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为农牧民健康撑起一片“绿荫”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6-03  互联网

    本报记者何兰生

    “远在阿里,苦在那曲”。被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唐古拉山环绕的那曲,平均海拔近4600米,空气含氧量仅有内地的48%,年均气温零下3℃,最低气温零下48℃,冻土层达3米厚,居民人均寿命只有42岁,那里,就连最耐寒的松柏也无法存活。医学上做过测试,人在那曲即便是躺着睡觉,心脏负荷也相当于在内地负重20公斤行走。

    但彭燕却要在这长不活一棵树的藏北高原上当一株“常青树”,尽可能为更多农牧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撑起一片“绿荫”。

    到乡村牧区走一回,犹如“鬼门关”里闯几遭

    那曲军分区有这样一条规定:医护人员轮流深入农牧区为民义诊,但保证每月必须有4名医护人员在农牧区。按人头计算,门诊所每位医护人员平均每两个半月轮值一次。可彭燕除休假、出差、学习不在单位外,次次都主动加入义诊队伍。

    熟悉那曲的人都知道,到乡村牧区走一回,犹如“鬼门关”里闯几遭。夏天常遇冰雹、泥石流,冬天突遭暴风雪、雪崩,加之山高路险,哪一项都能要人命。

    2008年11月的一个夜晚,突降的暴雪将那曲高原染成了一片雪白,刺骨的寒风在山谷中穿梭呼啸。凌晨一点多,一阵刺耳的手机铃声,将彭燕从梦中吵醒。“是彭门巴吗?”电话另一头,一名藏族男子略带哭腔。“我是彭门巴,请问什么事?”“我是玛索日村的旦增,我阿妈快不行了……”没有一丝迟疑,彭燕立即起身准备出发。“这样的天气出诊,你不要命了!”丈夫张涛醒了过来。“还真是要命的事!”彭燕甩给丈夫一句话,径直消失在茫茫风雪中……途中,彭燕3次被狂风掀下马背,摔断了三根肋骨。

    又是一个冬夜。卓噶村,牧民达瓦多吉突然晕倒在家。风雪阻断了公路,彭燕骑上马又出发了。路过一冰滩时,暴风骤起,彭燕被掀下马背,掉进了冰窟窿。“咔嚓”一声,钻心的疼痛从脚上传遍全身,彭燕一摸脚踝,脱臼了。又是“咔嚓”一声,彭燕用力一拧,把脱臼的脚踝接上了。对这样的情况,彭燕早有经验,就是因为出急诊,彭燕曾多次从马背上摔下来,以前脚踝就脱臼过三次。陪同她的两名卫生员吓坏了:“燕姐,太危险了,我们回去吧。”彭燕忍住伤痛翻身上马,继续往达瓦家赶去。检查、供氧、输液……彭燕顾不上查看自己受伤的脚踝,立即对达瓦进行抢救。第二天,当天空出现第一缕曙光时,达瓦终于醒了过来。彭燕却因踝关节脱臼处理不及时,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在彭燕的左臂上,有一条十多厘米长的伤痕。谈起那次遇险,彭燕至今仍心有余悸——

    2004年11月,又是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安多县牧民边巴的妻子难产,生命垂危。顾不得外面雪海茫茫,彭燕背起医药箱就朝边巴家赶去。狂躁的暴风雪将彭燕打翻在沟里,左胳膊被锋利的冰凌划出了一道大口子,鲜血直流。彭燕爬将起来,来不及包扎,继续赶路,硬是从死神手里抢回了母子两条人命。

    回到诊所,给她包扎的王绍金医生被怔住了:伤口深达四五厘米,距离心脏不足20厘米。王绍金心想,如果划伤胳膊的那条冰凌再偏一点点,就会穿心而过……

    12年来,彭燕趟过数十条冰河,翻过上百座雪山,17次经历暴风雪、泥石流、塌方等险情,累计行程两万多公里,义务巡诊数万人

    次,挽救了42名危重病人的生命。

    手把手带出87名乡村医疗骨干,为农牧民撑起了健康“保护伞”

    1999年,刚来那曲报到时,彭燕走进了县里的医院和附近的村庄。医院的门诊室里,十几个病人围着一个炉子烤火,老人小孩、咳嗽的睡觉的都有;老百姓家的卫生状况更糟:好些人家的牛粪炉子,就支在被子旁边,小孩脏乎乎的手刚抓了牛粪,回头就抓糌粑;大部分村子没有诊所、没有卫生员,许多人生病后只能祈求神灵庇佑……

    最令彭燕不能忘怀的,是深秋的那个下午。安多县玛荣乡60岁的拉姆老阿妈,因患重感冒引发急性肺水肿,仅仅几个小时,就永远停止了心跳。当彭燕与另外两名军医一路急奔赶到时,拉姆老阿妈那双眼睛依旧兀自睁得瞪圆,像是要把药箱上那红色的十字,深深地映进瞳孔中。

