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徐永春林如萱格桑达瓦
在西藏高原的河滩边、山脚下,时常能见到一种叫“班公柳”的高原植物,枝叶向四周伸展,根系深扎地下。
宋玉刚,一位西藏山区的汉族乡村小学教师,如同“班公柳”般朴实平凡,深深扎根雪域高原。
4300米——这是宋玉刚工作所在的拉萨墨竹工卡县日多乡小学的海拔高度。长年身处高原,使得35岁的宋玉刚身材消瘦,患上脾部肿大和胃病。
8年——宋玉刚为了工作,自2003年起,一直未能探望远在河南的父母。宋玉刚深深思念年迈的父母,也牵挂着他的学生和工作,面对两难的选择,他每次都选择了留下。
工作13年来,宋玉刚几乎去过每个藏族学生家里家访。山路崎岖,加上高原缺氧,家访路途漫长而艰辛。夏日,跋山涉水;冬季,踩冰踏雪。
2004年,一个名叫德吉措姆的漂亮藏族姑娘调入宋玉刚所在的小学。两年后,宋玉刚和德吉喜结连理。这对伴侣,一个是汉族,一个是藏族,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们“汉族阿爸,藏族阿妈”。
付出终有收获。他最自豪的事情就是,带过的学生有的已经考上了西藏大学,“这对于从山沟里走出来的孩子来说,太不容易了!”
宋玉刚除了负责汉语课、电脑课,兼任班主任和法制副校长,还要负责寄宿生的生活起居。除了教学,繁杂的生活琐事让他像是学生的“保姆”。他的宿舍就挨着孩子们的寝室。每天晚上,他只有仔细检查完每间学生寝室,才能安心上床休息。
在宋玉刚所带班级的墙上,有一个“谈谈你的未来理想”小专栏,里面很多孩子选择的未来职业是老师。“长大后,要做像宋老师一样的好老师。”孩子们说。
宋玉刚,没有大起大落,没有惊天动地,就像高原沙土中顽强生长的“班公柳”,执着、静默、奉献。在祖国的雪域高原,正是千千万万个“宋玉刚”支撑起了基层教育,给那里的孩子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