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创新经营方式的“安徽样本”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7-30  互联网

    □□本报记者夏树李朝民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财政支农资金每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作为地方财政部门,如何管好用好这些资金,为农村改革发展服务?

    安徽省财政发挥职能作用,在支持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进行创新整合,集中财力办大事,通过打造24个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探索农村经营方式创新。两年多的实践表明,这项改革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受到国家财政部的高度肯定。

    服务大局,探索农村改革发展新路径

    2008年11月的一天,安徽省财政厅

    办公大楼17楼会议室,正在召开一个小型座谈会。厅长陈先森说:“当前农村工作的大局就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经济综合管理职能部门,必须要树立改革创新意识,主动作为,为农村改革发展服务。”

    农业比较效益差,农民增收难度大,缺少规模经营主体,是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安徽是“大包干”的发源地,当年“分”是为了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30多年过去了,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已经到了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提高的时候了,已经到了必须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来取代传统农业,促进生产关系变革的时候了。

    怎么改?经过一次次调研论证,建设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的思路渐渐清晰:以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探索农村经营方式创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不是打造盆景,而是构筑探索创新的载体,搭建示范引领的平台。围绕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和财政支农三大主题,安徽确定了八个方面的探索:统分结合的土地经营新方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模式,农业社会化服务新形式,实现农业多功能性新渠道,科技兴农新途径,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新办法,推进新农村建设新举措,财政支农投入与管理新机制。

    “八个探索”的着力点是发展现代农业,核心是机制创新,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安徽省财政厅副厅长张广寿说:示范区建设主要探索解决三个问题,现代农业的路到底怎么走?发展的资金从哪来?建设机制如何确立?建设路径是,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切入点,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以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

    2008年12月,安徽财政厅正式向安徽省政府报告。省政府办公厅2009年2月批复:为探索财政支持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路径,省政府决定,在淮北平原、江淮丘陵以及皖南山区选择建设滨湖、百善、耿城、郭河、九华、红星6个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这也标志着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上升到了安徽省整体发展战略和制度安排层面。

    统筹资金,走发展现代农业之路

    在濉溪县百善镇示范区内,记者看

    到:兴建了大批井、桥、涵、闸、站等水利设施,农田进行了平整,沟渠进行了疏浚,大大提高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县财政局农发局局长宋加金介绍,示范区平均80亩农田就有一眼机井,大部分田块都建立了喷灌设施,形成了“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格局。

    黄新庄村支部书记、种粮大户谢现强说:“过去春怕旱、秋怕涝,靠天吃饭;现在渠相连、水畅通,旱涝保收。在建设示范区之前,这里的小麦亩产一般在800斤左右。今年尽管遭遇了50年不遇的旱灾,但由于农田水利设施改善了,加上良种良法和统防统治,平均亩产1000多斤。”

    据介绍,在安徽6200多万亩耕地中,中低产田占到60%以上。农业基础薄弱,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安徽省财政厅农发局局长王建培说:“发展现代农业不能单靠财政资金,重要的是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建立一种新的投入机制,促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

    推进示范区建设,统筹资金是关键。调查发现,安徽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的资金整合,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首先是集中农发资金搭平台。“示范区建设是一台大戏,这个舞台谁来搭?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责无旁贷。因为我们不光有项目和资金统管的优势,而且还有一块相对集中的能干大事的资金。”王建培说,“农业综合开发搭建平台着重体现在三个方面,即高标准农田建设、科技支撑、支持企业入驻。”

    在国家农发办规定的政策范围内,安徽财政厅投入10多个亿的农发资金,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近百万亩。省农发局集中2800多万元科技推广经费,建立112个省级科技示范点,推广优良品种、扩行条播等核心技术,整合农业部门“高产攻关”项目落户示范区。示范区良种普及率达到100%,为发展农业产业化铺路搭桥。

    其次是整合涉农资金干大事。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优势互补、共同建设”的原则,把一些分散在多个部门的小项目集中起来,确保示范区建设的资金需要。

    再次是吸引社会资金注入农业。黄山市财政局农发局局长汪建明说:“黄山耿城示范区自建设以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工商资本、民间资本等向示范区聚集,着力构建示范区的产业体系,促进规模经营,最大限度地发挥示范区的示范效益。”

    目前,安徽省财政通过政策引导、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初步形成“财政引导、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三年间,安徽财政在24个示范区内共投入农发资金13.11亿元、整合涉农资金15.55亿元、撬动各类社会资金72.06亿元,为大规模、高标准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效果凸显,农民得到实惠最多

    两年多时间过去了,安徽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主要取得了哪些成效?

