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科学规划推进有力成效显著

网友投稿  2011-06-21  互联网

    6月13~14日,农业部在福建厦门召开全国农业市场信息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十一五”市场信息工作成就,部署了当前和“十二五”时期主要任务,要求编制好“十二五”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扎实推进金农工程项目建设,继续完善“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进“三电合一”项目实施,继续大力推进“12316”呼叫中心、短信平台建设等。今日本版选编15个省(区、市)农业信息化工作成就,供读者学习交流。  

    开拓了一个全链条的信息监测格局。以全市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联网为先导,逐步建立形成了农产品生产—产地—批发—农贸—零售全链条,以及农产品来源流向、国内行情、国外行情等全方位的信息监测工作格局。其中,批发市场采集的700多个品种的上市量及价格信息,至今已有5000多万条数据,并以每年500多万条的数量递增。

    北京

    开发了一套高端化的信息分析系统。研究开发了农产品市场行情分析系统、预测系统、警情分析系统、农产品来源与流向分析系统四大应用系统,实现了海量数据资源加工处理的自动化,趋势预测和异常情况报警的模型化、高效化。

    强化了一个决策支撑核心。定期开展以周、旬、月等为时间节点的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监测预警分析,搭建了为领导决策提供全面信息参考的农产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在重要时点为各级领导提供了大量应急性监测预警报告。

    探索出一种跨区域的信息合作模式。2009年启动北京市与张家口市蔬菜产销信息合作项目,2011年推进北京与承德的农产品产销信息合作,每月共享张家口、承德农产品生产及市场信息万余条,形成全市认可的农产品区域信息合作模式。

    河北

    基本建成农业信息网络体系。2001~2004年,省政府安排财政资金6000多万元用于河北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到2003年底开通了省市县农业网站163个。落实了以农经、农情、农价等30多条跨部门、跨行业的信息采集渠道,建立了基于河北农业信息网的实用技术、农产品价格等省市县三级共建共享数据库。河北省农业信息网站开发数据达3760GB。截至2010年,河北农业信息网连续六年荣获“中国农业网站100强”称号。

    探索示范了有效服务模式。全省117个县开通“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累计制作播出农业电视节目1000多期,网上发布农业信息1万余条,电话语音解答农民问题50万次。开通了农业专家手机咨询热线370多部,发展短信用户400多万。2009年底,开通了“12316三农热线”电话服务,具备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资打假举报投诉和农业专家咨询服务等项功能。

    运用新技术,信息技术应用试点效果明显。3S技术、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配方施肥、畜禽养殖、防汛抗旱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研制开发农业专家系统60多个,增收节支10多亿元。首推了“一村一站、一户一卡”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

    健全组织机构,逐步壮大管理服务队伍。省、市和2/3的县(市)均成立了农业信息中心或农业信息机构,专兼职人员达1000多人;发展农村信息员1万多人。目前省农业厅等部门正与移动、联通、电信等运营商共建农村信息站。

    宁夏

    抓队伍,健全了农业信息组织体系。全区形成了部门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各涉农厅局和相关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农业信息组织体系。5个地级市、22个县区(市)全部建立了农业信息管理机构和服务机构;市县区农业、畜牧等行业和全区198个乡镇都配备了专职和兼职农村信息员。目前,信息员总数超过4000余人。

    抓延伸,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初具规模。较早建设了以“农业信息网”为基础平台的省级农业信息网站,所有市县(区)全部建成了农业信息平台。政府财政投入2000万撬动社会投入3个亿,在全区建设大容量、高速率的通信网,75%行政村通过光纤和无线宽带Wimax方式实现宽带上网,25%的行政村采取“450D数字无线接入系统+新一代卫星天线接收系统”的方式解决。目前,90%乡村建立了2000多个农业信息服务站。

    抓资源,相对稳定的信息采集分析系统形成。通过对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情况进行规范化、明细化分类,牵头自治区8部门涉农信息资源,目前正在组织开发涵盖各个行业13个子库、89个大项、200多个小项的宁夏农村经济综合数据库。同时,借助新农村信息化省域示范工程和金农工程,即将建成“宁夏农业经济数据中心”。

