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建设幸福和谐新农村的稳定发展之路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8-13  互联网

    本报记者沈建华陈兵

    从“公章随身带、会议流动开”到“四室八有”,“新农村服务中心”让江苏省连云港市1438个行政村的党员有了“家”,“两委”有了“根”,农民办事有了地,农村发展有了新“引擎”;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三会村治”让连云港农村普沐民主自治新风;从偏重GDP到“民生先行”,连云港于民心处着力的“政绩观”,为建设幸福和谐新农村,走出一条稳定发展之路。

    访贫问苦催生“引擎”创建

    曾经长期在南京工作的连云港市委书记王建华,2005年6月,刚到连云港履任时,就对全市农村工作做了一次深入调研,结果令他不容乐观。

    2005年,拥有400多万人口的连云港市GDP仅300个亿,财政收入40个亿,1438个行政村,30%的村集体收入为零,大部分在20万元以下,相当一部分村甚至连基本的办公场所都没有,村领导“公章随身带,会议流动开”的现象十分普遍。

    “与其说是调研,不如说是访贫问苦!”王建华说,农村税费改革后,一些村级组织由于缺乏收入来源,出现运转困难是很多地区的共性问题。这次访贫问苦式的调研,催生了一个新农村建设“引擎”的诞生。

    从2006年4月起,在“不让村民村里增加一分钱负担”的前提下,连云港以财政和各级党费投入为主,多方筹资为辅,在全国首创、全市普建“新农村服务中心”。

    如今,无论走进连云港市的哪个村庄,一个既有村“两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文化宣传室、卫生室,又有电教设备、档案台账、学习资料、规章制度、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栏等“四室八有”的“新农村服务中心”,总能让人眼前一亮。

    王建华说,新农村服务中心首先是解决了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的问题,让党员有了“家”,“两委”有了“根”,群众办事有了地,更重要的是拓展了村级党组织服务平台,增强了村级组织引领发展的能力。

    7月13日上午,记者来到连云区高公岛乡高公岛村新农村服务中心采访,适逢区农技部门过来搞紫菜养殖培训,50多位农民坐在宽敞的会议室里边听边记录。村负责人告诉记者,村里依托中心开展了紫菜加工、叉车、电焊等多个技能培训班,引导渔民转产转业,紫菜养殖、加工能力大大提高,“中国紫菜第一村”的名声也越来越响。

    连云港市委副书记魏国强介绍说,目前,全市绝大部分新农村服务中心都开展了科技咨询、农技培训、职业介绍、市场经纪等服务,功能的拓展和强化让新农村服务中心成了名副其实的村务议事堂、科技加油站、致富信息港。

    农村是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地,为了规范农村消费市场,连云港市与江苏省供销合作总社联手,在新农村服务中心建设过程中,同步配套建起了规格、品牌、货源、价格统一的农资超市和日用品超市。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很多新农村服务中心的超市还办起了代收水电费、有线电视费,代收代发杂志,代邮寄信件、代办灌装液化气等业务,很有城里社区服务中心的味道。

    赣榆县罗阳镇岭灶村村民丰广东说:“我们现在的生活不比城里人差,种地有专家指导、购物有正规超市,没事还能到新农村服务中心的活动中心看看书,锻炼一下身体,日子过得舒坦着呢!”

    王建华说,连云港还要努力,要建设一个幸福、和谐,令人怦然心动的新农村!

    乡村治理探出“三会村治”

    乡村治理,是一个世界性、历史性的课题。上世纪初,梁漱溟等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在山东、河北等地开展“新村主义”试验,试图在农民自给自治上探索一条道路,但由于社会制度落后,这种试验最后无疾而终。

    “乡村治理必须从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出发,只有唤醒农民的民主意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才能稳步、健康推进。”连云港市委书记王建华说。本着这种理念,一种农村基层治理的新型机制,在连云港显示出了蓬勃生命力。

    2008年,“三会村治”新模式在海州区试点,从村干部权力制衡入手,将村权进行三分:以村民代表为主要成员的议事会、监事会和村民委员会分别行使村民自治权中的决策权、监督权和执行权,实现了村治方式从“为民做主”向“让民做主”转变。

    2009年3月3日,海州区新坝镇大屯村村民议事会讨论村委会提出的村庄道路整治铺设筹资方案。村委会最初的筹资方案是每户出资200元,另根据每户承包地面积每亩出资40元。议事会成员不反对修路,但认为村民负担得太多,要求村委会重新拿出可行方案。

