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百谷壮乡的红军村

网友投稿  2011-06-18  互联网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百谷村,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波澜壮阔、浓墨重彩的一笔。“百色起义”的烈火从这里燃起,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到这里进行革命指导,韦拔群、余少杰、韦如山等革命烈士曾在这里宣传革命理论,朱鹤云少将和一批无产阶级革命者曾在这里战斗成长并走向全国。

    5月的田东大地,骄阳似火;漫山遍野的芒果树、香蕉树,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前夕,记者来到了这片红色热土,走进因“百色起义”而闻名遐迩的百谷村,感受这个有着厚重革命历史的红色乡村。

    右江起风雷家家当红军

    百谷村地处右江河畔、田东县城西郊,世代居住着壮族群众。

    1926年5月,百谷村青年韦如山,被广西党组织选送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六期学习班学习,当时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是毛泽东。韦如山在农讲所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于同年9月被派回家乡工作,成为恩隆县(今田东县)农民运动特派员,兼任恩隆县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员。他以百谷村为基点,组织发动村里的韦纪、韦秀峰、曾绳武、韦天恒等一批青年开展农民运动,白天教村民学习识字,晚上办平民夜校,宣传革命道理和马列主义……百谷村沸腾了。1927年,百谷村在当地率先成立了农民协会、农民自卫军、妇女委员会和青年先锋队,打土豪、斗地主、分田地,全村98%的青壮年男女参加了革命群众组织。

    “4·12”反革命政变后,韦如山被国民党悬赏通缉,被迫转向山区活动,生活条件异常艰苦。1927年夏,韦如山终于病倒,由于缺医少药,病情迅速恶化,年仅24岁的他带着未竟事业的遗憾离世。

    韦如山倒下后,百谷村群众在韦纪、韦秀峰等共产党员的带领下继续同反动派斗争,并于1929年6月成立党小组。

    百谷村的村南头,就是著名的右江二牙码头。1929年10月20日,邓小平率领参加百色起义的水路部队和机械船从这里登岸。10月28日,在邓小平、张云逸领导下,雷经天、李谦指挥广西警备第四大队第三营和百谷等村的1000多名农民自卫军,发动了著名的“恩隆暴动”,围歼反动的广西警备第三大队和驻百谷村的敌兵。这次暴动打响了“百色起义”的第一枪。

    百谷群众是有血性的。“恩隆暴动”时,百谷全村86户,除1户地主逃跑外,其余85户家家有人参加赤卫军和红军,人数达131人。

    令百谷村群众至今仍津津乐道的是,战斗当天“演戏”的故事。当时,为了麻痹敌人、掩护暴动,村里给两对新人安排在28日“百色起义”当天办婚事,以办婚事的鞭炮声来掩护暴动的枪炮声。韦如山的堂弟媳、今年90岁高龄的蒙秀娥老人回忆说:“当天我和韦仁河结婚,堂哥韦天恒准备参加‘百色起义’战斗,但他严守机密,谁都没有告诉。战斗一打响,枪声大作,婚礼受了点虚惊。战斗结束后,婚宴变成了庆功宴,我们请村里参战的农军喝酒,为他们接风洗尘。”

    1930年11月,红七军主力奉命北上江西,百谷村有9人参军北上,其中7人牺牲在北上的征途中。此外,百谷村还有69名赤卫军队员,被编入留守的韦拔群红七军21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游击斗争,反击国民党军的多次“围剿”。

    1931年至1935年,韦纪、韦秀峰、韦天恒、曾绳武等共产党员先后战死沙场。其中韦纪曾任21师62团的营长,其余几人牺牲时都是连级干部。

    后人敬仰先烈,尊称百谷村为“红军村”。

    村民富裕衬着集体拮据

    百谷村现有9个村民小组,共492户、1774人,其中1~4组在右江岸边,5~9组位于县城(平马镇)边。

    百谷村有一个花园式的活动广场。广场边上有一个水泥露天舞台,舞台左边是村“两委”办公楼,右边是百谷红军村陈列室。2006年,陈列室被命名为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里面记载着百谷村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

