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开放开发,构建广西"三农"发展新格局

网友投稿  2011-05-16  互联网

    □□ 本报记者  唐园结 何兰生 庞博 王家增 李丽芳

    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歌仙“刘三姐”的故乡,曾是广西这个集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沿海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于一身的省区留给人们的印象。

    如今,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中国沿海经济发展的新一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新高地,广西从来没有过地站到了多种重大机遇叠加的交汇点上,从未像今天这样聚焦着国内外参与开放开发的热情目光,从未像今天这样赢得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

    近日,就开放开发区域协调新格局下的广西“三农”发展,本报记者专访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

    用好叠加机遇,谋划“三农”发展

    广西地处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交汇区域,北回归线横贯中部,素有“天然温室”之称,农业发展的优势很多。近年来,广西已经形成一批全国领先的优势产业,是著名的“中国糖都”,全国桑蚕第一大省、全国最大的木薯产区和生物质能源基地。而碧海蓝天、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更是广西的一大优势、一大品牌,非常适宜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

    记者:广西是中国西南、西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广西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我们看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后,广西通过深入实施“两区一带”(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和桂西资源富集区)总体布局,着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一个开放开发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广西崭露头角。请问郭书记,这样的区位优势和政策环境,将会给广西的“三农”发展带来什么样的机遇?

    郭声琨:2008年初,《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国家批准实施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广西的最大支持,也是对广西的最大鼓舞。广西迎来了千年等一回的重大历史机遇。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广西科学划分为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和桂西资源富集区三大区域,标志着“两区一带”的区域发展总体布局的正式确立。广西作为中国—东盟交流与合作的枢纽和前沿地位,从一个边远省份一跃成为对外开放前沿,成为区域合作的重要交汇点。广西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重要性被广泛认知,为让更多的人关注、了解和投资广西,为加快广西发展赢得更多外部资源,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广西开放开发、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为开展农业交流合作、拓展广西农业发展空间、增强农业发展活力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遇,也推动着广西农业农村的大发展。

    这些年来,广西的发展战略实现了从江到海的转型,转身向海,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带来的不仅是机遇也有挑战,对广西来说,首当其冲的就是给农产品带来冲击。面对热带农业同质化带来竞争压力,我们大力发展柑桔、香蕉、食用菌、冬季马铃薯等东盟国家不能生产或没有优势的产业,促进了广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一批特色农产品产量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日益巩固,提升了广西优势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广西还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主要平台,发挥区位、资源和科技等比较优势,积极开展农业交流合作。“十一五”期间农业利用外资9.47亿美元,引进区外境内农业合作项目资金400多亿元人民币,广西农垦还到印尼、非洲等地开展投资合作,农业对外开放取得了新进展。

    开放开发的新格局,加快了特色优势农业发展,2010年广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1670.37亿元,居全国第10位,比2005年增长29.7%。在保证粮食生产稳定的前提下,培育形成了畜牧水产、林业等千亿元产业,蔗糖、桑蚕、木薯、速丰林、水牛奶等特色优势农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

    第一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2495元增加到2010年的4543元,年均增长12.7%,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记者:“十二五”时期,广西如何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发挥区域优势和带动作用加快“三农”发展?

    郭声琨: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农业开放合作是大势所趋。“十二五”时期,广西农业重点加强三个方面合作,提高外向型农业发展水平。

    继续加强与东盟国家合作。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携手东盟合作开发农业资源,力争到2015年,与东盟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比2009年翻一番,广西企业到东盟投资农业和东盟国家企业投资广西农业有较大幅度增长。特别是扎实推进与越南边境省区在植保、种子、水果和超级稻等领域的合作。

    加强桂台农业合作。2010年7月,我们赴台湾开展桂台农业经贸合作活动,组织了广西首期农民台湾培训班及桂台农业科技经济恳谈会,成效明显。从2010年起,广西每年将定期组织100名农业从业人员赴台学习“精细农业”,不定期邀请台湾农业专业人士到广西交流讲座,进一步促进桂台农业合作取得更加丰硕成果。

    加强国内农业横向合作。继续推进桂浙、桂粤、桂闽、桂沪、桂鲁等国内农业合作。特别是大力推动南北农业合作,利用南北农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以“南北农业合作对接会”为载体,在良种、技术、资金、项目、加工、销售、经营管理等方面加强合作,全方位提升广西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能力,打响广西品牌。

    补齐发展短板,推进“三化同步”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广西经济总量上了一个大台阶,2011年即将突破万亿元大关,但广西基础薄、起步晚,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区情没有改变,工业化城镇化步伐虽然明显加快,农业人口比重仍然过高,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已拉大到1400多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为3.9∶1,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记者: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广西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任务本来就很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认识“三化同步”的重大战略意义?

