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麦西热甫:寓教于乐的“民间课堂”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7-23  互联网

    “掀起了你的盖头来,让我看看你的眉,你的眉毛细又长呀,好像那树梢弯月亮……”一听到这首歌,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新疆维吾尔族的姑娘、小伙儿在一起唱歌跳舞的画面。众所周知,维族人能歌善舞,这与他们经常举行的一种叫麦西热甫的文化活动有关。

    “麦西热甫”,是维吾尔语“欢乐的歌舞聚会”之意,是古代维吾尔族先民祭祀、祈福、庆典活动的遗存和发展。麦西热甫广泛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社区,是实践维吾尔人传统习俗和展示维吾尔木卡姆、民歌、舞蹈、曲艺、戏剧、杂技、游戏、口头文学等的主要文化空间,是维吾尔传统节庆、民俗活动的重要部分。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麦西热甫已经成为新疆当地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要有时间大家就聚在一起举办麦西热甫。冬季农闲时节,有时一星期内几乎天天做麦西热甫。

    但是2010年11月15日,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会议上,麦西热甫却被列入了2010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即经过保护努力仍然难以存续的濒危文化。在新疆,说麦西热甫濒危了,就像说中国人最为重视的春节濒危了一样,很多人不理解。

    其实,在这里所指的濒危是指麦西热甫的文化内涵的严重削弱。如今在城市的麦西热甫,已不再有木卡姆演唱、杂耍、游戏等丰富内容,仅存歌舞形式。据老人们讲,在上世纪初,新疆还能见到不同文化功能的麦西热甫130多种,而现在只能见到30余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收录了新疆哈密的青苗麦西热甫,吐鲁番的惩戒麦西热甫和麦盖提县申报的刀郎麦西热甫三种。

    一场完整的麦西热甫是组织有序的活动,参加者主要有“依给提比西”(司仪)、应邀表演的民间艺人和群众。大家都是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没有演员和观众之分,司仪是当中的灵魂人物。司仪基本都是村里德高望重的村民,是地道的农民,对本民族文化传统有着很深的了解,熟悉本村情况的同时也熟悉整个活动的流程。

    除了歌唱、舞蹈和娱乐,麦西热甫还是民众传承和弘扬伦理道德、民俗礼仪、文化艺术等的主要场合。麦西热甫前面都有一个前缀,说明不同的文化内涵,像婚礼麦西热甫、节庆麦西热甫、邀请麦西热甫、道歉麦西热甫、惩戒麦西热甫……

    一旦村子里发生了不道德的事情,如徒弟骂了师傅、儿子顶撞了父亲等,德高望重的老人都会出面组织一场惩戒麦西热甫,大家一起批评犯错的年轻人。两个人吵架之后感到了后悔,为了缓和关系,就把大家召集在一起搞一场道歉麦西热甫,握手言欢。此时,麦西热甫已然成为了司仪调解矛盾、维护伦理道德标准的“法庭”。

    正是因为具备这种培养一个民族礼仪精神、道德规范的文化功能,所以在维吾尔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想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请让他去学校吧;想让孩子学习做人,请让他去麦西热甫吧。”

    在麦西热甫这个独特的文化空间里,名为娱乐身心的“游乐场”,实为民众学习的“课堂”,它更像是一个缩小了的社会和学校。徐沛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7-23/169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