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6月25日是第21个“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是“土地与转变发展方式——促节约守红线惠民生”。农村土地整治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在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缓解用地矛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土资源部今年在全国开展“农村土地整治万里行”主题宣传活动。近日,中央媒体采访团深入湖北、河南和山东等地农村基层,了解中央农村土地整治政策的落实情况,反映各地土地整治取得的成绩,进村入户倾听群众的心声。从今日起,本报开设《农村土地整治万里行》专栏,刊发本报记者的采访见闻。
“过去靠天收,现在人掌控。土地整治换新颜,荒坡变良田。沟挖深,护坡平,水泥道路通田间。抗旱排涝建泵站,旱涝保收增高产。”日前湖北省监利县福田镇茭牌村农民裴年宏,向记者说起农村土地整治带来的变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鱼米之乡湖北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人均耕地仅1.14亩,中低产田占70%。2001年以来,湖北把农村土地整治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性工程来抓,累计投入近230亿
元,整治土地1300多万亩,新增耕地260万亩,粮食产能增加20亿斤。已建成的项目区,农业配套基础设施得以完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水袋子 ”变“米坛子”
平整连片的农田一望无际,涵闸、泵站、沟渠等农田水利设施一应俱全,站在监利县毛市镇土地整理整体推进示范区,“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林成行”的“大农庄”风光尽收眼底。
而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地势低洼、怕涝不怕旱的“水袋子”。由于农
业基础配套设施年久失修,泵站、涵闸老化,河道淤塞、排灌不畅,十年九涝,农民种田成本高、效益低,苦不堪言。
2008年开展的农村土地整理整体推进示范区建设,让这里发生了巨变。2010年尽管遭遇罕见的洪涝灾害,但监利县粮食仍获大丰收,总产达12.56亿公斤。“现在家里的承包地都种上了优质双季稻,亩产增加到了1000公斤,收成稳定,收入翻番。”农民胡道喜说。
地处江汉平原南端的监利县,是湖北第一产粮大县,也是我国基本农田保护的发祥地,早在1988年就诞生了全国第一块基本农田保护区。监利县国土局副局长吕才旺说,2004年以来,监利共争取国家和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28个,总建设规模75万亩,总投资10.6亿元。
记者黄朝武
其中已实施完成的项目16个,建设规模39万亩,新增耕地1.7万亩。通过土地整治,已形成30万亩高产农田,项目区内的灌溉率和机械耕作率达到100%;建成了一批高效农业示范带和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改进后的高产农田,水稻亩产提高25%,油菜亩产提高20%,农田复种指数也大幅提高。
在政府对项目统一调控下,监利坚持土地整治与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产业结构调整、灭螺防疫、村庄整治“五结合”,这种“1+1>2”的整合模式,将土地整治效益最大化,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显著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催生出一批“道路畅通、田块规整、排灌自如、环境优良”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从单一的土地平整到土地综合整治,从零星的“小碎步”项目建设到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监利从昔日的“水袋子”,变成了如今旱涝保收的“米坛子”。
山地整出“工业梯田”
建厂用地千亩,不占耕地一分。在十堰市茅箭区东风工业园,记者看到一幅独特景象——通过移山填沟,建成了山下521亩和山上1095亩两个梯级平台,这种景象被当地称为“工业梯田”。
“汽车城”十堰是典型的山地城市,最缺的资源是平地,最不缺的是可供开发利用的山场。近年来,通过在“三少一无”(即耕地少、林地少、拆迁少、无基本农田)地区实施开山整地,十堰破解了山城发展受土地制约的瓶颈,走出了一条“科学规划、集中开发、高效利用、节约集约”的“工业梯田”发展之路。
十堰市市长周霁向记者介绍,“工业梯田”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被誉为“十堰模式”,得到国土资源部的充分肯定,并在湖北全省推广。截至目前,十堰不仅连续10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而且通过山地整理累计新增建设用地近5万亩。
十堰把山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迁村腾地、扶贫开发、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有机结合,仅茅箭区就兴建安置小区22个,新建住房近70万平方米,安置拆迁农民8000余人。同时,引导用地企业吸纳拆迁农户的劳动力,鼓励拆迁农民从事餐饮、运输、保洁、家政等服务业,增加收入,取得了“整理一片山地,建设一个新农村,富裕一方百姓”的显著效果。
库区移民渴望“当家地”
“2013年,丹江口水库按175米水位蓄水后,将淹没郧县10个乡镇,版图面积7.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9万亩。”郧县县长胡玖明向记者介绍说,“60305名农民要移出淹没区,其中31488名外迁人员目前已安置到位,还需内安28817人,占全省内安总人口的39.1%。”
郧县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胡玖明说,为了完成一江清水送北京的重任,当前郧县的头等大事就是移民内安,重中之重是有土安置——为每位移民提供1.4亩的旱地或1.05亩的水浇地。按照省委省政府移民工作要求,郧县正与时间赛跑,确保2012年全面完成内安复建,2013年底清库,2014年送水到京。
然而,内安的移民如何才能有地种?在郧县柳陂镇低丘岗地改造点,记者看到,一个个新建的蔬菜大棚沿着山坡梯级铺开,规模蔚为壮观。而这就是农民今后的一个生活希望。
郧县国土局局长李茂勇说,这个项目是十堰和郧县城区未来的“菜篮子”基地,涉及柳陂镇高岭村、青龙山村等6个村,规划改造面积2万亩,总投资7400万元,建成后可新增耕地3600亩。项目自2009年开工以来,已完成坡改梯4200亩,建标准化蔬菜大棚2100个。
“我们根据不同的移民安置特点,安排不同的土地整治项目。柳陂镇农民擅长种蔬菜。这个项目不仅符合移民的种菜习惯,为他们提供了当家田,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收入,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保证了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李茂勇说,目前郧县土地整治项目有143个,总投资2.7亿元,总建设规模7.5万亩,其中包括国家南水北调汉江沿线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4个,青曲、安阳等省级土地整治项目9个。已开建项目140个,完成坡改梯3.33万亩,通过土地整治,新增旱涝保收耕地2.5万亩。
但按每人1.4亩旱地计算,全县28817名内安移民需要耕地4万多亩,尚有缺口约1.5万亩。由于资金不足,胡玖明整天着急上火,他希望大家一起努力,让库区移民早日拥有“当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