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江海门户“双拥潮”

网友投稿  2011-07-28  互联网

    本报记者张凤云通讯员王余根成建平肖林

    这里,当兵热经久不衰。近5年送出去的兵员21%入党、72%成为各类骨干;

    全市构建起了全覆盖的国防教育体系,民兵预备役人员、中小学生和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干部,都是国防教育的重点对象;

    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江苏省双拥模范城”六连冠,被评为首届“全国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工作先进单位”……

    走进“江海门户”——江苏海门,迎面而来的是一浪高过一浪的双拥热潮。

    两天后,3000多名民兵全部集结到位

    “海门有拥军的好传统。”

    1984年,江苏百花集团的前身——国营海门手帕厂首创“军人家庭服务中心”,成为全国双拥工作的一面旗帜。

    1993年,手帕厂改制。“企业都改为民营的了,这个中心还要吗?”面对一些疑问,海门市委、市政府和企业领导态度十分鲜明:“经济体制要改革,双拥传统不能丢。”

    为此,海门市专门出台了深入办好“军人家庭服务中心”的实施意见。“军人家庭服务中心”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如“雨后春笋”在全市各乡镇、企业、学校、机关成立。后来,海门还创造性地成立了“拥军优属协会”、“军人家庭奔小康培训中心”、“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援助中心”等一大批拥军新载体。

    2008年初,海门在所有社区、村设立“拥军服务岗”,为军人家庭提供日常化服务,大到送医治病、助耕帮种,小到家政服务、心理抚慰,把军人家庭服务网络延伸到社会末梢。近3年来,全市287个“拥军服务岗”先后与876户军属结对帮扶,为139户优抚对象修建了住房,解决军属的各类实际困难3000余件。

    如今,拥军工作已经孕育成“红色基因”,融入海门的城市和农村,成了人们的自觉行为。

    一次,江苏省军区组织民兵整组点验,当时海门民兵有70%在外务工,分散在全国57个地市。令人赞叹的是,通知发出两天后,40多支分队一支不缺、3000多名民兵一人不落全部集结到位。

    “经济社会越发展,越要强国防”

    海门是海防前哨,与上海隔江相望,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几十年来,海门始终把双拥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更是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双拥工作的特点规律,双拥工作展现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要像100年不打仗那样去抓经济建设,要像明天就要打仗那样去建设强大国防,经济社会越发展,越要强国防。”从海门市委书记姜龙的拥军理念,足见海门对新时期双拥工作的重视。

    在海门,从各部委办局到区镇乡村,都把双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与领导干部升迁、部门责任、创先争优相挂钩。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了双拥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配合共同抓,上下结合层层抓”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海门大力帮助驻军部队改善战备、训练及居住环境;接收转业干部140多人,为600多名退伍军人、100多名军嫂提供了较好的就业岗位;并且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人才相对集中的优势,双拥工作从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向科学推进战斗力聚焦。

    1999年,海门在全省率先建立“科技拥军活动中心”,牵头为部队赠送电脑等;2004年,建成了既满足防卫作战需要又适应国防动员需求的“国防动员信息网”;2008年,组建民兵专业技术分队,在全省县级市率先建成了“一个中心、六大系统”的战备训练指挥平台。

    群众把官兵当亲人,官兵也把驻地当故乡。近年来,海门驻军部队主动请缨,积极支援地方重点工程建设;近5年来,驻海门部队官兵和后备力量先后出动13.5万人次,参与抗洪、抗雪、灭火、搜救遇险船只等730余次;连续开展“一部一村”扶贫工程等惠民活动,帮助当地500多户农民脱贫致富。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7-28/169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