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农业大省安徽坚持把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先后组织实施了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玉米振兴计划,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新路子,粮食生产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多年未有的好形势。
粮食生产能力跨越新台阶。全省粮食总产量由2005年的521亿斤,提高到2010年的616亿斤,连续3年超过600亿斤,连续5年创历史新高,居全国第六位。粮食单产310.4公斤,比2005年提高20.3公斤。特别是小麦高产攻关成效显著,2010年全省小麦单产340公斤,比2005年提高了84公斤,连续4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小麦总产量连续5年突破200亿斤,总量增加80亿斤,占全国同期冬小麦增量的23%。
粮食生产结构不断优化。种植结构逐步优化,2010年,全省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058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81.2%,比2005年扩大748万亩,主体地位更加突出。粮食品质明显提高,小麦和水稻优质率均达到80%,分别比“十一五”期末提高39.8和29.5个百分点,增强了市场竞争力。生产布局日趋合理,小麦优势产区集中在沿淮淮北9市,玉米集中在宿州、阜阳、亳州等6市,水稻分布在长江流域和沿淮14市,生产集中度均达到90%以上。
粮食生产方式不断转变。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发展,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全省耕地流转面积637.8万亩,约占全省耕地总面积10.3%。百亩以上种粮大户10378户,经营耕地267万亩,其中,千亩以上种粮大户197户,经营耕地41.82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社会化服务不断强化。截至2010年年底,全省粮食合作组织约2845个,病虫害统防统治组织发展到750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877家。
粮食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全省粮食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粮食加工企业不断壮大,加工能力不断提高。2010年,省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70家,占24.8%。其中,国家级粮油类龙头企业达到12家,占37.5%。全省粮油加工能力700亿斤,产值800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358亿斤和659亿元。
粮食生产效益明显增加。由于粮食生产水平和收购价格不断提高,促进了种粮收益稳定增加,为农民收入增加提供了有力支撑。根据安徽省成本调查队数据测算,2010年,全省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亩平均现金收益550元,比2005年增加237元,带动全省农民人均增收448元。同时,强农惠农政策促进了转移性收入加速增长,直接提高了农民种粮收入水平。
“十二五”时期,安徽将牢记国家粮食主产区的责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到2015年,力争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640亿斤,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