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黄淮海麦区扛住了“冬春旱”

网友投稿  2011-06-10  互联网

    □□

    本报记者余向东

    黄淮海地区主要指冀鲁豫三省,苏北、皖北等地,牵及京津晋,是我国传统的小麦主产区、重要的北方粮仓。去年秋季到今年春季,黄淮海麦区经受了大旱连旱,冬小麦整个生长期都在与旱情抗争。在漫长的僵持与博弈之后,终于收获金黄一片,开裂的土地变换成绽开的笑脸。

    天大旱,地喊渴,人着急

    今年春节,赶上个暖冬,天气晴朗,黄淮海麦区老百姓的心头却是又阴又冷,因为麦田正干得冒火。

    2月6日,正月初四下午,山东省嘉祥县老僧堂乡农民王海云站在自家的麦田里,抓了一把看起来还有些绿色的麦苗,一搓就粉碎了。

    整个齐鲁大地,许多地方田地龟裂,有的麦田裂缝深达十多厘米、三四厘米宽,大量麦苗露出枯黄。与此同时,河南、河北一些重旱区的农民,面对记者的摄影摄像机镜头,揪下几株麦苗,点火就着。

    黄淮海麦区的旱情相当严重。当北方地区第一场小雨雪2月9日姗姗到来时,各地报出一组旱情数字:山东省秋冬春三季连旱,140余天没下过透雨,旱情达到建国以来的极致值,气象干旱开始转向农业干旱;安徽淮北市131天没有降雨,遭遇60年最重旱情;河南郑州118天无雨雪;北京市创下60年首场降雪的最晚纪录。100多天的干旱不是尽头,真正的一场透雨,一直要等到二月下旬。

    持续旱情催生恐慌心理,小麦等粮食价格应声看涨,“部分麦区将会绝收”、“小麦减产已成定局”等等传言、谣言开始在网上传播。

    中国气象局的专家指出,“气象干旱”与“农业干旱”有很大区别。气象干旱主要考虑自然降水的问题,如果某个时间段的降水量明显低于常年平均水平,就遇到了气象上的干旱;而农业干旱是根据土壤墒情判断的,是指农作物由于长期缺水导致无法正常生长而受损。如果措施得当,气象干旱不一定会导致农业干旱。就是说,“大旱”不一定就酿成“大灾”,还要看具体的墒情、苗情、农情。

    正月初五,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来到河北吴桥县曹洼乡查看麦情,嘱咐当地干部群众要适时抢浇返青水。 

    随行的农业部小麦专家组赵广才研究员告诉农民,气温正在回升,争取正月十五后抢时间浇地。

    难就难在,眼瞅着麦地喊渴,却不敢浇水;因为气温不够,贸然浇灌反而会冻伤冻死麦苗。春节前后,农业部密集发布的抗旱通知中,一再强调“周密部署、科学抗旱、分类指导”,还采用了许多技术性表述,例如“立春前,抓住气温回升(日均气温稳定在3°C以上,中午最高气温5°C以上)的间隙,于中午前后小水细浇;立春后,全面发动农民抗旱浇灌,力争在2月20日前对受旱麦田普浇一遍水。”

    “七分种,三分管”,分分到位

    面对严重旱情,小麦技术专家们虽然着急,并未特别惊慌。

    赵广才说,黄淮海麦区的小麦生产中,干旱是重要的限制因素,不断更新优良品种,通过抗旱基因的导入获得高产抗旱品系,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2003年起筛选推广的主导品种有郑麦9022、新麦18、周麦18、济麦20、烟农19、石家庄8号、扬麦13等,去年又着重推广矮抗58、郑麦366、周麦22、济麦22等新一代品种。一大批的优良品种,分别具备了高产优质、耐干旱、抗倒伏、抗病虫害等品性,为小麦高产稳产提供了必要支撑。