    郭声琨:“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央确立的重大“三农”战略思想。在广西,我们对此体会得更真切、更直接。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整个广西的富裕;没有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广西的发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三化同步”战略,这既是中央的要求,也是广西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诚如所言,广西是欠发达地区,农民人均收入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尽快向非农产业转移,扩大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这一点是坚定不移、不可动摇的。但与此同时,作为国家的农业大区,作为拥有丰富光热资源的潜在农业强区,我们不能浪费这独特的天然优势,不能错过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难得的发展机遇,更不能忘记广西所肩负的粮食安全责任,要本着为国家整体发展布局服务的宗旨,顺应广西各族农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来促进农业现代化,不断拉长农民的增收链条,不断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不断挖掘农业的增值效益。在推进“三化同步”中,我们将突出一个主题,即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抓住一条主线,即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结构转型升级为主线;落实两大任务,即坚持以稳定粮食生产作为首要任务,以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强化五个支撑,即强化水利等基础设施、科技服务、物质装备、政策支持保护、体制机制支撑;实现三个加快,即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力争到2015年全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5%;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500万吨以上;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左右,相当一部分地区达到9000元,条件较好的地区达到10000元。

    记者:同步推进“三化”,广西主要从哪些方面突破?

    郭声琨:2011年1月26日,我们出台了《关于打造农业千百亿元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意见》,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339”工程,即到2015年,着力打造蔗糖、畜禽、速丰林等3个千亿元产业,发展粮食、蔬菜、水果等3个500亿元产业,培育蚕茧、草食动物、中药材、非粮生物质能源、奶水牛、优势水产品、油茶、花卉、农业生态休闲旅游等9个百亿元产业,初步形成产业链比较完整、核心竞争力强、综合效益高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占据主导地位的优势产业。一是优化区域布局,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立足广西资源现状、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推进农业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一批具有广西特色、在全国市场有主导地位的优势产业和产品。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重点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搞好农产品综合利用。加快培育大型农业企业集团,围绕优势产业培育一批上市公司,着力打造广西品牌。三是挖掘农业功能,建立三次产业紧密联系的现代产业体系。“接二”,就是推动农业与工业实行对接,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为依托,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产业附加值。“连三”,就是把农业导入第三产业,开发农业的生态调节、观光旅游、休闲养生、文化传承等功能,促进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服务业协调发展,提高农业资源的附加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四是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努力提高特色农业产业科技水平。突出培育建设一批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园区,重点抓好生态农业等农业技术的应用推广,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十二五”时期,广西将按照“一个特色产业、一套研发机构、一个专家团队”的思路,继续深化与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在人才培养、技术研究推广等方面的合作。围绕农业人才素质提升,实施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加强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深入开展百万农村党员培训和千万农民大培训行动,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实施好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星火培训专项行动以及农家课堂、远程教育、一村一名大学生和千名骨干农民赴台湾培训计划,重点培养一批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和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中心农户、骨干农民、种养大户、经营大户、科技示范户。

    创新社会管理,助力“富民强桂”

    如今的广西,边境地区旧貌换新颜,“国门”形象进一步树立,边关更为巩固安宁,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推进。广西成为民族团结的模范、维护统一的模范、维护稳定的模范、民族关系“三个离不开”的模范。

    记者:广西是一个多民族居住区,在创新社会管理,尤其是在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方面有着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郭声琨: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又是后发展欠发达的边疆地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不仅事关广西改革发展大局,而且事关边疆安宁和国家长治久安。特殊的区位区情决定了广西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工作,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围绕创建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着力抓好发展第一要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着力抓基层打基础,着力推进平安边关建设,着力维护民族团结,着力建立长效机制。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基本建立了具有广西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有力地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

    经济发展是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我们在做好全区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工作,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采取非常措施重点解决少数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和谐稳定。

    我们通过开展兴边富民行动,使边境线0~3公里范围内所有农村居民享受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大部分边民户均有40~60平方米的安全住房,8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了道路硬化,各村屯实现了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有条件的村屯用上了自来水。240多万边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我们实施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覆盖农户134万户577万人,帮助114万农村人口脱贫,2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4060个贫困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先后在革命老区东巴凤三县、大石山区五县、桂西五县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新建、改扩建四级公路和通自然村(屯)道路3.37万公里,解决了1063.7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近几年我们累计投入了3048.8亿元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长期积累的民生问题。

    我们扎实开展社会和谐稳定创建活动,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大合力。2009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做出决定,把广西创建成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两年来,广西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下发了《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的实施意见》,总结推广“农事村办”的“田阳经验”、警民共建和谐的“平桂经验”、整合调解资源的“贵港经验”。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并在工作中坚持早预防大调解,扎实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坚持服务与管理并举,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坚持维护公平正义,扎实推进公正廉洁执法。全区共排查矛盾纠纷9万余件,调结8万余件,调结率达94.5%,及时化解和处置了一批群体性事件。

    记者:构建全国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已列入广西“十二五”规划,广西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有什么举措?

    郭声琨:广西与全国一样,社会管理领域也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主要表现在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与各族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矛盾在时间和空间上更为压缩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广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将紧紧围绕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二是着眼化解矛盾,着力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三是突出人文关怀,着力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建立覆盖城乡所有人口的基础数据库,建立健全以流入地为主、流出地与流入地协调配合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妥善解决流动人口就业、子女入学、社会和住房保障等问题。四是夯实基层基础,着力健全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抓好以党组织为核心的乡镇(街道)、村级组织和社区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引领服务群众、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作用。五是严守安全红线,着力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六是抓住新兴领域,着力解决社会管理新情况和新问题。七要增强群众意识,着力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在涉及土地征用、城乡建设、房屋拆迁、企业改制、教育医疗、劳动社保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决策上,要充分考虑不同群众的利益和承受能力,避免因决策不当引发社会矛盾。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5-16/166233.html