    当年5月30日,村委会的新筹资方案变为“每户出资100元,每亩出资20元”,9名参加会议的议事会成员全部投票赞成,100多名旁听的村民报以会心的微笑。很快,村民的3万多元筹集完毕,上级资金也全部到位,2.6公里的水泥村道于当年11月下旬顺利通车。

    连云港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宣传部长张光东说,“三会治村”充分体现了协商民主的决策机制,村民在村务管理中,不再是一名被动接受者,而是一名主动参与者,党心和民意得到了有效嫁接。

    “三会村治”让连云港的村官们花钱不再是“一支笔”。按照新规,村里超过3000元的支出,必须召开议事会讨论,村务日常支出的每一张发票必须经过村委会主任、经手人及监事会2/3以上成员签名才能报销,每年年底,监事会还要会同镇有关部门对村务收支进行审计。作为试点村的大屯村,光全年的招待费就下降了90%。

    连云港市纪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说,“三会村治”中的监事会,依托现有的机构和人员,还成立了村级纪检监察工作室,延伸了乡镇纪检监察组织的监督触角。监察员已逐渐成为廉政法规的“宣传员”、村民上访的“接待员”、案件查办的“联防员”,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了一线农村干部违纪违法行为多发的现象。

    靠功能转换,加强党的领导;靠权力制衡,促进民主村治;靠常设机制构筑议事平台;靠监督延伸弥补纪检“短板”。“三会治村”新模式,目前正由海州独创向全市覆盖,一股民主、和谐的村治新风在连云港农村正越刮越劲。

    统筹城乡锁定“民生先行”

    连云港市委书记王建华坦言,对于连云港的区域发展他曾经有两个担心,一是农村基础过于薄弱,经济社会发展难以跟上城市节拍,最终导致二元结构加剧;二是四县因产业基础不同,会导致县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基于此,我们把很大精力放在了农村,社会事业、民生建设重点向农村倾斜,增强农村发展动力,同时引导各县培植自己的主导产业,用差别化竞争的方式达到经济上的齐头并进。”王建华说,新农村建设各县措施、标准各异,但用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目标是一致的。

    经过6年打造,连云港四县在产业发展上均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灌云设施农业、灌南食用菌、东海鲜切花、赣榆海淡水养殖在行业内异军突起。据统计,目前,连云港市下属县区经济总量在全省整体排名前进了10位,四个县财政总收入去年均突破了40亿元,镇域经济总量6年提升了10倍多。

    与苏南等发达地区相比,连云港的经济发展只能算是“后起之秀”,尚不在全省主要经济方阵之列,但欠发达语境下的连云港各县端出的“民生大餐”却让不少前来参观的苏南人都竖起了大拇指。

    所有公立医院免收挂号费和病历工本费、所有景区景点及健身场所免费开放、农村70岁以上老人和残疾人免费乘坐县内公交车、农村所有60岁以上老人每两年免费体检一次……近5年来,灌云县每年新增可用财力的40%以上都投到了民生领域。

    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孤儿集中抚育、残疾儿童免费入学,各种弱势群体都得到帮扶……2005年以来,灌南县用于扶助困难群体、减免各种费用的支出每年都在4000万元以上,全县保障人口达6%,远远超过全国特殊人群社会保障覆盖面1.8%的目标。

    在东海县,农民有事只要拨打“122民生热线”,全县就有37个职能部门和单位及时给予帮助。洪庄镇薛团村农民贾桂君家的太阳能热水器坏了,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拨打了122,没想到上午才打的电话,下午民生热

    线就为他找来了厂里的师傅上门维修。自2010年7月20日正式运行以来,东海县民生热线已受理各类求助事件18.5万起,事项按期办结率达98%。

    赣榆县建立了县领导和县直机关主要负责人联村包点帮扶制度,26名县处级领导和31名县直机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把办公地点转移到村,深入了解民情民愿,今年已征得的302个道路修建、河道疏浚、困难户帮扶等重点问题,已全面解决了275个。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连云港立足民心、民生,创新、创造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勾画出了一幅民生优先,经济与民生互动发展的动人画面,其思路、举措、成就、经验对其他欠发达地区不无启示和借鉴意义。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8-13/170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