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发展冲动催生小水电“大跃进”

网友投稿  2011-08-16  互联网

    □□ 本报记者何红卫楚天都市报记者王昱晔陈勇

    神农架素有“华中之肺”之称,因蕴含巨大的生态价值,是全国惟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湖北省委、省政府长期坚持“保护第一”的方针。然而,有着重要生态意义的神农架林区内,竟出现了100座小水电站。

    神农架林区共有堵河、南河、香溪河、沿渡河4大流域。7月中旬至8月中旬,记者与专家联合调查发现,在这4大流域上已建成小水电站90座,在建10座,拟建2座,另有2座列入规划。大建小水电站造成河流反复断流,神农架整体生态遭受威胁。

    “赶快抢救神农架的河流!”

    “赶快抢救神农架的河流!现在水电站工程马上就要施工,再不阻止就来不及了!中国再缺电再穷,也不在乎神农架这几条小河,就让神农架的河水自由流淌,不要为蝇头小利破坏国家级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害国害民!”

    给记者写信的其中一位农民叫姚楚成,今年43岁,家住香溪河流域的宋洛乡长坊村6组。5年前,他在当地投资了野生鱼繁殖基地。他的设想是,研究神农架境内野生鱼类的繁殖技术,再将繁殖的鱼苗卖给养鱼农民。这样既能带领大家发家致富,又能为野生鱼种的繁衍做点贡献。

    7月16日,记者来到他位于长坊河畔的家中。他说,这里地方偏僻,他预计短期内不会建水电站。谁知他的基地刚建成,长坊河要建电站的消息就开始流传,让他心惊胆战。

    姚楚成的担忧是有道理的。近年来,神农架建起众多电站,大都是引水式电站。这类电站在山体内打隧道,利用水的落差发电。河水被大坝拦截后,沿着山体内的隧道流到下游发电。他亲眼看过许多河流因此断流,鱼儿消亡。他的繁殖基地正处于水电站的下游不远处,他深知,长坊河要是建电站,他的基地就完蛋了。

    今年3月,河边已建起了炸药库,乡政府在村口已贴出通告,要求山民大力支持水电站建设,对于干扰、阻碍和破坏工程建设的行为,警方将进行打击。

    电站建设正紧锣密鼓进行。6月8日,山洞开挖已“放了第一炮”;8月14日,村民电话中告诉记者,炸药库里已经运进了5吨炸药,中岭河畔山体内的隧道已经开挖。

    跑马圈河:水电局局长也是电站股东

    投资小、风险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这是当地人对小水电的一致看法。

    神农架林区水电局局长陈光文说,2000年投资一个电站,每千瓦只需3000元,五六年就可以收回成本。现在每千瓦要投资7000~1万元,收回投资也只需要10年。

    2000年是林区水电站建设的分水岭。此前,林区水电站主要为国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2000年以后,民间资本尤其是外来资本大量涌入,跑马圈河,林区水电站一哄而上。

    谈起小水电建设,陈光文抑制不住激动。早在2004年,他在宋洛乡任党委书记期间,就提出要把水资源丰富的宋洛乡建成“水电之乡”。

    在民间资本投资的小水电项目中,一些拥有着广泛人脉资源的地方官员也成了股东。记者在下谷坪乡采访时,当地老百姓传言,该乡多家电站的“幕后老板”就是林区某局局长,他曾经当过乡领导。

    陈光文坦承,自己在宋洛乡当党委书记时,在某电站入了10万元的股份。如今,他每年能拿到1万~1.5万元的分红。

    不少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懊悔自己“醒悟”太晚,错过了电站投资的大好时光。因为到2006年,神农架可开发的流域几乎被“瓜分”完毕。

    管理混乱:70%的电站未经环评审批

    在陈光文看来,2006年之前是投资电站的最好时期,除了有水可圈之外,审批程序也非常简单,“只要拿个实施方案,电站就可以动工。”

    到了2006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了《关于有序开发小水电,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的通知》。国家要求清查无立项、无设计、无验收、无管理的“四无”电站。

    这一年,24座小水电站的老板到林区水电局补办了手续,水电局组织专家进行了评审。

    同一年,林区环保局也对在建的30个电站进行了环境影响“后评价”。与水电局的“宽容”不同,环保局否决了大多数电站的环评。

    林区环保局环境监察支队的工作人员甘萍称:“神农架太敏感了!要是把环评都批了,这些电站都合法了,万一出问题谁来负责?!”

