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郭少雅
陕西省吴起县是当年中央红军结束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落脚点。曾经的吴起,生态环境脆弱,常年的严重干旱和水土流失使这个红色革命老区不堪重负。然而,当记者走进吴起时,看到的却是一片绿意盎然,这个“退耕还林第一县”正呈现出勃勃生机。
退耕还林是一场革命。吴起人过惯了唱着信天游散放羊群的生活,封山禁牧是他们听都没有听过的事。同时,在这片干渴贫瘠的土地上植树造林,更让朴实的老百姓难以相信。“共产党骗人哩,这山上咋能种树?”面对乡亲们的疑惑,吴起的干部们率先垂范。人均年1700元的退耕补偿款发放到位,舍饲养羊的技术送入家门,种的地少了,收入却没减,守着贫瘠土地的吴起人终于明白,开荒种地、散牧养羊只能守着穷山过苦日子,改善生态才是发展之道。
观念一变天地宽。吴起人拿出了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绿化荒山。吴起县吴起镇张坪村,2002年和2003年遭遇大面积干旱,当年栽下的树苗几乎全军覆没,损失了几百万元。但村民们发扬百折不挠的“延安精神”,硬是靠人背牲口驮,在沟沟坎坎的每一寸土地上一棵棵地植树,一次次地补栽。就这样,吴起人用愚公移山的精神一寸寸地为荒山织起了一件绿衣裳。
从1999年至今,吴起县累计退耕还林244.79万亩,合格兑现面积169.8万亩,农民可享受粮食补助、管护费、种苗费折合近13亿元,农民人均1.2万元,10多万农民直接受益。
走进吴起的山川沟壑之间,无论山尖还是沟底都被浓密的植被覆盖。沟底是成长迅速的小叶杨和榆树,半坡夹杂间种沙棘和侧柏、油松,近年开始种植的经济作物山桃、山杏和山地苹果正在生长期,有些已经开始挂果。
吴起县退耕还林的生态效果已经逐渐显现:曾经不足400毫米的年降水量增加到500~600毫米;山林间久违的狐狸、鹰、狼等野生动物又开始出现;全县林草覆盖率高达62.9%,水土流失情况得到彻底改善;改变了过去“有雨洪水如猛兽,无雨干旱渴死牛”的状况。
为了保住退耕还林的生态效果,寻找可持续的经济来源,吴起人把今后植树造林的重点转向了经济效益。挖掘林木经济潜力,推进树种结构调整,将果林产业化,引导林果业产业开发,是他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沙棘是吴起镇广泛种植的一种经济作物,其果实既可以加工成食品,又可以入药,树干也是坚硬的木材。吴起镇目前专门引进了木材加工厂,镇长刘为浩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建立龙头企业,拓展产业链,过去我们只想着要把荒山变绿,现在想的是怎么靠山来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