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机化解开宿豫用工难“死结”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8-05  互联网

    □□郑思佳

    “往年‘三夏’,工人陆续请假回家收种,最愁找不到工人,致使企业被迫停产一般在20天,有时候拖延交货还被上端客户罚交违约金。今年真好,工人家中的夏收夏插都被农机‘包’了,企业一天未停,农机化快速发展帮了我们企业的大忙啊。”日前,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宝俊包装有限公司老板宣姝存高兴地说。

    农机化提速缓解用工矛盾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宿豫区推进城市化进程、破解用工难的重要抓手。”宿豫区委书记曹秀明如是说。今年以来,“民工荒”不仅出现在珠三角等沿海一带,苏中、苏北等劳务输出城市也加入了“抢人”行列,尤其农业收种旺季更为明显。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对农机应用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机械化在缓解用工矛盾中的支撑作用越来越重要。

    宿豫区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劳动力转移状况、农机化技术成熟程度和经济效益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针,选择适宜的农机化发展项目、适用的技术和机具,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

    据宿豫区农机局局长潘雷介绍,2009年以来,宿豫区先后推广了“机械收获技术”、“机械插秧技术”、“节水喷灌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等农机新技术和新机具,在全国、全省赢得了一定的知名度。2010年,该区耕整机、小型秸秆还田机的成功开发,小型农机产品在苏北又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农机产业集群已初显雏形。

    大力扶持“全职保姆”

    农机化的快速发展,又有新问题摆在宿豫区面前,本来每年可盈利几万元的农机具,呈现出“吃不饱”,相互“各扫门前雪”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区坚持“自发、自愿、自主”和“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发展原则,按照“指导不决策、服务不干预、扶持不包办”的工作要求,全力发展农机合作社,做到积极引导,热情服务,优先扶持,真正做成农田的种、管、收“全职保姆”,让农民“种田不下田”。

    目前,已有农机专业合作社40多家,并出现了惠民农机合作社等拥有几十台大型农机的专业合作社。陆集镇为众农机合作社目前拥有农机固定资产160万元,社员9人,在全区率先实现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程机械化,由于合作社良好的服务、规模化的作业、坚持让利于农民的原则,吸引广大农户纷纷向合作社靠拢,目前服务范围已辐射到周边3个镇12个村,服务农户达600多户。

    农机合作社还通过土地承包、土地托管等“保姆式”服务,解除了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提高了农民工资性收入。各乡镇农机专业合作社还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机械化种养项目,吸纳4000多名劳动力就业。

    着力促成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

    今年水稻插秧对陆集镇虎山村农民张成一家来说轻松了许多。他只申请调换了一天班,联系了插秧机,老父亲帮他提前到田里放了水。今年他家3亩水稻,花了300元租了一台插秧机,几十分钟就完事了,没耽误上班。

    张成高兴地说,过去插秧可费事了,先是拔秧苗,然后是运到田里,再散秧、放线,最后再一株一株栽秧。这样一来四五天的水中辛苦劳作,人都累得好像打仗一样。厂里上班的事还要请假,老板还特别不高兴,因为这期间往往也是工厂最忙碌的时候。如果赶上蚂蝗多的年份,那就更别提了,说“心惊胆战”一点不过分。现在有了农机合作社,把农民从高强度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可以花更多的时间打工赚钱了。

    “机械化作业使劳动力成本得到了节约,让农民们将更多的时间用到了第二、第三产业上。”陆集镇镇长陆振算了一笔账,“像张成家3亩地一季花费农机租用费500多元,20天时间他们夫妻俩上班赚到工资3000多元,除去租用费多赚了2500元,还保持了上班的延续性。同时,实行机械流程作业后,秸秆可以直接用于还田作肥,克服了过去焚烧秸秆的习惯,保护了生态的良性循环。”

    截至目前,宿豫区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2.4万台,联合收割机2500台,插秧机1700台,配套农机具5.5万台套,农机总动力63万kW,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2%,年减少粮食遗撒1.1万吨以上,年节约劳动力工日320万个,促成5.5万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全区无一企业因“三夏”停产。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8-05/170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