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桓台粮食从标准化向精准化进阶

网友投稿  2011-07-04  互联网

    面对当前的旱涝不均,沉甸甸的“三夏”答卷发人深思:在日益复杂的气候条件下,我国粮食生产如何在更高的基数上稳中有增?“加快传统农业向精准农业转变,有效提升粮食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山东省桓台县委农工办主任、农业局局长韩其凤的回答。

    从种到储道道工序有标准

    麦收刚结束,县农技推广中心的走廊里到处是盛着麦穗的透明网袋,每个袋子里都有一张纸片,上面分别写着“宽幅精播,畦宽1.5米”、“宽幅精播,畦宽2.1米”等。据介绍,这是通过对试验田实打实测,得出相同地块、品种、水肥条件下不同播幅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通过对比,县农技推广中心发现2.1米畦面等距播种9行小麦、单行播幅6~8厘米的宽幅精播模式,既能满足技术和机械作业要求,又能满足当地群众套播玉米的习惯,便于2009年秋播开始向全县推广,去年推广面积超过了2万亩。该县索镇睦和村农民郑本永告诉记者,今年按着标准精播的,亩产都在650公斤以上,比普通播种的多出100多公斤。

    “标准”,在桓台粮食生产中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而是实在的技术要求。从江北第一个“吨粮县”到全国第一个“小麦千斤县”,从“优质专用小麦标准化生产县”到“中国玉米收获机械化第一县”,20多年来,桓台粮食生产一直走在山东省乃至全国前列。针对粮食生产中投入大、成本高、比较效益低的问题,该县在标准化生产技术基础上,细化从品种选择、肥料使用、栽培技术、有害生物防治到晾晒、储运和副产品处理各个环节的管理技术指标,制定了小麦、玉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2008年,两个规程均被淄博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为农业地方标准。

    县乡村户层层服务有落点

    为使严格的技术标准落实到田间地块上,桓台县实施了统一供应良种、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和统一提供技术服务的“四统一”标准化生产系统工程,同时强化了对农户的科技培训。从1988年开始,每年“三夏”、“三秋”粮食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村村办班,户户受训,做到“一家一张明白纸,一户一个明白人”。

    “推广先进技术,村里必须有技术员具体负责,体系很关键。”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孙茂真说,经过多年探索,桓台在全省率先完善村级服务体系,县乡配备了100名技术指导员,招聘了305名村级农民技术员,发展1万户科技示范带头户,形成上下贯通、左右相连的县乡村户四级科技服务网络,现在新技术的推广很顺畅,技术标准落实也更到位。

    如今,桓台在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基础上,还建立健全了水利、农机、良种和生资购销四大服务体系,确保了农田水利统一管理,农机作业统一协调,高产良种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配送。全县37万亩麦田,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面积达到98%以上,小麦、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面积达到95%以上。根据实打实测,今年全县小麦平均亩产达到了547公斤,高产攻关田亩产达到759.18公斤,均创历史新高。

    精准农业为稳粮添后劲

    麦收结束,便是套种玉米的病虫防治关键期。益农机防队邢家分队队长宋丰顺正忙着组织队员作业。他说,什么时候用药,具体用什么药,药量用多大,配比是多少……都由县植保站提供技术指导,防治一遍的效果顶得上农户自己喷三遍。

    病虫防治仅是一个缩影。从2009年开始,桓台县在精细化管理和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发展精准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全县规划了18处粮食、蔬菜精准农业示范片,新建了4个万亩核心示范区,引进精准水肥管理专家系统,进行精准施肥、精准灌溉试验,研究总结机械化精准农业大田推广模式。

    从标准化向精准化进阶,基础设施是关键。近年来,桓台建立了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每年支农预算资金增幅高于财政收入2个百分点,有力支持了基础设施的配套改造。目前,全县有机井1.24万眼,单井控制面积40亩;农机总动力59.8万千瓦,小麦、玉米生产过程基本实现机械化。同时,通过承担“粮食高产创建”、“无公害优质小麦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等10余个国家级科技项目,新建了精准农业信息中心、土壤墒情监测站、精准施肥推荐系统和射频智能卡灌溉系统等,夯实了农业发展的基础。

    在去冬今春大旱中,射频智能卡灌溉系统作用凸显。该系统改原来的地上土渠为地下PVC管道,使全县28.13万亩麦田实现了“刷卡浇水”,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0%以上,亩均节水30%左右,同时每亩还可节约耕地面积1.5%。目前,县农业、水利部门正在对这套系统进行改造。“争取今年实现水肥一体化应用,解决玉米生长后期追肥难的问题。”孙茂真透露,“我们想通过3年的试验,看看这项技术增产效果有多大,成本核算划不划得来。”

    本报记者王瑜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7-04/168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