,这就是“农”的本意。

    当然,如果内容仅仅是讲述上述几种文字的发展历程的话,也就不算很有特色。难得的是,作者在书中还讲述了几种古文字在从历史舞台上消失、湮没之后重又被发现、被释读的一些故事,如:法国士兵发现罗塞塔石碑的故事、商博良等一些学者释读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故事、罗林森等一些学者释读楔形文字的故事以及中国学者王懿荣等发现并释读甲骨文的故事。对于我们较为熟知的文字事件,如结绳记事、音乐等也从其作为记载人类生活和情感的方法进行了讲述。

    在作者精心烹制的这场饕餮盛宴之下,借助对文字史的探索,那些与之相关的事件、故事、人性、心境都成了值得人们去琢磨的事情。于是,从中体会出人类自身的发展历程也就变成一件清晰的事情了。于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读者从中发出的感悟: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其实很简单,只要把人类的历史琢磨透了、看透了,这人生就足够了。把人类的历史琢磨透了、看透了,人生的真谛也就尽在你手中。这当是读这本书的意外收获吧!

    相信这是一本只要你打开了第一页,便会专心捧读下去的书。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8-18/170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