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黄建军本报记者何红卫黄朝武
6月2日下午,湖北孝感市孝南区三汊镇龙岗村万亩香稻田里,机声隆隆。一个个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娴熟地驾驶着一台台乘坐式插秧机,在田里“插秧”。插秧机走过,秧苗整齐、笔直地“长”在田里。不到20分钟,1台插秧机就将1亩田干净利索地插完。而按常规劳作,一个劳力一天还插不到一亩田。
这是龙岗村实行土地整体流转后出现的现代农业生产景象。这些年轻人大都是湖北孝感学院农学系2010届毕业生。
“过去,农民种地肩挑背驮,累得要命还挣不到钱,很多人都出去打工了,撂荒地很多。”龙岗村支书、龙岗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长刘顺田说,“如今,大学生开着农业机械种田,又快又轻松,这种在发达国家才有的种田场景,没想到在龙岗村实现了。”
孝南区农机局局长杨中秋告诉记者,为解决土地抛荒和效益低下问题,2009年,孝南区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区(县)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形成区、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大力促进土地流转。
2010年4月,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春晖米业公司与三汊镇政府联合,大胆尝试,迈出土地流转第一步:龙岗、同昶、东桥、彭桥等4个村的村集体机动地、农民承包地共6000亩,折资入股,占总股份的51%;
春晖米业公司以216台套农业机械,折资入股,占总股份的49%,共同成立龙岗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营期限为18年。该合作社在制度设计上特别注重保护农民的利益,采取“360+X”的利益分配机制,即合作社不论盈亏,必须按每亩每年360斤中籼稻的底价支付村集体、农户的流转土地租金,由农民自主选择兑现实物或现金,在合理提取公积金、公益金、风险金、农机具折旧费等之后,剩余利润按股权同比例分成,盈余分红由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监督决策执行。此外,国家给予农民的各种政策性补贴仍归农民。
刘顺田介绍说,龙岗村573户农民中,目前有93%约536户,已将所承包的土地经营权折资入股龙岗合作社,成为股民,龙岗村基本实现土地整体连片流转,总量达到4000亩,有农户不愿意流转的“插花田”,由村委会负责土地置换。
而入股农民可以选择在合作社内或外出打工,增加工资性收入。“土地入了股,解决了大量抛荒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解决了外出打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刘顺田说。
龙岗村6组、今年60岁的村民吴云华算了一笔账:原来他和老伴种5.5亩水田和1亩旱地,刨去种子、化肥、农药和请人工等成本投入,不算自己的劳动投入,1年纯收入4000元;去年参加土地合作社后,每亩坐收“360斤中籼稻和50元盈余分红”,按1斤中籼稻1.1元计算,每亩地保底收入440多元,加上国家的种粮补贴,每亩地能纯收入500多元。“不种田后,我能干别的事。今年我给合作社看护推土机,又收入了三四千元。”
这种“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和“农企联姻、职业管理”的“龙岗模式”,让企业建立集约化经营基地和高效统一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得以实现。因为取得了稳定的土地经营权,春晖米业敢于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入股土地进行大规模改造。土地流转仅仅1年时间,春晖米业已累计投入4800万元,包括1座投资400多万元建设占地10亩的现代化育秧工厂和投资1200万元建设的全省第一家智能化谷物烘干厂。原来纵横交错的小田埂消失了,变成了每块30~50亩的大田,平整划一的5000亩集中连片的香稻生产基地;拥塞的沟渠畅通了、拓宽了。
春晖米业集团董事长谭伦蔚告诉记者,香稻基地目前已吸引了11名大学生就业和2名实习生,每月工资1800元。这与他期待中的40名大学生还有不小的差距。在插秧休息的间歇,孝感学院农学系大三学生彭云峰说:“等明年毕业了,我就要到这儿当一名‘职业农民’。”
“在这里,我用高素质人才来种田,把农业当成工厂来办,力争用3年时间把这儿建成20万亩的优质稻版块,形成集有机种植、育种、仓储、加工于一体化的现代化、工厂化生产基地。”谭伦蔚自信地说,“到时,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到这里一展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