    抓服务,信息服务机制和制度逐步建立。2006年以来,先后在全区范围内开通“12316”、“联通农业新时空”、移动农信通、“三农呼叫中心”等农村信息服务系统。采用热线电话、短信平台、农专互动以及“专家坐席”等方式帮助农民解决紧急求助。在整合现有各类涉农呼叫中心的基础上,建设全区统一的三农呼叫中心,有300多位专家实现在线服务,用户可以通过直接上网查询、手机短信服务、特服号电话解答、视频服务、专家实地解决问题五种方式获得服务。

    湖北

    围绕农产品市场趋势分析抓监测预警。一是积极争取省政府重视,从2011年起省财政新增省本级农业经济信息预警工作经费200万元,各市、县政府也增加了专项经费。二是建立农产品市场预警分析月报制度,加强15个批发市场信息监测。进一步完善价格和交易量采集报告制度;加强对主要农产品价格走势的跟踪监测,每月编发《湖北农业市场与经济信息》。三是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通过全省市场价格调控部门联席会议、全省农业经济形势分析会议等平台,进行全省农业形势分析研判和相关政策调研。

    围绕信息采集抓系统建设。一是推动信息统计的规范性。研究下发新的农业信息工作报表制度和基点调查工作方案。二是提高了经济信息的准确度。在19个基点县(市)全面开展全年农作物种植意向、产量预测等生产调查,粮棉油等11种农产品成本收益调查以及原粮、成品粮、经作产品和主要生产资料价格监测。三是丰富信息服务产品。整理了改革开放30年来全省各县数据。四是开展全省农业统计执法检查工作。

    围绕农业发展需求抓信息化建设。一是“金农工程”一期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已建成使用,全省农业视频会议系统正在建设之中。二是全网开通了“12316”三农综合服务热线,实现了专家在线问答、自动语音答录、网站留言等多种形式。三是信息员队伍初具规模,全省共培训农村信息员近2万名,72%的乡镇建立了农村信息服务站。四是整合农业信息网站,建设了网站群系统。按标准规范对农业厅系统30多个网站进行了整合。

    湖南

    扎实搞好监测预警,提升农业决策支撑能力。制定了《农业经济运行监测工作方案》,在全省15个重点批发市场、20个基地建立了监测点。通过积极争取,省财政列支了100万元农业经济运行监测专项,组织编印了《湖南农产品供求价格快报》、《农业热点报送》、《湖南农业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在监测上实现了三个转变:即农产品品种实现由粮食、生猪到主导产品全覆盖的转变,监测点由单一型农户到多类型经济组织转变,监测信息由静态为主向动态监测信息的转变。

    着力打造服务平台,增强农业信息服务功能。依托“三电合一”等项目,着力打造“六大”信息服务平台。完成了省级和14个市级、110个县级农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以及26个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的建设;对省级和26个市县级信息网络服务平台进行改造升级;建立了全省农业信息联播系统和网站视频点播系统,质量安全监测信息系统,农业统计、物价、成本和农情采集网络系统,农业行政审批网络系统等。全省综合运用“12316”热线、电脑网络、电视节目、“农信通”、广播节目、纸质服务等平台开展农业信息服务的格局初步形成。

    建立健全机构队伍,提高管理服务效能。省级管理服务机构完成了单设,全省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都设立了农业市场信息科或农业市场信息股(站),配备了专门人员,有近三分之一的县市区通过项目实施设立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共建成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200多个。全省现有专职农业信息员200多名,兼职信息员9000人,农村信息员3万多名。

    浙江

    由传统的单一全面调查向全面调查与专项调查相结合转变。加强了统计制度改革,由以全面统计为主向以全面调查为基础、抽样调查为主、辅之以全面报表、重点调查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方法体系转变。农村经营管理统计借鉴统计部门农村调查队在部分县建立样本户的经验,在全省建立“21216”观察点体系,掌握村级集体、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收入、农民负担等情况。