    农业综合效益提高了。安徽省财政厅先后集中农发资金在24个示范区,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93.48万亩,夯实了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在今年冬、春、夏三季连旱的特大灾情中,安徽省夏粮生产面临严峻考验。但是,示范区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抗旱能力强,受灾程度低;抗旱成本低,农业效益高。大灾之年再夺夏粮好收成。

    “意义不光在于产量,关键是找到了一条稳粮之路。目前,示范区初步实现了灌溉水利化、耕作机械化、种植标准化,农业抗灾能力明显提高,实现了‘小灾不减产、大灾小减产、无灾大增产’的良好局面。”王建培说,“发展现代农业,说到底是效益农业。既要鼓起‘粮袋子’,还要鼓起农民的‘钱袋子’。”

    六安市农委副主任、市农科所所长武克贵介绍说,目前木南示范区通过科技创新,初步探索出一条“稻-鹅-薯”种植养殖模式,大大提升了农业综合效益。据了解,每年6月至10月,六安市农科所在木南示范区种植500亩优质水稻,每亩稻田产稻量达600公斤以上。进入10月份,稻子收割完毕,农科所利用稻茬长出的嫩芽喂养白鹅,每亩稻茬投放30只仔鹅。3个月之后即可作为商品鹅对外出售。仅此一项,每亩稻田通过养鹅一年可增加3000多元的收入。从1月到5月,这些耕地上再种植优质马铃薯,平均每亩产值达4000多元。

    农民收入提高了。经营方式创新让朱传勇这个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黄新庄村村民,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他是淮北市口子谷物良种繁育合作社一名社员,家里的几亩地全被流转到合作社。一年下来,1亩地到底能收入多少钱?

    朱传勇给记者算了笔账:入社以后,土地租金为每亩每年700元。此外,他再按入社股份参与合作社经营利润分配。去年,每亩土地分红230元。土地流转后,农民纷纷外出务工或就地务工,每人每天可获得60~100元收入。每亩地如果农民自己耕种,一年至少要6个工作日,折合劳动成本500元左右。还有一笔收入就是国家的各种补贴。每亩地总收入是:土地租金(700元)+分红(230元)+务工收入(500元左右)+各种补贴(100元左右)=1530元。

    “过去自己种自己的田,收入低不说,还操心劳神,现在跟着合作社干,省心又赚钱,种的还是那几亩田。”朱传勇说。

    农村建设水平提高了。社会管理模式创新让60岁的杨昌文一家7口,从安徽省庐江县郭河镇河口村的一座危旧房屋内搬出,住进了位于庐江郭河示范区的一座新式民居中。指着宽敞明亮的新楼房,杨昌文说,新房子面积140平方米,成本价10万多元。自愿腾出旧房后,政府给予了2万元的拆迁安置费,另外还给予了2万元的奖励。合计下来,杨昌文一家只花6万元就住进了新房。

    “搬进新房子住,心情跟以前也不一样了,特别舒畅。原来村子里是东住一处,西住一处,卫生很糟糕。现在是实行社区化管理,比以前干净多了。不过,在刚开始流转土地时,心里还是有点恐惧的,担心土地被征之后,没有稳定的活干。针对我们担心的就业问题,鲁班集团通过多渠道积极做好将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的就业培训工作。现在我们村好多人都在示范区内上班,有的人搞农业,有的人搞建筑等,一年下来人均收入近万元。”芜湖市大浦新村村民周业财说。

    据介绍,安徽财政在24个示范区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来,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分别采取政府主导、土地置换模式;乡村联动、整村推进模式;政策支持、企业领办模式运作。目前,共建设农民新村39处、已入住2924户。

    制度保障,改革向纵深推进

    扎实推进示范区建设要靠机制做保障。为加强对示范区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安徽省财政厅成立了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省示范区建设的组织协调和督查指导等工作。各示范区都成立了由县(区)党委或政府“一把手”为组长的示范区建设指挥部,设立以财政、农、林、水、国土、招商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专门机构,抽调专人,集中办公。同时,建立了示范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调解决存在问题,合力推进示范区建设。

    示范园区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来源于科学的机制和管理。公共财政投入多,管理部门多,这些由整合资金共建的公共设施如何管护,使用效益如何提高?安徽探索出三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芜湖大浦模式,由企业独立管理;巢湖郭河模式,政府成立管委会,服务协调;黄山耿城模式,政府和企业分管,政府管公共设施部分,企业管产业化经营部分。

    目标管理、督导考核、项目管理、资金保障、奖惩激励等五大机制,有效提高了各级组织和干部建设示范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安徽财政按照“目标考核、动态管理、能进能出”的原则,对各个示范区以及参与建设的各个单位实行集中考评,严格奖惩。同时,对于参与示范区建设的各单位,实行成果共享、各记其功。

    谈起考核,芜湖市南陵县副县长方忠颇有感触:“示范区建设中,由县领导小组按年度对涉及单位集中考评,纳入年度部门目标责任考核范围,依据实绩,奖优罚劣;省领导小组按阶段对各个示范区集中考评,对成效突出、目标任务完成好的示范区予以表彰奖励,对于成效不明显的示范区予以通报批评、收回资金直至取消项目。虽然压力很大,但调动了我们基层干群建设示范区的积极性,出现了争先恐后的竞争格局。”

    站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上回望,安徽财政部门以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对中国农村现行经营方式进行创新探索,其作用远不在其本身,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创新农村改革的新思路。

    安徽农村改革还在继续……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7-30/169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