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瑜
蓄水池里碧波荡漾,U型渠里水流淙淙,葡萄架下果实累累,在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代市镇,看着眼前上千亩现代农业果—菜示范基地,很难想到这里曾是贫瘠的“望天丘”。通过土壤改良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昔日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荒山瘦地,如今在投资蔬果产业的人眼里,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引凤之巢”。
一直以来,耕地后备资源有限,水资源分布不均,化肥引发面源污染等,不仅是困扰我国农业生产的“短板”,也是制约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难点。“十一五”时期,各级农业部门迎难而上,通过耕地质量建设、测土配方施肥和节水农业示范推广,在转变土肥水资源利用方式的同时,也为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发掘了新动力。
测土配方施肥,为推进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找到了突破口。“十一五”时期,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覆盖到2498个县(场、单位),受益农户达1.6亿户以上,技术推广面积达11亿亩以上,实现了农业县“全覆盖”。农民可以根据农业部门测土后开出的“方子”(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抓药”施肥,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促进庄稼“吃饱吃好不浪费”。几年来,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不仅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业节本增效、农民持续增收,而且带动了化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节能减排。
标准粮田建设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探索了公共财政补贴地力培肥技术、提高耕地质量的新路子。“十一五”时期,我国建成标准农田6000万亩,同时,大力示范推广秸秆还田、绿肥种植、有机肥增施等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解决了部分粮食主产区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和土壤肥力偏低的问题。
以全膜双垄沟播和膜下滴灌为代表的节水技术,初步走出了一条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农业发展的新道路。过去5年里,我国示范推广了全膜双垄沟播等九大节水技术模式,先后建成节水示范基地500多个,带动全国节水农业技术应用4.5亿亩次,使水分生产力提高10%~30%。在此过程中,各地结合水资源特点、作物布局、耕作制度改革,集成创新了一批区域性节水主推技术模式。
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的耕地质量与肥料管理,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支撑。在此期间,农业部门耕地质量管理职能进一步明确,肥料登记工作进一步规范。目前,湖南、浙江、甘肃、吉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等7省(区)均已颁布实施了耕地质量管理地方法规,天津市还率先出台了肥料管理条例。
此外,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土壤墒情监测、肥料信息调度等基础性工作不断加强,耕地和肥料标准体系逐步完善,也为土肥水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夯实了基础。截至目前,全国2072个县(市)建成了土壤肥料化验室,1200个县构建了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测土配方施肥智能化配肥供肥、远程土壤墒情监测等一批数字化、智能化设备开始在乡村推广应用。
农业以土而立,以肥而兴,以水而旺。“十一五”的变化,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使现在还不能完全破解土肥水的掣肘,也已为下一个5年的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打下了基础。我们更期待在不远的将来,随着土肥水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基础支撑不断加强,土肥水能真正从“短板”变成“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