    由产后统计向产前预测、产中监测和产后统计并重转变。2009年起启动了农产品生产、价格预警、市场监测分析工作。选择确定了36个基点调查县和18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原有粮油监测的基础上,增加了蔬菜等8个主导产业监测调查品种。建立数据录入和汇总计算软件平台,建立网上直报系统。组建农产品产销信息分析师队伍,对统计数据和产销形势进行分析。依托农业信息网、农民信箱等,构建信息发布平台。

    由传统统计工作模式向统计信息化转变。农业系统各单位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改造传统的统计工作模式,逐步实现统计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存贮、应用和发布的信息化。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统计、农业业务生产综合统计、农业机械化统计等都设计了统计软件,实施统计网上直报。

    由单纯提供数据信息向发挥整体功能转变。加强专题、进度性分析工作,充分利用农业统计调查资料,及时撰写季度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及农村经济运行报告。同时,为全省“两会”及时提供信息资料服务,及时完成《浙江省农业自然资源白皮书》统计提要、《浙江环境统计年鉴》的资料提供等工作。

    安徽

    对安徽农业信息网机房进行改造。投资100多万元建设了标准化机房,机房面积达到180平方米,软硬件设施明显改善。各市、县及部分基层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站点依托安徽农业信息网站群平台建立了子网站,不少市场主体网站与安徽农业信息网进行链接。

    建设了一批电子政务系统和行业应用系统。投资300多万元,建设了农委视频会议系统。建设了省农委重大农情应急平台,与省政府应急平台互联互通。建设了省农委OA办公系统、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系统、苗情自动监测系统(试点)、测土配方施肥信息自动查询系统、“12316”公益咨询热线等。

    建设了一批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站点。与省经信委联合开展新农村“千村百镇”信息化试点工作。积极推进“三电合一”项目建设,在省本级、阜阳等3个市和宣州等16个县开展农业信息综合服务试点工作。目前,全省80%以上的乡镇建有农业信息服务站,各类信息员达到1万多人,其中获农业部认证的3000多人。

    开办了安徽农村手机报和安徽农民专业合作社网。2009年11月创办了安徽农村手机报,目前用户已经达到14万户。从2008年起,组织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开办了安徽农民专业合作社网,为8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个性化网站,建立了信息员队伍,统一开展培训、采编、电脑配置等工作。

    开展农业物价统计工作。加强基点县建设。与省调查总队、供销社、粮食局及委属有关单位定期会商,采集基础数据,分析物价走势,向有关部门、有关领导按时报送每周、每月、每个季度的物价统计数据。每月编印《安徽农产品价格分析》和《农业信息参考》各1期。

    山东

    拓展统计工作手段,实现了数据资源的共享。设计开发了山东省农业农村经济数据录入和资料查询系统。2010年对1980~2009年全省农业农村经济主要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审核,编印了《1980-2009年山东省农业农村经济统计资料》。设计开发了山东省农业农村经济数据录入和资料查询系统,于今年3月挂到了山东农业信息网。设计开发了山东省农业服务业统计调查系统。制定了调查制度,开发山东省农业服务业统计调查系统,今年2月正式在全省农业系统中推广使用。2009年,建立了“情系齐鲁农业统计”工作群。

    建立分析师队伍,加强了农产品市场运行监测预警工作。去年11月成立了以棉花、花生、蔬菜、苹果和食用菌等5种优势特色农产品为监测重点的30多人的分析师队伍,一年来先后撰写了《山东大蒜、生姜价格走势》、《山东苹果市场运行情况分析》、《2010年山东省粮食作物成本效益分析》等16篇分析报告。

    加强数据开发利用和信息发布,充分发挥信息的服务作用。在完成基点调查和全面统计任务的基础上,完善了农产品物价、成本等农业农村经济数据库,编发了《山东农业农村经济统计手册》。对13个物价基点调查县、35个定点批发市场价格分别进行半月、每天动态监测,采集5大类产品价格。目前,每天通过山东农业信息网发布35个蔬菜品种的价格及其指数,通过齐鲁电视台每周播报一次蔬菜行情。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定期发布蔬菜价格等信息。