    所谓农业生产“七分种、三分管”的“种”字,应该理解为两重含义:既要选好“良种”,又要保证“播种”质量。

    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认为,去年秋末,我国冬小麦主产区的降雨量较多,麦播时土壤底墒普遍充足;充足的底墒和麦播时晴好的天气,使得大部分麦田做到了适期足墒播种。加之去年秋冬播的整地播种质量普遍提高,绝大多数麦田苗全、苗齐、苗匀,基本苗数充足,为保证后期足够的成穗数奠定了良好基础。农谚“麦收隔年墒”就是这个道理。

    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叶贞琴告诉记者,黄淮海麦区小麦播种面积2.6亿亩,其中水浇地近2亿亩,旱地比重小。由于水浇地在越冬前浇足了越冬水,加之其他技术措施,发挥了良好的抗旱防寒作用,有效地缓解了旱情。今年水浇地麦田产量增势较为明显。

    春节前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小麦专家于振文多次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抗旱。对于没浇越冬水、受旱严重、出现点片黄苗或死苗的麦田,他告诉农民抓紧浇水保苗,时间越早越好;对于因旱受冻黄苗、死苗或脱肥的麦田,他建议结合浇水每亩施用10公斤左右尿素,并适量增施磷酸二铵,及时划锄,疏松土壤,保墒增温;对于没有水浇条件的旱地麦田,他帮助农民落实镇压提墒措施。

    科学认识,精种细管,旱情逐步化解。

    政策“及时雨”,加上几场春雨,稳定了局势

    2月25~30日,河南省迎来大范围、长时间降雨,平均降雨量24.7毫米,使绝大多数麦田旱情得到解除或明显缓解;5月8~10日,在小麦抽穗开花的需水高峰期,河南再次大范围降雨,平均降雨量31毫米,部分县市达100毫米左右,充分满足了冬小麦籽粒形成与灌浆对水分的需求;5月20~21日,河南省再次出现大范围降雨,不仅对小麦籽粒灌浆十分有利,同时也有效遏制了干热风的发生危害。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整个黄淮海麦区,整个北方麦区,在小麦的返青期、开花灌浆期大范围降下“喜雨”。

    农业生产难以彻底摆脱“靠天吃饭,受自然摆布”的局面,但是人的力量可以弥补“老天”的吝啬,抗灾减灾的努力终究会有成效。麦区的干部群众心里清楚,在这场大旱连旱面前,如果没有精心组织的科学抗旱,以及精种细管的技术措施,或许在雨水降临之前,许多麦田早已经黄了。

    从来没有哪一年能像今年这样,抗旱浇麦力度大、效果好。开春之后,各地普遍采取了“以浇为主,措施前移,分类指导,科学应对”的麦田应变管理方针,挖掘一切水源,凡有水浇条件的地方都做到能浇尽浇,使前期受旱麦田基本上都普浇了2~3遍水。结合抗旱浇水,绝大多数麦田还普遍追施了化肥,有效促进了苗情的转化升级,为小麦顺利返青、起身创造了良好条件。

    党中央、国务院对今年的旱情早有警觉、提前部署,高度重视抗旱救灾和夏粮生产,及时发布提高小麦收购价格的信息,专门安排129亿元抗旱补助资金。政策的“及时雨”同样滋润着干涸的麦田,提振了各级政府和农民群众抗旱保丰收的信心。山东省陵县神头镇农民李祖奇站在自家麦田里,拉着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的手说,今年抗旱浇麦,国家和省里每亩各补贴10元钱,没有过的事,技术培训和指导也及时到位,让我们农民省心省事。

    引水灌溉,打井取水,人工增雨,能用的办法全部用上了。

    黄河小浪底、万家寨水库加大泄水量;国家防总、农业部、各级地方政府派出大批工作组、专家组指导抗旱;山东省实施“彩虹春雨”抗旱保电行动,提出“城市让电于农村,工业让电于农业”的用电原则;安徽省各市县财政安排投入抗旱专项资金。各部门、各地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

    黄淮海麦区扛住了大旱连旱,非常不易。靠“老天帮忙”,还要靠政策,靠投入,靠科技,靠各级政府、广大农民、科技人员等群策群力,这是“粮食丰收定律”,是粮食生产的“中国经验”。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6-10/167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