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故乡的品格魅力

网友投稿  2011-06-25  互联网

    故乡父老乡亲的爱温暖我一生,他们的刚强锻造我一生,不论我走到哪里,如影相随。因为故乡的孕育,我童年记忆中有一个个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

    一次,我父亲从大队部开会回来,拐到花生场看看,不经意间发现一堆花生秧子里掩藏着一袋子花生。我父亲问昌义哥怎么回事?昌义哥支吾了半天,方承认是他干的。他想拿这些花生换回几个钱,买上7尺布,做一条裤子穿。老人家严肃地批评说:“队里让你看场,是对你的信任,你监守自盗,犯的错可不小啊。”昌义哥哀求道:“这深更半夜没人知道,您老人家就放我一回吧。”老人家看他一副哀怜的样子,缓和一下态度,语重心长地说:“昌义,夏天时,说琴书的郭先生给我们讲的故事你还记得吧?汉代名儒杨震迁任东莱太守时,路过昌邑,县令王密拿十斤黄金贿赂他。杨震拒收。当时,王县令劝说道,暮夜无人知。杨震声色俱厉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能说无人知呢?孩子,做坏事的人,总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其实,阴差阳错,到头来还是会暴露的。做人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昌义哥从此接受教训,一生不染指不义之财,被大家公认为刚直清白之人。

    我本家的三爷爷,身材伟岸,膀宽腰圆,膂力过人。他24岁离家去闯关东。在外整整打拼27年,上世纪50年代,他带着钱,手牵着幼儿回到老家。过来的人都知道,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生活困难。村里人知道老人家闯关东带回几个钱,谁家遇上跨不过去的坎需要钱,总是登门造访,问他老人家相借。名为借,实为要,借了用了就再没有能力偿还。每每老人家都是有求必应,从不拒人门外。时间长了,他亲侄儿劝说道:“这样撒拉下去,您爷俩的日子咋能过好呢。”老人家淡淡一笑,说:“在外面闯荡这些年,历尽千辛万苦,慢慢使我明白一个道理:麻烦别人自己心里是苦的,帮着别人心里是甜的。给人一座金山是帮,给人一碗水喝也是帮。你帮了别人,早晚人家也会帮你,不信你试试?这一辈子你试不出来,下一辈子你的孩子也能试出来。”老人家的话没有落空,他73岁寿终正寝后,儿子掌管家,遇到几个坎,全靠乡亲们帮着过来的。

    骁刚是我最好的小伙伴。他妈死得早,他爸又给他娶了个后妈,后妈给他生了一个弟弟。他后妈很偏心。好吃好喝是他弟弟的,脏活累活是他干。一次,因割的猪草少,被他后妈毒打一顿,又赶出家门,夜宿我们家。我奶奶看着这苦命的孩子可怜,久久地把他搂在怀里。奶奶拿什么话来安慰他?老人家不紧不慢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从前,有兄弟俩,哥哥是前娘养的,弟弟是后娘生的。后娘偏心。她安排哥哥每天到石场挑一担石头回来;弟弟呢,到草场挑一担灯草回来。没料想,那年夏天,兄弟俩走到

    大河边,忽然狂风大作,树都被连根拔起。弟弟肩上的灯草被席卷而去,他自己也站立不住,踉跄着跌进河里;哥哥呢,肩上的一担石头使他稳如泰山,狂风也奈何不了他。奶奶讲完故事看我们听得入神,接着开导我们说:“寻常生活里,挑灯草的人活得轻松,可当灾难降临,却经受不了打击;倒是挑石头的人,能在灾难中平安度过。”又拍着骁刚说:“孩子,别怕苦,有苦也不是坏事,苦尽了,弟弟的甜就来了。”骁刚不忘奶奶的启蒙教育,不畏艰辛,挑起“石头”走上人生路。他18岁入伍,当了几年兵转业到深圳打拼,现已成长为一个坐宝马车的成功企业家。

    朱广海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6-25/168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