    江西

    一支健全的统计员队伍。省厅市场处配备了3名工作人员,组织在全省11个设区市开展综合统计,21个县开展统计基点调查,18个县开展农产品集贸市场价格调查,18个县开展农资市场价格调查,13家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开展农产品价格及供求调查工作。省市县三级统计员近100名,村级信息员近300名。全省每年召开多次统计工作会。

    一套科学的调查方法。印发了《关于做好农业统计工作的通知》,明确调查制度和方法。在物价调查中推行全过程监测,即从农民出售价—批发市场价—农贸市场价—超市价,充分健全指标体系。在采价时,严格执行“三定方案”,即“定点、定时、定品牌”。在采集农资及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同时采集供求信息,在成本调查中推行“横向比较法”。

    一个多角度的信息发布宣传平台。每天在广播电台鄱阳湖之声播报5次农产品价格信息,每周一期《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监测快报》,每周一期《农业热点快报》,每周通过“12316”平台发送一条农产品价格及供求短信至全省近万名用户,每月一期《农业统计信息》刊物,每年汇编3本《统计提要》。

    一项奖惩分明的考核制度。下发《农业统计物价及成本调查工作考核评比办法》,每年年底以厅发文对各级统计单位及先进个人进行表彰,颁发证书并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年中组织先进统计员培训交流。对连续两年考核不及格的调查点报请农业部同意后予以调换,保持调查队伍动态平衡。

    黑龙江

    农业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了以黑龙江农业信息网网络平台为核心,横向涵盖省农委、省畜牧局等涉农部门和东北农业大学、省农业科学院等10个省级局域网。全省农业信息服务网络覆盖率由2003年的40%达到目前的97%。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形成了省、市有农业信息中心,县、乡有农业信息服务站,村有农业信息服务室的金字塔型格局。全省专兼职信息员达到13600人,建立了1026人的农业信息服务专家队伍。

    农业信息管理工作不断规范。先后制定了《黑龙江省农业信息服务制度》、《黑龙江省农业信息网络管理办法》等制度。起草了《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标准》、《农业信息体系建设规范》等5个地方性标准,并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实施。

    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不断丰富。在利用电脑网络开展服务的同时,通过与传统媒体合作、视频点播系统、市场形势会商会、预测分析会等多渠道开展信息服务。在部分地区农村安装农业信息终端可视化服务系统和LED信息公告牌。

    河南

    强化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采集体系。初步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信息采集体系,构建了18个省辖市、30个基点县、797个基点村、7100个样本户、23个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体的信息采集网络,从事信息采集工作人员达到858人。

    强化制度建设,确保信息采集质量。先后制定了《河南省农业统计、物价、成本调查工作评比考核办法》、《河南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工作奖惩办法》和《河南省信息采集工作规范》。建立了热点报送制度,农业生产信息会商制度。

    强化工作体系建设,确保目标任务完成。对原有的预警分析产品进行升级改版,对主要农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每半月以《农产品市场价格专报》形式进行监测汇总分析,对54个鲜活农产品进行重点监测,每周以《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周报》形式进行汇总分析。对七种主要农产品进行跟踪监测,形成《农产品市场调研报告》;对突发性事件,立即调查分析,及时编印《市场热点聚焦》。通过手机短信和“12316”三农热线平台,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

    强化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整充实信息采集队伍。提高队伍业务素质。采取集中办班、以会代训等方式,每年开展1~2次培训。依据《河南省农业统计、物价、成本调查工作评比考核办法》对成绩优秀的基点县和个人实行以奖代补。