    现年60岁的韦应念,衣着朴实、为人低调。他从1995年开始担任村主任,2005年开始兼任村党总支书记至今。

    据韦应念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百谷村和全国一样,经历土改,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生产建设活动。三年困难时期的1960年,百谷村群众只能吃用盐水煮的香蕉根、香蕉芯艰难度日,虽然没有饿死过人,但很多人脚浮肿。

    1964年,百谷村群众开始吃上白米饭,不仅能吃饱肚子,过节还能吃上猪肉。当时,每个生产队都养猪。政策规定,养两头猪一头交给国家,另一头才能自己杀。后来政策改为交一头猪,自己可以杀两头猪了。等到1972年韦应念高中毕业回村务农时,每个生产队都养了几十头猪,供应吃肉更有保证了。

    党和政府一直没有忘记当年壮乡的革命群众。1967年,国家给百谷村拨了一笔款子,每户200~300元。当时,这些钱基本上能建起一户民房,于是村里有200多户群众用这笔拨款建起了新的砖瓦房。

    1980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粮食吃不完,开始有人养鸡、养鸭,或用粮食酿酒出售,还有人开始做粮食买卖,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

    村里原来有耕地1260亩,其中水田790亩。去年3月,200亩土地以每亩每年1000元集中流转给一家公司种植大棚西瓜。今年初,县里的湿地公园项目又征占了200多亩,按照项目规划还要征400亩。如今加上村民的自留地,全村人均还有4分地。

    由于离县城近,农民除了种植水稻、秋冬菜和养猪之外,很多人都在城里或城周边谋了一份生计,做买卖、跑运输、办旅社、开饭馆、到工厂上班等等,干什么的都有,日子过得不错。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30元,百谷村因此成为百色市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村之一。

    随着县城的扩展,5~9组的一部分已经成了“城中村”。41岁的6组组长莫英文告诉记者,6组共有36户143人,现有75亩地,已出租58亩,剩下10多亩种点儿玉米。全组基本上没有人搞农业了,一般都从事运输、餐饮和房屋出租等。全组户均收入超过6万元,有家用小轿车5辆、摩托车每家两三辆。论农民收入,6组在全村9个小组中排名第二,排在第一位的是只有24户80人的9组,9组地处县城,家家开旅社,每户年均收入都超过10万元。

    1~4组居住在右江岸边的老村,一条细长的街道串联着家家户户,街道整齐,楼房高耸,门挨着门。这些村民虽然没有5~9组那么富裕,但几乎家家都住进了3~4层高楼房。每天傍晚时分,人们便搬出小板凳、小马扎,坐在自家门前乘凉,或凑在一起聊天,气氛融洽。走在这条街上,看着一户户敞开的大门和那些坐在门口聊天的老人、妇女和小孩,你会感受到一份淳朴和善良,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大家庭。

    与村民收入快速增长相比,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则多了几分坎坷和艰难。1997年村里从农村合作基金会贷款200万元,在村北兴建了一个占地32亩的蔬果批发市场,每年收租金10万元。1999年,农村合作基金会被撤销,村里因无力还款,2001年这个市场被政府以成本价收回。如今,村集体收入很少,每年只有1万元,主要靠出租1个鱼塘和1间房子。

    两个外来青年的奋斗

    2008年9月,百谷村迎来了一位新人——24岁的大学生范敏。

    范敏给人的印象是年轻、漂亮、活泼、办事利落。范敏的到来,为百谷村“两委”增添了活力,村民们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女大学生。管理村务、村委值班、发放和整理陈列馆资料、充当合唱团主持人……与村里的干部比,范敏不仅有活力,还有知识、有文化。范敏自称为百谷村“管家婆”,村民们则称她为百谷村的“大管家”。

    两年多来,范敏走遍了百谷村的每一户人家。谁家有什么困难、需要做什么事,都愿意跟范敏说。当有的村民忙不过来时,连上街买肉、到银行取钱这样的事情也让范敏帮忙去做,信任程度可想而知。走在村里,村民们看见范敏,老远就和她打招呼,部分女村民更是亲热。范敏已经完全融入了百谷村。

