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春风吹绿江城田野

网友投稿  2011-06-21  互联网

    本报记者何红卫张丛通讯员伍龙

    6月15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在武昌召开“三万”活动总结大会,会议对武汉市“三万”活动给予高度评价。今年三月以来,一场“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在武汉市如火如荼展开,由省、市、区、街(乡镇)4级5.2万名机关干部组成1938个工作组,进驻武汉市1938个行政村。他们走访在农家小院,送政策、访民情;穿梭在田间地头,修渠抗旱,引水春播。

    民情民意在一线掌握、党的政策在一线落实、干部作风在一线转变、科学发展在一线体现。据统计,3个月以来,武汉市“三万”活动工作组为基层农村、农户办实事20多万件,解决农村历史遗留问题2700件,全市63万个农户,户户建有致富档案,村村有了发展规划。

    号准脉:一个农户一个民生档案

    “号准脉,才能开好方。”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该怎样做?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态度明确,“深入开展社情民意大调查,全面、准确掌握农村基本情况和群众所思、所忧、所盼,从解决民生问题入手,解决脱离农村实际、违背农民意愿的问题,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

    武汉“三万”活动办公室要求工作组,在入户调查的基础上帮助驻村建立规范的农民档案。档案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劳动力年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土地情况、产业情况、就业现状与意向、就业技能状况、外出劳动力就业地点、住房情况、参加农村社会保障情况、收入来源、生产经营情况、所思所盼等。

    有了“农户档案”,就能及时排忧解难。武汉市委组织部通过档案,得知对口帮扶的凤凰镇三岔路村部分贫困农户急缺春耕肥料,当即为16家农户,每户送去价值近两百元的两袋化肥。武汉市委党校则为对口帮扶的新洲区陈田村安装了路灯,村民晚上不再摸黑走路,无不感激。

    “农户档案”有利于干部掌握了解民情,从而为政府正确决策提供依据。新洲区凤凰镇相当一部分农户在“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一栏中,反映天旱少雨,早稻田春播缺水,引起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联系邻近的麻城市浮桥河水库,放水为农户供水抗旱。农户称,这都是庄稼的救命水,太感谢了!

    目前,武汉63万多农户建立了“农户档案”,同时制作电子档案,方便各级干部掌握民情,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农户有档案了,增强了他们的自豪感,不少农户说,这是政府对我们的尊重,也是对我们的关怀。

    开好方:一个村一个发展规划

    “加强农村工作,重点增加农村造血功能,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核心是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村基层组织壮起来,抓住这个‘牛鼻子’,武汉三农工作就能迎刃而解了。”武汉市市长唐良智态度明朗。

    武汉市委农办工作组驻进新洲区琵琶垴村后,根据村里大部分村民有养鸡和养山羊技能,结合山水资源丰富的特点,与村民代表联合制定了发展饲养业兴村富民的发展规划。该村由散养开始向规模化养殖,公司化、清洁饲养转变。既实现了兴村富民目标,同时极大改善了村湾环境。

    江夏区教育局“三万”工作组进驻徐河村后,了解到该村是个空壳贫困村,村集体没有收入来源。工作组认为该村自然条件较好,适合发展有机农业与养鸡业,村里发展规划一明确,村组干部方向明了,劲头也足了。从3月下旬开始,江夏区教育局陆续投入资金13万元,其中6万元为该局100多名党员干部捐款,为徐河村办了四件实事:投入5万元建一个占地100亩的藠头基地;投入2万元将300亩湖汊改造为湘莲基地,种植湘莲和养鱼;投入3万元建起一个半放养型养鸡场,年可养鸡3万只;还投入3万元,帮村民购买湘莲种苗、化肥及鱼苗等春耕资料。

    在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中,武汉市要求驻村干部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突出优势制定村级发展规划,通过项目建设来带动兴村富民目标。到目前止,武汉“三万”活动工作组共为1938个行政村制定了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

    增情感:城乡融合春意浓

    去年,武汉市生产总值超4500亿元,跻身全国副省级城市的“第一方阵”,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农村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城乡差距拉大,成为武汉不和谐音符。

    “借助‘三万’活动平台,大力推进以城带乡,实现城乡资源大融合;部门进村实行一帮一目标管理,实现城乡情感大融合;干部入户实行一助一责任考核,实现干群关系大融合。”分管武汉“三万”活动的市委副书记胡曙光和市委常委、副市长张学忙观点不谋而合。

    据统计,3个月来,武汉进村入户工作组累计筹集资金1.5亿元,兴办各类村组发展项目5089个,促进农村村级经济的发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身入心近,才有可能生情。黄陂区姚集街孟家巷村78岁的孟宪高老人,有天风趣地对武汉市信访局驻村工作组组长汤德爽说:“孟姓老汉活八十,不知武汉在哪里;黄鹤名楼梦里游,归元寺庙难得去。”孟宪高老人道出了山里人贫穷落后的酸楚,5名工作队员一合计,集资2000元,决定请村里6位老人进城游东湖,攀楚城,登蛇山,观雄伟长江大桥,数归元寺五百罗汉。

    回到山村,有“夫子”之称的孟宪高赋诗表心境:“一日三游方知晓,荆楚大地尽舜尧;生在大山有远亲,‘三万’活动幸福找。老农出山露三笑,终身呆在大山坳;多亏队员孝父母,才有见识叹今朝。”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6-21/167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