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恢复渔业生产确保水产品供给

网友投稿  2011-07-13  互联网

    本报评论员

    今年春夏以来,长江中下游各省先旱后涝,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对天然水生生物资源种群和水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为了尽快恢复渔业生产,修复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农业部和各级地方政府在指导抗灾、抢修鱼塘、调苗补苗、技术服务等方面,已经采取了大量措施。近日,农业部出台渔业灾后恢复生产“五项措施”,包括继续加大长江中下游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力度。目前,大规模增殖放流活动正在全国展开,措施立即变成了行动,行动必将产生收获。

    2006年国务院印发《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以来,农业部先后与18个省区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26次增殖放流重大活动,全国各地共投入资金近21亿元,增殖放流水生生物苗种达1090亿尾。综合各地的统计分析,增殖放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一是补充和恢复了生物种群,增加了捕捞产量。长江中游“四大家鱼”发生量由2005年的1.1亿尾恢复到2010年的4.3亿尾,渤海和黄海北部重新形成中国对虾、海蜇、梭子蟹渔汛,浙江和福建部分近海重现大黄鱼群体。二是改善了生态环境。太湖通过科学搭配放流鱼类,促进了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北京密云水库、安徽巢湖、湖北梁子湖运用生物净化水体,取得了较好效果。三是增加了渔民收入。2010年全国投入放流资金7.1亿元,直接投入产出比约为1:5,使150万专业捕捞渔民受益。

    我国的水产品消费,占全民动物蛋白摄入量的三分之一,实现水产品产量稳定增长,保障水产品有效供给和市场稳定,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的不利形势下,向天然水域增殖渔业资源,并积极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大力发展远洋渔业,成为必然的选择。每当渔业生产遭受重大灾情的时候,形势更加逼人,调整结构、转变方式、科学发展的思路也更加坚定。

    水产品价格长期相对平稳,对满足居民“菜篮子”消费和平衡市场价格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以来,部分农产品价格出现波动,保持水产品供给的相对稳定尤显重要。在我国淡水渔业主产区长江中下游五省开展增殖放流,有利于渔业恢复生产和资源生态的修复。农业部提出“灾区少减产、不减产、促增产,其他地区保增产”的思路,“确保实现全年水产品产量增长”的目标,各地农(渔)业部门要高度重视,积极行动起来,落实“五项措施”,多途径挖潜,确保今年水产品市场供给和价格稳定。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7-13/168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