    而最让村民们对这个大学生“村官”信服的是,范敏为村里干成了两件“大事”。

    2009年底,范敏利用了解的政策信息,开始逐个组询问村民“最想解决什么事”?最终确定为6组修一条排污水沟、为7组建一条村水泥路。事情确定后,范敏积极建议村“两委”开会讨论、组织村民小组代表开会、上报材料等,事情办得干净利索。在政府的补贴下,去年3月,一条总投资2.5万元、长200米的水泥路建成;7月,一条投资20万元、长600米的排污沟完工。村民们对范敏的工作能力刮目相看。

    今年9月,范敏的“村官”任期将满。她说:“我还有很多想法没来得及实施,如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组织农村妇女搞副业,等等。”范敏想留在百谷村,永远当一名百谷人,为这个光荣的红军村发展竭尽全力。

    但她的这一愿望能否实现,目前充满了变数——由于户口不在百谷村,按照“广西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范敏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对此,她表示:“即使我离开百谷村,我也会时刻关注它。”

    另一个外来青年叫宋学军,他在百谷村村西办了一个养猪场。2000年,宋学军在百色农业学校(中专)就读畜牧兽医专业,2003年毕业后去广东打工,在一家大型养殖场做技术场长,每月工资3000元。干了3年后,宋学军有了自己的想法,他要自己当老板。

    2006年,宋学军毅然辞去场长工作,回到百色市田东县小龙村租地搞生猪养殖。2007年他与百谷村的姑娘黄海珍认识并喜结连理。在黄海珍的建议和支持下,2008年12月,他和大舅哥黄卫东合股投入50多万元,在百谷村建起了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有120间猪舍的小型养猪场,存栏母猪80头,存栏育肥猪300头,年出栏生猪3000头。

    由于有技术作保障,宋学军养猪很有起色。他说,今年下半年准备将养殖场规模再扩大10亩,租金每亩1200元,总共需要贷款100万元。为了符合银行贷款条件,今年5月初他注册了一个公司。他现在最担心的是能否从银行贷出钱。

    两个老红军的故事

    岁月如梭。在百谷村,当年参加过“百色起义”,后来又参加红军,如今仍健在的老人只剩下两位——93岁的李著尧和92岁的韦建邦。

    李著尧住在老村临街的小楼里,当女儿陪同他出来见记者时,老人还特意整了整衣衫。看得出,老人身体健朗,耳聪目明。

    李著尧的经历既坎坷又传奇。他出生于1918年七月十五日(农历)。1929年初,年仅11岁的他当上了百谷村的少年先锋队队长,开展斗地主、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运动,并参加了百色起义。百色起义之后,李著尧成为红七军21师62团1营1连的通讯兵。1930年红七军整编北上江西时,李著尧因年纪小被留在家乡边务农边打游击。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党李宗仁部队来百谷征兵,时年19岁的他被拉兵,成为国民党军队的士兵,后来任班长兼机枪手。8年间,他先后转战湖北、安徽多个地方参加抗战。1945年8月日军投降,他所在的528团奉命回安庆接受日军投降。

    “抗战胜利后,国共又斗起来。我们是红军的人,不愿意打红军,就回家了。”1945年12月,李著尧等8名田东老乡因不愿与红军打仗,一同脱离国民党部队,从安庆秘密逃回家乡。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广西全境尚未解放。当年12月,李著尧被选为百谷村民兵连长,带领百谷村民兵到七里地区剿匪。之后几年,他在广西交通厅航务管理局参加右江河疏河工作,直到1957年后就一直在家务农。

    回忆这一生两次参军的经历,李著尧老人仍充满激情。但有一件事让他耿耿于怀。老人说,2010年9月4日他在《人民日报》上看到,国家向在乡抗日老战士发放补助金,因此他曾给县民政局写过一份申请报告。然而遗憾的是,60多年来,那些能够证明他参加抗日战争的有关资料和记录早已丢失,因此,尽管他的申请报告上有村委会的证明,还有其他人按的鲜红手印,但仍然没有获得批准。看得出,抗战经历在老人一生中占有很重的分量,是永远无法忘怀的。“我在这一生中,永远坚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跟着中国共产党走永不变。”李著尧说。

