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吃苦耐劳惠安女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7-30  互联网

    在古代,樊梨花、穆桂英都是响当当的巾帼英雄,关于她们的戏剧,被演绎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在福建泉州,也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那就是惠安女。民间有歌谣唱:“惠安妇女顶呱呱,赛过古时的樊梨花。”歌颂的就是勤劳勇敢的惠安妇女。

    惠安女的独特装束

    惠安女多数居住在泉州市惠安县东部沿海一带,在海水簇拥之下,小岛如山势起伏,咸腥的海风穿巷而过,惠安女们三三两两,或在门口纳线洗作,或手提肩挑而过。而最为人所津津乐道,随着文学艺术家们的摄影镜头、诗歌走向荧幕、书刊,并引起海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便是惠安女的穿着——惠安女大概是汉族中唯一穿着独特的人群,无论春夏秋冬,她们总是紧包头巾,上衣很短,露出肚脐,裤子却长而宽松,故有“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的俗谚。而成熟的惠安女则更有吸引人的装饰——腰际上的粗重银腰链,这是已婚妇女的标志,也是男家送给女方的嫁妆。

    一代高僧弘一大师曾赞美:“山石玲珑,世所罕见,民风古朴,犹存千年来之服饰,有如世外桃源。”为什么惠安女会有这样的打扮呢?据说,几百年前,她们由中原移居于此,因在海边生活,为防风而佩戴斗笠,但为什么会露出肚脐呢?传说,有一次皇帝南巡要路过此地,地方官吏为显其所辖庶民十分富足,于是下令打制银腰带系于女人裤腰上,同时弄短上衣以便让银腰带显露出来。此后,佩带银腰带作为一种财富的象征一直流传下来。其实,惠安女以勤劳著称,她们长年在海边劳作,为了抵御海边风沙侵袭容颜,所以要戴斗笠、头巾起到防晒、防雨的保护作用;上衣短小,为了便于劳作;裤子宽松,则因闽南地区湿热气候所致,一旦裤子被海水打湿了,裤子宽松则易于晾干,又不至于紧贴在腿上引起不适。这些适合劳作的装束,放在诗画的语境中,就变成了人们对惠安女“腰如杨柳风里飘,短衫肥裤多妖娆”的素描。

    然而这些文人墨客笔下的纤弱女子,却因惠安男子多外出谋生或出海打渔,长年漂泊在外等原因,留守家园承担起了一切责任,成为了建设家乡的主力军。

    轰轰烈烈兴修水利

    “三天没雨闹旱灾,一场大雨水成灾”,这是解放前惠安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当地百姓生活难以为继,一日三餐都吃地瓜,众多惠安男人外出为生计而奔波。1957年,当地党委、政府为解决防洪、供电、灌溉之需,决定修建一座大型水库,而留守家中、戴着斗笠,将脸深藏在头巾内的惠安女,此刻却成了这个浩大工程的主力军。

    每天,艰苦奋斗、敢想敢干的惠安女从远在几十里甚至几百里的家中走出来,背上锄头、畚箕和地瓜干,浩浩荡荡,翻山越岭,改造大自然。工区就在荒山野岭、丘陵山地之中,大多数人露宿。入晚蚊虫纷扰叮人,惠安女便搭起草棚,哪知一番风雨,刮坏的、破漏的,难以安身。更糟的是,还有台风暴雨、溪水猛涨,住地瞬间成孤岛,存米也吃尽……然而,这些困难都没有吓倒勤劳勇敢的惠安女,她们靠着“现在苦一些,以后就不会艰苦了;现在还要吃地瓜干,以后就可以天天吃大米”的朴实情感,克服艰苦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技术设备,依靠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终于将水库建成。

    参加过当年修建水库的少女,如今已是满脸皱纹、白发苍苍的杨阿婆,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旧兴奋不已。她介绍说:“搬运石料本是男人干的活,但是我们干得一点也不比男人逊色。当时的石头是从很远的地方采来的,要靠肩膀扛着下山。为保证工程进度,我们吃住都在工地,有的甚至将孩子都带来了。所以当时工地还有一句顺口溜‘锄头当扁担,一头挑被子,一头装孩子’。”

    惠女水库是目前泉州第二大水库,也是福建省八大水库之一。为表彰惠安女的吃苦耐劳的功绩,水库竣工后,全国妇联发来贺电,并将水库名字改为“惠女水库”,其中的惠女代表,当年还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惠女与石雕

    吃苦耐劳是惠安女的传统,这种传统深深融入到她们的血液里,成为一种精神,一种天性。新一代的惠安女,接受了新思想、新事物,并从落后、保守的生活方式中解脱出来,逐渐走向都市,走向各自的新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追寻着美好的梦。惠安的石雕,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惠安素有“石雕之都”之称,是南派雕刻艺术的主要创作者和传播者,凭借着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雕刻技术,改革开放以来,惠安更是因石雕而使经济迅速发展,产品远销海内外许多地方:南京中山陵、台湾龙山寺、厦门南普陀、集美陈嘉庚陵园、北京人民大会堂、台湾鹰灵山、日本的鉴真和尚墓园……许多国内外知名人士曾被惠安石雕精美神韵所倾倒,纷纷留下“巧夺天工”、“化顽石为神奇”、“极富有艺术的美”等珍贵墨宝。惠安雕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也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而这些作品的诞生,全赖惠安女巧夺天工的石雕手艺。

    惠安女不乏能工巧匠,一支支惠安女石雕大军正在异军突起。她们凭借聪慧好学和细腻丰富的情感天赋,正在取代甚至超越男人的位置。并且,与石雕大军相伴随的,还有许多石雕女企业家的出现。家住崇武镇的李大姐,就是发扬“吃螃蟹”精神的第一人。她率先在崇武地区带头创办第一个家庭石雕厂,并自任厂长。为了解国际市场行情,她先后自费到新加坡、泰国和香港考察。回来后,一方面添置设备,扩大生产;另一方面完善管理,提高效率,使生产一步一层楼,年年上台阶。目前她已是拥有4个墓碑车间,2个雕刻车间,占地2万多平方米、员工200多人的藤辉石材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其事迹被载入《国际群星谱》。

    如今,不仅在石雕行业,在其他行业如运输、建筑、渔业等各个领域,惠安女同样意气风发,巾帼不让须眉。    赵姝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7-30/169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