    辽宁

    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取得突破。信息中心建起了近3000平方米功能齐全的办公大楼;人员编制增至29个;省、市、县三级信息员队伍超过200人。农业信息工作职能定位与服务格局初步形成。以服务为宗旨的职能方向,以内容资源为核心的职能定位,信息服务已经形成了公益性为主、商务性为辅的基本格局。农业信息服务手段日益丰富。辽宁金农网已经升级为省政府农业门户,成为万户级网站“航母”;“12316金农热线”运行六年,有效咨询服务接近200万例;与三家移动通讯运营商合作,辽宁农民与农业手机报成为新亮点。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导地位不断提升。百万农民上网工程、文化资源整合共享、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三电合一”部省共建等一批信息化项目都是以政府为主导、众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开展起来的。

    江苏

    完善监测制度,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分析预警体系。全省已构建了由20个重点县、10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13个省辖市农贸市场和超市组成的农产品价格监测体系。突出抓好以20个基点县为重点的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建立农产品市场热点报送制度,实施热点追踪,执行旬报制度,切实加强监测预警和细化分析。

    强化分析研判,深入开展农产品市场分析预警工作。农产品价格监测工作开始于2002年,每月定期分析主要农产品价格行情。2009年启动农产品价格周报工作,开始每周分析主要农产品价格行情。每个季度末会同有关单位和省有关部门,召开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会。根据要求,适时开展相关专题分析。

    加强队伍建设,着力提升农产品市场分析预警能力。全省已建立了一支近50人的农产品监测预警分析师队伍。每年定期通过培训班、以会代训、专题研讨会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和研讨。对各地开展农产品价格监测、农业市场热点报送等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工作进行考核。

    加强组织领导,全力保障农产品分析预警顺利开展。建立了由“农委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处室主要负责同志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就建立监测工作制度、加强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建立农业市场热点报送制度等出台一系列文件。设立农产品市场分析预警专项资金,用于分析队伍的培训和监测点的调查支持。

    广东

    初步建立四级联动的农产品生产、价格预警信息服务体系。建立了包括21个地级市农业局、30个农业基点调查县、14家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在内的数据采集点。初步形成了“省—市—县—批发市场”四级联动的农产品生产、价格预警信息采集体系。依托四级联动的服务体系,高效地组织开展了全省农业统计、成本收益和价格监测信息的采集、分析、汇总和上报工作。

    搭建了名牌农产品管理平台,探索针对企业的生产、价格动态监测。2003年,广东省政府决定大力推进名牌实施战略,由广东省农业厅履行牵头组织农业名牌产品的评价及相关职能。2011年起,实现了名牌农产品申报、评审、信息上报与复审的全程信息化管理。通过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对499个名牌农产品信息进行采集与分析,为针对企业的动态监测与数据采集、分析提供了基础。

    积极推动“菜篮子”工程建设,深化市场信息服务。为推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广东省筹备建立了“菜篮子”联席会议制度,草拟了《广东省“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评办法》、《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方案》等有关文件;进行网络信息发布、组织农超、农校等供需对接;定期发布《市场信息月报》、《市场信息快报》等。

    重庆

    开发应用一个系统。自2002年起,重庆市农委就自主研发并应用了“农产品市场价格采集发布系统”,实现了全市农产品市场信息的网上采集和发布。目前,该系统嵌入重庆农业农村信息网首页,实行数据实时滚动,可实现按市场类型(产地、批发、零售)、按市场名称、按种类、按品种、按时间段的数据浏览、查询与统计。

    不断完善一个体系。重点建设了农产品市场与生产信息采集点体系。2010~2011年,在全市范围内选择了13个部、市级农产品定点市场、40个区县农贸市场、4家大型超市、3家大型屠宰场等60个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点;在全市39个涉农区县中选择80个有代表性的乡(村)和合作社作为农产品生产信息采集点。同时,在市级、区县启动了208名信息采集员、分析师培训工作。

    制定执行一套制度。制定了《重庆市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标准与规范》,定期印发《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工作通报》。执行农产品市场价格常规监测、应急和突发事件市场信息预警监测、5大主导农产品产销形势专题分析制度。执行定期会商制度。执行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创立政府“信息补贴”机制,通过多种媒体拓展信息发布渠道。

    努力争取一项保障。出台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市场信息工作意见》。争取市级农发资金投入。从2009年起,资金投入逐年加大。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6-21/167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