    与李著尧相比,韦建邦老人的情况要好很多。1929年,还是10岁孩子的韦建邦在兄长们的影响下,参加了少年先锋队,从事和李著尧一样的工作。红七军北上江西之后,韦建邦留下来打游击。1949年8月,经同村朱鹤云少将的推荐,韦建邦到广西革命大学学习,3个月后被分配到田东县邮政局,后来成了一名县文教员,参加地方土改工作队。1954年因家里人多,吃饭困难,韦建邦不得不放弃工作回家务农操持一家人生计。

    韦建邦老人如今也是身板硬朗,每天还要独自上邻居家搓一回麻将。回忆早年的往事时,韦建邦老人思路清晰、情绪兴奋。但是,当说到自己回乡务农的原因时,他叹息道:“过去家里孩子多,挣工分的少,吃饱肚子是每天必须考虑的头等大事。”1981年,百谷村分田到户后,由于家里劳动力多,老人的儿子韦志高开始琢磨出去搞点副业。

    1982年,韦志高拿出家里全部积蓄,还从亲戚朋友那借了一部分,凑足3000元买了一辆手扶拖拉机,成为全村最早的运输个体户。3年后,韦志高将拖拉机卖掉,转而做其他诸如废品回收、化肥销售等生意,很快他成了全村第一个万元户。1989年他花3万元,在全村第一个建起了两层高的楼房,全村人羡慕不已。

    如今,村里所有的人家都正在建或已经建起了两三层高的楼房,韦志高的二层小楼早已风光不再。

    从韦建邦算起,到孙子韦文跃,韦家三代单传,儿子和孙子对老人都非常孝顺。韦志高现在是百色最大的民营企业广西登高集团的电器部经理,月工资近4000元。1984年出生的韦文跃当过5年兵,2008年以士官退役,现也在广西登高集团从事水泥销售工作,月工资2000多元。说起百谷村的革命历史,韦文跃很是自豪。

    红色村庄红歌嘹亮

    “谁是革命主力军/我们工农兵/工农和士兵,原来都是一家人/自由被剥削,血汗被吸尽,受苦受难受压迫,要求解放为革命……”

    5月17日下午4点,由于一批参观者的到来,一首几十年前创作的革命红歌《谁是革命主力军》和一首现代红歌《科学发展先锋行》,在百谷红军村陈列馆门前唱响,音调高扬激越,歌词铿锵有力。唱歌的是一群平均年龄60岁的“老年合唱团”。

    2004年,为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暨百色起义75周年,百谷村的老人们自发组成了一支平均年龄60岁的老年合唱队,忆唱红军歌曲。这支当初由27人组成的合唱队,其中党员11人,他们有的是当年的少先队员,其余全部是红军后代。7年过去,这些老人有的已经不在或者唱不动了,一些年轻的红军后代继承传统纷纷加入。如今,合唱团人数已达50人,最大的84岁,最小的33岁。这些人凭着对红军的热爱,传唱红军歌曲,他们要让沉睡了几十年的红歌重放异彩,让歌声永远在红土地上回荡。

    由于差不多每天都有团队来百谷村参观,《谁养活谁》、《团结起来向前进》、《消灭恶霸解仇恨》等一批革命红歌每天都会被合唱团所演唱,有时在白天,但更多时候是晚上,与来参观的团队一起联欢。

    老年合唱团满怀激情传承红军精神,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2008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百色纪念馆亲切接见他们,并和他们同唱红军歌曲;同年10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聆听他们的歌声;同年12月11日,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到百谷村慰问并参观陈列室,和他们座谈;2010年6月,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亲切接见了他们。

    百谷村,一个因红军而被历史铭记的村庄,一个因发展而被时代垂青的宠儿。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群众推翻封建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艰难历程;她抒写着华夏儿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豪迈激情!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6-18/167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