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记者王欲鸣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一号”民生工程,提出“学有优教、劳有丰酬、老有颐养、病有良医、住有宜居”目标,将每年财政总支出的一半以上用于民生建设。
创建为民,为民创建,可以说修筑每一条路,改造每一条街道,新建每一个设施,都是为了让群众得实惠,让百姓生活更幸福。2009年、2010年,鄂尔多斯市用于改善和保障民生的支出268.7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55.6%;率先在全国实行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免费特殊教育、12年免费教育和19年免费民族教育,着力推行15年免费教育以及设立教育基金、民族教育专项补助金,延伸着孩子们的求学路。
全面提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城乡低保待遇和五保人员、孤残儿童供养标准。基层公立医疗机构全部实现药品“零差价”销售;其中“五保”对象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3750元提高到6000元,孤儿供养标准由每人每月600元提高到1000元;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682万平方米,解决了7.5万户家庭的住房问题,让低收入人群“居者有其屋”成为现实。
两年来,全市累计新增就业6.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2.21%。对创业者,各项奖励基金、扶持政策、贴息贷款准备充分。
目前,鄂尔多斯市推选出全国道德模范2名、自治区道德模范20名,另有80多名身边好人进入“中国好人榜”候选人行列;出现了10万民营企业捐资建学校、建医院、设立助学基金共同奉献爱心的喜人局面,几年来,累计向灾区和弱势群体捐款达10亿多元。
鄂尔多斯市“因煤而兴”。近年来,外界不少人一提到鄂尔多斯就会说出诸如“鄂尔多斯经济发展全靠卖煤”的话。
事实上,今天的鄂尔多斯早已跨越了单纯挖煤、卖煤的阶段。鄂尔多斯人已把目光投向煤炭的就地转化增值和深加工——“煤从空中走”(发电)、“煤从管道走”(煤化工)。每延伸一步,都带来利润的倍增效应。
鄂尔多斯市副市长李世镕介绍,目前,煤炭产业的比例只占到GDP的30%。“十五”期间,全市原煤外销收入对财政的贡献率占75%,“十一五”期间占63%,今后还要逐步降低。鄂尔多斯每年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上缴交国库。
鄂尔多斯市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推进结构调整的另一个大手笔,就是“统筹城乡、集约发展”,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鄂尔多斯市规划建设了18个农牧民转移安置小区,为转移出来的农牧民提供一份工作、一份社保、一套住房、一份生活补贴。这一切都伴随着城乡统筹的深入推进而来。3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30亿元,实行生态移民,从不宜生存发展区转移农牧民41.7万,实际从事农牧业人口已不足20万,建成2万平方公里的生态自然恢复区,城市化率达到70%。
规模经营“规模”已成。累计流转土地近百万亩,流转草牧场400万亩,沿黄河地区形成了60万亩现代农牧业基地、百万只肉羊养殖基地和万亩标准化温棚种植等大规模、机械化的现代农牧业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