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全国夏粮再获丰收。这一成绩是在粮食“七连增”高起点上取得的,是在克服了干旱等自然灾害的严峻挑战下取得的,是在抑制物价上涨、管理通胀预期任务加重的形势下取得的,也是在世界粮价上涨、一些国家和地区粮食减产的国际背景下取得的。在挑战非比寻常的形势下,这一成绩实在是来之不易。
今年夏粮生产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干旱。小麦播种后不久,黄淮海地区就出现了大面积、长时间的冬春连旱。4-5月局部地区旱情有所反复。可以说,抗旱减灾贯穿今年夏粮生产的全过程,抗旱夺丰收是夏粮生产的最大亮点。回首今年夏粮生产,整个过程可谓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呈现四大特点:
一是重视空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从去年秋冬种开始就部署抓好今年的粮食生产。特大干旱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对抗旱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并亲临一线考察指导抗旱工作。在抗旱春管的关键时刻,国务院在50天内召开4次常务会议和两次全国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粮食和农业工作,发出了强烈的政策信号,有力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对夺取夏粮丰收产生了强大的政策导向和工作促进作用。
二是政策空前。从年初出台中央一号文件,到春季启动2011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出台扶持粮食生产和抗旱浇麦的政策措施,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制定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特别是针对北方冬麦区的严重旱情,中央财政在已有政策基础上,再安排129亿元资金支持粮食生产和抗旱工作,对抗旱浇水、弱苗施肥给予补助,政策支持力度之大、针对性之强,在我国粮食生产史上是没有过的。
三是应对空前。今年的冬小麦抗旱工作做到了反应早、行动快、措施实、效果好。去年11月旱情刚露头,农业部立即对抗旱工作做出部署,组织受旱地区对受旱麦田普浇一次越冬水,有效减轻了干旱影响。2月初气温回升之际,及时启动农业抗旱二级应急响应,分析研判旱情形势及其影响,制定有针对性的技术方案,组织干部和农技人员深入受旱地区,指导农民落实科学抗旱措施。受旱地区认真落实抗旱补贴,积极出台配套措施,加强农情调度,强化技术指导,大力推进科学抗旱。种粮农民不忙过年忙抗旱,纷纷通过打井浇水、镇压耙耱等形式抗旱保苗,掀起抗旱保春管促丰收热潮。
四是合力空前。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级农业部门全力以赴,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形成了抗灾夺丰收的强大合力。发展改革部门启动千亿斤粮食增产规划,并通过再次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格,稳定了市场预期;水利部门科学调度水利工程和抗旱水源,通过跨区调水、打井抽水、破冰提水、拉水送水等途径,努力解决冬小麦抗旱用水。气象部门全程提供农业气象服务,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为抗旱减灾赢取了主动;解放军、武警部队多次实施人工增雨作业飞行,及时派出给水团赴重旱区找水打井,有力地支援了抗旱减灾工作;科技部门及时启动抗旱防冻减灾科技行动,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冬小麦抗旱第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为打赢抗旱硬仗提供了科技支撑;公安、交通等部门为跨区机收作业保驾护航,开辟绿色通道,石油、电力部门全力做好农机用油、用电的生产、调配和供应工作。这一切都有力支持和推动了夏粮生产。
夏粮丰收坚定了我们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总产量稳定在一万亿斤以上的信心,但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当务之急是必须抓好夏种夏管,加快播种进度,提高播种质量,确保适期播种、种足种满;同时,各级农业部门应及时指导农民搞好夏季田间管理工作,针对不同作物采取不同管理措施,促进生长,防灾减灾,力争早稻和秋粮再获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