    据了解,截至目前,林区所有水电站项目中,已通过环评审批的只有29座,环评通过率不足30%。

    没有经过环评审批的水电站,或照常引水发电,或大干快上。对此,环保部门只能干瞪眼:“我们没有办法让电站停产整顿。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打个调研报告给政府。”

    尽管国家层面重拳出击整治小水电,却未能对神农架小水电的管理、开发起到刹车作用。

    发展冲动:一边喊关停,一边在大建

    在陈光文看来,神农架的水电资源应该继续开发。陈光文说:“这些年,媒体盯着神农架,对林区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神农架要保护,但一味地保护,农民怎么办?公务员怎么办?神农架八万多人也要生存。”做过乡党委书记的他坚信:“领导在位子上,不搞建设,农民要恨死他。他走了,谁也不会念他的好。”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也表示,都说要把保护神农架作为干部的考核标准,但是这个标准怎么定?搞建设,GDP搞上去看得见;搞保护,搞得再好谁摸得着?

    老百姓的脱贫动力以及官员的政绩考核体系,让水电建设成了保护与发展这对矛盾下的现实选择。

    其实,神农架建设小水电站致使生态破坏的问题,早就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

    湖北省水利厅农电处副处长叶恒奎介绍,2008年,由省发改委牵头,启动了神农架影响生态环境的水电站关停试点工作。其目标是:在2008年底,林区凡装机容量在200千瓦以下的引水式水电站一律关停并恢复原状。在2010年底,装机容量500千瓦以下的引水式水电站一律关停。在国家及省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后,逐步关停1000千瓦以下的引水式水电站。然而,这一试点工程因补偿资金不到位而流产。

    记者在湖北省环保厅、省水利厅采访时,相关负责人均称,2006年以后建设的水电站均要求下泄正常河流量的10%~30%作为生态水,维持河流生态。神农架林区党委副秘书长刘生策称,早在2003年,林区就要求引水式水电站打“生态孔”,保证河道里有可供水生物生存的生态用水。

    然而,记者在调查中未发现一处引水式水电站预留了生态水。梯级开发的引水式电站,常常是首尾相接,寸水必争。生态水为何不能确保?陈光文反问记者:“每一滴水都能带来利润,你要是电站老板,会不会让钱白白流走?”

    林区政府副区长杨晓发称:“神农架小水电不利于生态保护。我们愿意为了生态保护牺牲眼前利益。”他强调,今后要逐步关停公路沿线和保护区内的水电站。

    口头大喊关停,为何却出现大建水电站的局面?杨晓发的解释是,新建的电站都是带有水库的库容式水电站,不会造成断流。

    记者调查发现,正在建设的9座电站中,除了2座电站有水库外,其他电站都是引水式电站,即穿山引水导致原有河道干涸的水电站。

    大建水电站造成生态破碎

    据林区发改委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林区已建、在建、拟建和规划的水电站共有99座。记者走访后发现,目前实际数量已达104座。这些梯级开发的电站常常是首尾相接。记者在古水河驾车行驶17公里,就发现有6座电站,还有一座正在建设。上一座电站的水被拦截,穿山引水到下游发电后排出。距离出水口不远处,河水再次被拦腰斩断,穿山引水到下一座电站发电。除了个别水电站坝体老旧失修、坝体漏水外,绝大多数水电站的拦水坝下,河水断流。

    原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局长翁立达调查后发现,神农架的河流已经“支离破碎,体无完肤”。

    记者向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剑伟博士描述了在神农架看到的情形,王剑伟惊呼“天啦”。他说,神农架共有35种珍稀鱼类,如多鳞产颌鱼、白甲鱼等,一旦河流断流,这些鱼类将面临毁灭性的打击。

    长江科学院流域水环境研究所总工程师黄茁认为,河流断流会造成整个水生生物链断裂,进而导致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的减少甚至灭绝。山区的河流与地下水相连,河流断流将使地下水位下降,影响沿岸植被生长。

    翁立达认为,水是整个生态的核心组成部分,就像人体的血脉。这些水电站就像在血管里形成的一个个血栓,对神农架整体生态构成严重威胁。神农架“大跃进”式发展小水电,无异于“饮鸩止渴”,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当然,神农架林区经济发展滞后,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国家生态补偿机制,以更好地保护好“华中之肺”。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8-16/170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