    “当时,如果村子里有医生或者卫生员,在发病之初做一些基本救护,拉姆阿妈一定能救活的。”过去了这么多年,一想起这事,彭燕依然心痛不已。彭燕心想,再不能让群众因一些小病得不到及时医治而失去宝贵生命了。她暗下决心: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偏远乡村培训医疗骨干。

    彭燕拿出自己准备购置新家具的钱,买回了卫生员教程和一些常用器械、药品。到牧区巡诊,别的医护人员只挎一个药箱,她却挎上两个,其中一个装的就是卫生员教程和相关学习宣传资料。夏天,彭燕到申扎县巡诊,义诊结束后,彭燕问群众:愿不愿意学医。听彭燕这么一说,广场上原本围成一圈的藏族群众却不约而同地散开了。原来,在偏远藏区,一些群众信神不信医的观念还根深蒂固,认为救死扶伤是菩萨的事,自己学医就是不尊重菩萨。很多群众生病了也不愿吃药,只有被病痛折磨的实在受不了了,才会让巡诊的医生简单看看。

    慢慢地,一些藏族群众被彭燕的真诚感动,愿意跟她学习了。

    彭燕开始手把手地传授自己的心得,一心一意地传、帮、带。为提高他们对常见病的诊断和护理能力,彭燕挤出时间学习了医生课程,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并利用巡诊等机会,让乡村医疗骨干进行操作实践。现今,彭燕手把手带出的87名徒弟,成了当地群众心目中的“菩萨”。

    2005年夏天,在一次到达萨乡的巡诊中,彭燕看到藏族妇女措姆表情痛苦,猜测她肯定有难言之隐。彭燕将措姆拉到一边,对她进行仔细检查:措姆的左侧乳房因发炎未及时处理,已经化脓糜烂了。这让彭燕十分惊讶!在渐渐走近那些与外界鲜有接触的藏族女性之后,彭燕更惊奇地发现,有的牧区妇科病发生率在90%以上,女人怀孕了还用很紧的腰带扎着肚子。她们是如此害羞,生了病很少及时就医,更不愿找男医生看病。

    从此,藏区的妇女们,成了彭燕最放心不下的人。每次巡诊,彭燕总不忘主动讲解卫生常识,引导妇女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转变她们羞于谈论妇科疾病的观念。如今,不少牧区妇女开始勤洗澡、勤检查,妇科疾病发病率逐年下降。

    想一想需要帮助的农牧民群众,还有什么累不能受?

    彭燕身高只有1.64米,体重不足90斤,柔弱平凡。但到底是什么力量让这位面色黑紫、身材瘦削的弱女子,百余次历经生死、血肉考验,坚持为基层官兵和藏族群众帮困解难、送医送药?是什么力量使她在平均海拔近4600米的“生命禁区”坚守12年,却依然拥有一种青春阳光的心态?

    在接收采访时,彭燕讲述了自己的“被需要”,正是这种“被需要”支撑了她12年的坚守。“一次,我去一个偏远村庄巡诊,锋利的碎石路刺穿了我的胶鞋,一路淌水,脚趾冻得都没有知觉。牧民多琼看见后,回到家把一双刚买的毡靴硬塞给了我。还有一次,我在牧区连续巡诊3个小时,手冻得僵直,体温计都拿不起来。排队等候看病的一名老阿妈见了,走到我跟前,一下子把我的手揣进了她的怀里,紧紧地捂住。那一刻,我意识到,我做的事虽然微不足道,但在群众眼中却是如此重要。

    “前两年,我又自学了一些兽医知识,只要一到牧区,像狗拉肚子、羊不吃草这些问题,我基本能应付,比如给羊吃土霉素,用肉包黄连素治狗拉肚子等等。只要藏族同胞信任,我很乐意当这个‘杂家’。如今,我到偏远牧区巡诊,好心的群众会端上热腾腾的酥油茶和香喷喷的糌粑,把好不容易买到的矿泉水塞给我,让我路上喝。这些,既让我感动不已,也鞭策我继续前行。

    “越来越多的藏族群众对我们这些身着绿军装的‘门巴’产生了信任,有些以前受庄园主、农奴主欺压的农牧民群众甚至对我们说:毛主席派来的人真是‘哑咕嘟’,共产党的兵真是‘哑咕嘟’。‘哑咕嘟’就是称赞,是好的意思。每当这个时候,我就觉得,党员和军人的使命、医者的仁心和仁术、群众的信赖和需要,激励我和我丈夫,愿意与那曲的藏族群众共同承担起通往幸福生活路途上的一切艰难。想一想需要帮助的农牧民群众,还有什么累不能受?”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6-03/167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